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

目錄

原文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2]。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3],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5]?』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6],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7],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8],則幸得脫矣[9]』。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0]?」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11]。」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12]。」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13]。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14],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15],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16],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17],況大國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18],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19],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20]。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21];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22],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23],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24],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25],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26],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27]。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28],懷其璧,從徑道亡[29],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30]。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31]。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32],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33]。」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3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35],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36],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段意

藺相如因曾勸阻繆賢亡趙走燕而得以舉薦,奉璧入使秦國。他以非凡的膽識周旋於秦廷,冒死完璧歸趙,不辱使命。歸趙,位至上大夫。

注釋

  [1]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篇》。楚人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藏有玉的石頭,先後兩次獻給楚厲王和武王,但都因玉工鑑別說是普通的石頭而被砍去了左、右足。待文王即位,卞和懷抱璞玉在荊山下痛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後終於派人剖琢玉石,果然得一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2]遺(wei):送。易:交換。秦昭王:即昭襄王,嬴則,又名稷。

  [3]求人可使報秦者:「人」和「可使報秦者」為復指。尋訪能夠出使回報秦王的人。

  [4]竊計:私下打算。亡走燕:逃跑到燕國。

  [5]燕王:指燕昭王。

  [6]會境上:在兩國的邊境相會。

  [7]幸:寵愛。

  [8]肉袒伏斧質:袒,脫去上衣 。斧質:同「斧鑕」,指腰斬人的刑具。解衣露體伏在斧領上,表示服罪。

  [9]幸:僥倖。

  [10]不:同「否」。

  [11]均:權衡。負秦曲:讓秦國承擔理曲的責任。

  [12]此句謂,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歸還趙國。

  [13]章台:秦離宮名。秦王不在朝廷正式召見藺相如,是對趙國的輕慢。

  [14]示:給人看。[ 15]瑕:玉上的斑點。

  [16]因:趁勢。卻立:後退幾步站立。

  [17]布衣:平民百姓。

  [18]逆:拂逆、違背。

  [19]齋戒:古人的一種大禮。在盛典或祭祀之前,要先沐浴、更衣、吃素、戒色、禁酒,以示虔誠、恭敬。

  [20]嚴:尊敬。修敬:表示格外恭敬。

  [21]列觀(guan):一般的台觀,指章台。倨:傲慢。

  [22]急:逼迫。

  [23]睨(ni):斜視。

  [24]有司案圖:有司,此專指主管國家疆域圖籍的官員。案:同「按」,依照。

  [25]度(duo):揣度。特:只。詳:同「佯」,假裝。

  [26]設九賓: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禮節。賓:同「儐」,迎接賓客的官員。

  [27]舍:使……住宿。傳(zhuan):傳舍,即賓館。

  [28]衣(yi)褐(he):穿上粗布衣服。

  [29]徑道:小路。

  [30]堅明約束:堅決明確遵守信約。約束:信約、盟約。

  [31]見:被。間(jian):秘密地。

  [32]一介之使:一位使者。介:個。

  [33]就湯鑊(huo):接受烹煮酷刑。就:接近。湯:沸水。鑊:大鍋。孰:同「熟」,仔細、周詳。

  [34]嘻(xi):驚怪之聲。

  [35]厚遇:優待。

  [36]使:出使。[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