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王太后病》

[6106-hymscpq1701960.jpg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新浪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王太后病》

目錄

原文

「風癉客脬[1]難於大小溲,溺赤。」臣意飲以火齊湯,一飲即前後溲,再飲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㵌。㵌者,去衣而汗晞也[2]。所以知齊王太后病者,臣意診其脈,切其太陰之口,濕然風氣也[3]。脈法曰「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4]。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5]。大者,膀胱氣也[6];躁者,中有熱而溺赤。

段意

記病案之五:齊王太后病,診斷為風熱侵入膀胱,大小便困難,尿赤黃。服用火齊湯兩次即病癒。病因是出汗時脫衣受風吹。病案中詳細分析了如何從脈象上去區別腎病與膀胱病。

注釋

  [1]風癉(dan)客脬(pao):風熱侵入膀胱。癉,邪熱。脬,膀胱。

  [2]㵌(xun)者,去衣而汗晞(xi)也:言大出汗時脫衣服而汗幹了。㵌,流(汗)的樣子。者,句中助詞,表示提頓。晞,干。

  [3]太陰之口:太陰脈口。濕然:濕潤潤的。風氣:風熱之氣。

  [4]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言用力切脈感到脈搏有力堅實,輕輕切脈感到脈搏有力緊張,是腎臟有病。

  [5]腎切之而相反也,脈大而躁:言太后之脈大而躁,與腎病脈象相反。

  [6]膀胱氣:膀胱有病的脈象。[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