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李將軍列傳後二歲》

[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新浪網

《史記·李將軍列傳後二歲》

目錄

原文

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4],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5],出東道。東道少回遠[6],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7]。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8],臣願居前,先死單于[9]。」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10],以為李廣老,數奇[11],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12]。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13],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14]。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15]。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16],曰:「急詣部,如書[17]。」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18],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19],或失道[20],後大將軍[21]。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22],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23],因問廣、食其失道狀[24],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25]。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26]。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27]。」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 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28]。」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29]。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死,贖為庶人。

段意

寫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的情況。這次出征,李廣為前將軍,是先頭部隊,本應打前鋒,擔負起直接與單于作戰的任務,他自己也堅決要求打先鋒,與單于決一死戰。可是,衛青不答應。表面的理由,是說李廣老,命運不好,實際上是要照顧和他私人關係好的公孫敖。李廣被衛青命令從東路進軍。東路路途較遠,又沒有嚮導,因而迷路,延誤了軍期。在衛青正準備審訊李廣時,李廣拔刀自殺了。

注釋

  [1]後二歲: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2]大將軍句:元狩四年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領五萬騎和數十萬步兵,衛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去合擊匈奴單于。

  [3]數自請行:多次主動奏請武帝,要求跟隨大將軍出征。

  [4]走之:追逐他(單于)。

  [5]並於右將軍軍:與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合併。

  [6]少回遠:稍微迂迴遙遠些。

  [7]其勢不屯行:在這種(缺乏水草的)情況下,軍隊既難於前進,也難於駐紮。

  [8]臣結髮二句:我從成年束髮時就對匈奴作戰,直到今天才得到一個與匈奴王單于相遇的機會。當單于,即碰上單于。

  [9]先死單于:先和單于決一死戰。

  [10]陰受上誡:暗中受到武帝的告誡。

  [11]數奇(ji):命運不好。

  [12]毋令二句:不要讓他與單于作戰,因為這樣子恐怕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3]公孫敖新失侯:公孫敖,素與衛青友好,曾三次隨衛青出擊匈奴有功,封合騎侯。元狩二年,將兵擊匈奴,未能如期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會師,當斬,贖為庶人,故云「新失侯」。

  [14]故徙前將軍廣:有意讓他(公孫敖)與李廣的軍事任務相調換,去直接對付單于,以獲功封侯。

  [15]廣時知之二句:李廣當時知道內情,就堅決地向大將軍推辭。

  [16]長史:秘書長。莫府:幕府。莫,通「幕」。

  [17]急詣部,如書:趕快遵命,率兵合到右將軍的部隊去。

  [18]意甚慍怒而就部:心情憤怒地回到軍部去。

  [19]軍亡導:部隊沒有嚮導。

  [20]或失道:有時難免迷路。

  [21]後大將軍:晚於大將軍規定的軍期到達目的地。

  [22]南絕幕:橫渡沙漠南歸。橫渡曰「絕」。幕,通「漠」。

  [23]持糒(bèi)醪(láo)遣廣:拿乾糧和酒給李廣。糒,乾糧。醪,濁酒。

  [24]失道狀:迷路遲到的情況。

  [25]軍曲折:詳細的軍情。

  [26]對簿:受審訊時以文書對證。

  [27]自上簿:親自到你們軍部來對質受審。

  [28]刀筆之吏:管文書的官。

  [29]士大夫:一般文武官吏的統稱。這裡指將士。[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