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春申君列傳遊學博聞》

《史記·春申君列傳遊學博聞》

目錄

原文

遊學博聞[1],事楚頃襄王[2]。頃襄王以歇為辯[3],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4],敗之於華陽[5],禽魏將芒卯[6],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7],拔鄢、郢[8],東至竟陵[9],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10]。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11],遂見欺,留死於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12],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強於秦、楚。

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弊[13],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

臣聞物至則反[14],冬夏是也;致至則危[15],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16],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17]。先帝文王、(莊)[武]王、[王]之身,三世不妄[忘]接地於齊[18],以絕從親之要[19]。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20],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21],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22],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23],入邢[24],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25],以臨仁、平丘[26],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27];王又割濮、磿之北[28],注齊、秦之要[29],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30]。

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31],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32],五伯不足六也[33]。王若負人徒之眾[34],仗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35],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36]」。《易》曰「狐涉水,濡其尾[37]」。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38],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39]。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40]。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41],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42]。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43],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44]。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45]」。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詩》雲「趯趯毚兔,遇犬獲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46]」。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47],此正吳之信越也。臣聞之,敵不可假[48],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49],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刳腹絕腸[50],折頸摺頤[51],首身分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52],相及於路。鬼神孤傷,無所血食[53]。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仆妾者,盈滿海內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54],不亦過乎[55]!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56]?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57]?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58]。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59],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60]。秦、楚之兵構而不離[61],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62],故宋必盡[63]。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64],而勁齊[65]。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66]。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67],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於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68],一年之後,為帝未能,其於(楚)〔禁〕王之為帝有餘矣[69]。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壹舉事而樹怨於楚,遲令韓、魏歸帝重於齊[70],是王失計也。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71]。王施以東山之險[72],帶以曲河之利[73],韓必為關內之侯[74]。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75],梁氏寒心[76],許、鄢陵嬰城[77],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78],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79],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經兩海[80],要約天下[81],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82]。

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83]。發使賂楚,約為與國[84]。

段意

寫春申君在楚國形勢最危急的時刻,出使秦國,上書秦昭王,論說伐楚之害,使秦國罷兵。段中又分三層:第一層介紹傳主姓名及被派使秦時的政治形勢背景。第二層引述黃歇上秦昭王書的全文。上書本旨是救楚,可是處處顯得為秦打算,講說道理,分析形勢,論述利害,談得頭頭是道,氣盛言宜,表現了黃歇的膽氣與機辯,可以由文字見其為人。第三層寫秦昭王接受勸告,制止攻楚,顯示了黃歇使秦的巨大影響。

注釋

  [1]遊學博聞:週遊求學,見聞廣博。

  [2]楚頃襄王:熊橫。楚懷王之子。

  [3]辯:能言善辯。

  [4]白起:秦國大將。累立戰功,後被逼自殺。參見《白起王翦列傳》。

  [5]華陽:魏邑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6]禽:通「擒」。

  [7]巫、黔中之郡:指巫郡與黔中郡。巫郡故地在今四川東部,治所在巫縣(今四川巫山東)。黔中在川、黔、湘、鄂交界處一帶,治所在臨沅(今湖南常德)。

  [8]拔:攻占。鄢、郢:指鄢郢與郢都。楚國最先建都於郢(即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稱郢或郢都。後一度曾遷都到鄢(今湖北宜城南),鄢亦稱鄢郢。秦破鄢郢、郢都,在公元前278年。

  [9]竟陵:楚地名。在今湖北潛江西北。

  [10]治:古代郡縣長官府署所在地稱治、治所。王、侯都城亦可稱治。此處即指楚國都城。陳縣:在今河南淮陽。秦攻占郢都,頃襄王遷都於陳。

  [11]楚懷王:熊槐。楚威王子。懷王被誘至咸陽朝見秦王一事,參見《楚世家》。

  [12]壹:通「一」。一旦。

  [13]駑犬:劣狗。弊:疲睏。此句謂兩虎相鬥,即使笨劣的狗也能承受其疲睏之機從中取利。

  [14]物至則反:即物極必反。

  [15]致至則危:到達極點便會出現危險。

  [16]二垂:兩方邊境。垂,通「陲」,邊境。

  [17]萬乘(sheng):兵車萬輛。指大國。

  [18]三世:即上文說的文王(秦惠文王)、武王及秦昭王三代國君。

  [19]從(zong)親:指合縱抗秦的東方親善聯盟。要:通「腰」。這句謂秦國幾代君主念念不忘把領土擴展到齊國,以便截斷南北合縱陣線的中腰。

  [20]盛橋:人名。守事:任職。

  [21]信(shen):通「伸」。伸展;施展。

  [22]杜:關閉。大梁:魏國都城。在今河南開封。此句意謂使魏都震恐,閉都門自守。

  [23]燕:縣名。在今河南延津東北。酸棗:縣名。在今河南延津西南。虛:邑名。在河南延津南。桃:桃城,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24]邢:邢丘。在今河南溫縣東。

  [25]蒲:邑名。在今河南長垣。衍:邑名。在今河南鄭州北。首:牛首,邑名。在今河南通許。垣:長垣,邑名。在今河南長垣北。

  [26]仁:縣名。今地未詳。平丘:縣名。今河南長垣西南。

  [27]黃:邑名。在今河南蘭考西。濟陽:邑名。在今河南蘭考東。嬰:縈繞。此謂黃、濟陽都環城自守,魏國就畏服了。

  [28]濮、磿(li):均地名。濮在今河南濮陽附近,磿在今河南禹縣。

  [29]注:貫穿。要:通「腰」。

  [30]單:通「殫」。盡。

  [31]絀(chu):減損。肥:厚。此處是加厚、增厚的意思。作動詞用。地:道。

  [32]三王:即禹、湯、文武。

  [33]五伯(bà):即春秋五霸。此句謂大王如能保守已有的功業與威勢,抑制武力擴張的想法,而增加仁義之道,使這些地方安定無後顧之憂,那麼你與三王、五霸並列就不算什麼了。

  [34]負:仗恃。

  [35]臣:使之稱臣。作使動詞用。

  [36]《詩》曰二句:見《詩經·大雅·盪》。意謂人們作事,開頭沒有不好的,可是能堅持到底的就很少了。

  [37]濡其尾:狐的尾巴沾濕了。此二句見《易·未濟》。意思是小狐過河不能完全平安,說明力量不足。

  [38]智氏:春秋末晉國四卿之一的智伯,又稱智襄子(智瑤)。榆次:縣名。在今山西太原東南。據《戰國策·秦四》,智伯被殺於鑿台 ,葬在榆次。

  [39]干隧:地名。在今江蘇蘇州。據《戰國策·魏一》吳王夫差被擒於干隧。

  [40]沒:入水。引申為沉溺。易:輕視。作動詞用。或釋「易」為更換,亦通。

  [41]艾陵:地名。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42]禽:通「擒」。三渚之浦:《戰國策》作「三江之浦」。或以為即三江口,在蘇州東南三十里。

  [43]晉陽:邑名。在今山西太原南古城營。

  [44]鑿台:台名。在山西榆次南。

  [45]《詩》曰句:此為逸詩。或謂此即《逸周書·大武》之「遠宅不薄」意。意思是遠處之地不易守,不如近攻為好。

  [46]《詩》雲四句:見《詩經·小雅·巧言》。此處一二句與三四句倒置。趯(ti)趣,跳躍貌。毚(chan),狡滑。忖度,揣測。意謂兔子活蹦亂跳,非常狡滑,可是遇着狗會逃不掉。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得到。

  [47]善王:對大王親善。

  [48]假:寬容。

  [49]重世:累世、累代。

  [50]刳(ku):剖開挖空。絕:割斷。

  [51]摺頤(zhe yi):打壞面頰。摺,折毀。頤,面頰。

  [52]脰(dou):頸子。

  [53]血食:古時祭祀要殺牲取血,故稱祭祀為血食。

  [54]資:資助,濟助。

  [55]過:失誤。

  [56]惡(wu):哪裡,怎麼樣。

  [57]仇讎(chou):仇敵。讎,敵。

  [58]隨水右壤:隨水以西地面。隨水,當指溳水,流經隨(今湖北隨縣)。《戰國策》此處作「隨陽」。

  [59]不食之地:不能耕種為生的地方。

  [60]四國:指趙、韓、魏、齊。應:響應。

  [61]構而不離:指戰爭相持不停。

  [62]留:邑名。今江蘇沛縣東南。方與:邑名。今山東魚台東北。銍(zhi):邑名。今安徽宿縣西南。湖陵:邑名。今山東魚台東南。碭(dang):邑名。今安徽碭山西南。蕭:邑名。今安徽蕭縣西北。相:邑名。今安徽濉溪西北。

  [63]故宋:以上七邑為楚國所占領原宋國的土地。

  [64]肥:使之壯實。作使動詞用。中國:中原。

  [65]勁:使之強勁有力。作使動詞用。

  [66]校:通「較」。較量。

  [67]負:背靠。

  [68]葆利:保持利益。葆,通「保」。詳事下吏:假裝像下級官吏一樣臣服於你。詳(yang),通「佯」,假裝。

  [69]此句謂,一年以後,齊、魏自己要稱帝雖然辦不到,要制止大王您稱帝卻是綽有餘力的。

  [70]遲(zhi):當、乃。歸帝重於齊:把帝號送給齊國,尊重齊國。

  [71]斂手:收手。喻畏縮。

  [72]施:用。東山:指華山、崤山等,以皆在咸陽之東,故云。

  [73]帶以曲河之利:以環繞的黃河為地利。曲河,黃河在華山東自北向南再折向東流,形成大曲折,故稱。

  [74]關內之侯:爵位名。此處喻韓國必定歸服為臣。

  [75]戍鄭:駐防於鄭。鄭(今河南新鄭),鄭國都城。鄭國此時已為韓所滅,故此處指在韓地駐兵以脅魏。

  [76]梁氏:魏國建都大梁,所以又稱梁國。梁氏即魏國。

  [77]許:邑名。在今河南許昌東。鄢陵:邑名。今河南鄢陵西北。

  [78]上蔡:邑名。今河南上蔡西南。召陵:邑名。今河南郾城東。不往來:指不與魏往來。

  [79]關內二萬乘之主:指上述韓、魏二國。注:裁割。

  [80]一經兩海:疆土達到東西二海。經,東西為經。

  [81]要(yao)約:約束。

  [82]痛:指痛擊。

  [83]謝:謝絕。

  [84]與國:盟國。[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