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釋之從行》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釋之從行》

目錄

原文

上問上林尉諸禽獸簿[3],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4]。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簿[5],甚悉[6],欲以觀其能口對響應無窮者[7]。文帝曰:「吏不當若是邪?尉無賴[8]!」乃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9]。釋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如人也[10]?」上曰:「長者也[11]。」又復問:「東陽侯張相如何如人也[12]?」上復曰:「長者。」釋之曰:「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13]! 且秦以任刀筆之吏,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無惻隱之實[14]。以故不聞其過[15],陵遲而至於二世[16],天下土崩[17]。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18],臣恐天下隨風靡靡[19],爭為口辯而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20]。」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嗇夫。

上就車,召釋之參乘[21]。徐行[22],問釋之秦之敝,具以質言[23]。至宮,上拜釋之為公車令[24]。

段意

本段寫張釋之勸諫文帝不要任命「口辯而無其實」的嗇夫。看管虎圈的嗇夫以口齒伶俐給文帝留下了好感,被文帝任命為上林尉。張釋之用周勃、張相如及秦亡的故事曲陳己見,文帝終於收回了成命。張釋之因此被拜為公車令。

注釋

  [1]從行:隨從文帝出行。

  [2]登虎圈(juan):臨觀虎圈。圈:關禽獸的場所。

  [3]上林尉:官名,上林苑中管理事務的官員。上林苑,秦始皇建,周圍二百多里,是供帝王狩獵的場所,地在今陝西周至。禽獸簿:登記有關禽獸的冊子。全句說,文帝詢問上林苑中的諸尉,苑中所蓄的禽獸登在冊子裡的有多少。

  [4]全句說,問了十幾個問題,上林諸尉左看右瞧,都回答不出來。對:回答。

  [5]嗇夫:管理虎圈的小官吏。

  [6]甚悉:十分詳細、詳盡。

  [7]觀:顯示。能:才能。口對響應無窮:回答迅捷,沒有窮盡。者:定語後置標誌。句中「能」的定語是「口對響應無窮。」全句說,要顯示他自己的才能,隨口回答像回聲似的快,沒有窮盡。

  [8]無賴:無能,不可靠,意即不能信任。

  [9]上林令:上林苑最高長官。當時上林苑有令一人,丞八人,尉十二人。

  [10]絳(jiang)侯周勃:周勃,泗水郡沛(今江蘇沛縣)人,劉邦手下將軍,呂后時任太尉,後誅殺諸呂,擁立文帝,任右丞相。絳侯:周勃的封號。事詳《絳侯周勃世家》。何如人:什麼樣的人。

  [11]長者:德高望重、才能卓越的人。

  [12]東陽侯張相如:張相如,劉邦時為中大夫,後因平定陳稀之亂有功,受封東陽(在今山東武城東北),文帝時任大將軍、太子太傅。東陽侯:張相如的封號。

  [13]曾(ceng):竟然。豈:難道。斅(xue):通「學」。諜諜:同「喋喋」形容說話多的樣子。利口捷給(ji):意即能言善辯、口齒伶俐。全句說,可這兩人談論事情竟然連話也不能脫口而出,難道要人們去學嗇夫似的喋喋不休的伶牙俐齒麼!

  [14]以:因為。任:任用。刀筆之吏:掌管案牘的書吏。古時在竹簡上記事,有謬誤,用刀削去它。筆是記事的工具,刀是削誤的工具。刀筆連稱,有添減從心、舞文弄墨的意思。以:拿。亟,緊急。疾:快速。苛:深刻。察:督責。相高:互比高低。敝:通「弊」,流弊。徒:徒然。文具:具備空洞文書的意思。惻隱:憐憫痛傷。全句說,秦朝因為任用刀筆之吏,他們便爭着拿做事迅急和督過苛刻來互比高低,然而如此行事的弊端,是照章辦事,徒然具備空洞的文書罷了,毫無體恤人情的實際。

  [15]以故:因此緣故。過:過失。

  [16]陵遲:衰替;敗壞。有一天壞似一天的意思。

  [17]土崩:像土岸那樣的坍塌。比喻徹底崩潰。

  [18]口辯:口才好。超遷:越級提升。

  [19]靡靡:隨順附合。

  [20]下之化上:即「下之化於上」。化:感化。景(ying):通「影」,影子。響:回聲。舉:拔用。錯:捨棄。審:慎重。全句說,況且下面受到上面的感化,比影子跟着形體,回聲跟着發聲還要快,因此皇上任用誰與不任用誰不可不慎重。

  [21]參乘:陪乘。

  [22]徐行:緩緩而行。

  [23]質:誠,實。

  [24]公車令:官名,即公車司馬令。屬衛尉,掌管殿門、司馬門,負責宮中夜間巡邏,天下吏民上書以及四方貢品均由其轉達。[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