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張儀列傳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

《史記·張儀列傳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

目錄

原文

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2],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3]。」

儀曰:「親魏善楚[4],下兵三川[5],塞什谷之口[6],當屯留之道[7],魏絕南陽[8],楚臨南鄭[9],秦攻新城、宜陽[10],以臨二周之郊[11],誅周王之罪[12],侵楚、魏之地[13]。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14]。據九鼎,案圖籍[15],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16],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17],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18],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19],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20]。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21],有桀、紂之亂[22]。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23],不傷眾而彼已服焉。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24],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25],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26],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27],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請謁其故[28]:周,天下之宗室也[29];齊,韓之與國也[30]。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併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31],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32]。」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33],遂定蜀,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34]。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段意

寫張儀同司馬錯於秦惠王前論爭伐韓、伐蜀之利弊。張儀力主伐韓,以為伐韓可成王業,而伐蜀不足以成就霸名。司馬錯針鋒相對,以為秦國的擴展方向在蜀不在韓,力主伐蜀,以為伐蜀可名實雙收,又有禁暴止亂之美名;而伐韓劫天子,不利不義,自陷孤立。秦惠王以司馬錯之論為是,遂起兵伐蜀而滅之。

注釋

  [1]苴蜀相攻擊:《華陽國志·蜀志》記雲:「蜀王別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於秦。」「苴蜀相攻擊」即指此。

  [2]司馬錯:秦人,官為司馬,後遂以官為氏。

  [3]其說:您的見解。

  [4]親魏善楚:同魏、楚兩國親善。按:當時韓國正在侵襲秦國,同魏、楚親善,則可割斷魏、楚兩國對韓的援救,從而可以專心致力於伐韓。

  [5]下兵三川:向三川出擊。下兵,出兵。三川,韓國所置郡名,以境內有黃河、伊河、洛河三水而得名。

  [6]塞什谷之口:阻斷什谷的山口。什谷,一作「尋谷」,蓋什、尋聲相近而造成名相異。什谷在今河南鞏縣、登封一帶。本句《戰國策》作「塞轘轅、緱氏之口」,「轘轅、緱氏之口」同「什谷之口」地相近。

  [7]當屯留之道:攔阻住屯留的通道。屯留,韓地,故址在今山西屯留縣東南十里,當時屬上黨地。按:攔阻住屯留的通道,即可截斷屯留的救援。

  [8]魏絕南陽:魏國斷絕韓國經南陽出援之路。南陽,韓地,指今河南濟源、孟縣,沁陽一帶同魏國接壤處。

  [9]楚臨南鄭:楚國兵臨南鄭。南鄭,古鄭地,故址在今河南鄭縣西二十五里,當時為韓國都城。

  [10]秦攻新城、宜陽:秦兵再攻擊新城和宜陽。新城,故址在今河南伊川縣西南。宜陽,故址在今河南宜陽縣西北。新城和宜陽當時均為韓地。

  [11]臨二周之郊:兵臨西周和東周的郊野。按:秦秋末期周敬王由王城(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遷都成周(故址傳說在今河南洛陽市東郊白馬寺之東)。至戰國前期周考王封其弟揭於王城,遂稱之為西周。至戰國中期周惠王又封其少子班於鞏(故址即今河南鞏縣),號為東周。東周和西周戰國時僅是兩個小國。

  [12]誅:申討。

  [13]侵:漸進,指影響和勢力逐漸擴大。

  [14]九鼎寶器:《史記·武帝紀》記雲:「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以象九州。後世遂把九鼎看作國家權力的象徵而稱之為寶器。

  [15]案圖籍:掌握地圖和戶籍。

  [16]戎翟之倫:古時泛稱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為戎。翟,通「狄」,古時我國北部地區民族名。此以戎翟之倫蔑稱巴蜀等國為野蠻落後之國。

  [17]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使將士疲憊,讓百姓辛勞,卻又不足以成就霸名。

  [18]顧:回顧,此處作「相反」解。

  [19]務:專心致力。

  [20]三資:三項基本條件,指上文所言廣地、富民、博德。

  [21]長:酋長。

  [22]有桀、紂之亂:謂蜀國之政治局面有如夏桀、殷紂時一樣的殘暴昏亂。

  [23]繕兵:修制兵器。

  [24]利盡西海:全部得到蜀國之利。西海,指蜀國。

  [25]名實附:名和實均歸附得到,猶言名實雙收。名,指「不貪」、「不暴」。實,指得蜀國之地和蜀地之財。

  [26]劫:脅迫。

  [27]不義:指韓國無罪而討伐。

  [28]謁:稟告。

  [29]天下之宗室:天下諸國的大宗之家。按:周代宗法制以始祖之嫡長子為大宗,其所分封之諸國為小宗,故周天子則為大宗之家,是天下所分封的諸國的宗室。

  [30]與國:相互友好之國。

  [31]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依靠齊、趙兩國的力量,並同楚、魏兩國求得和解。

  [32]完:完全之策。

  [33]十月,取之:據《史記·六國年表》,秦滅蜀在秦惠王二十二年(前316年)。十月,一說為秦惠王二十二年十月。一說為時歷十個月。

  [34]陳莊:秦臣。[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