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大宛列傳太史公曰》

《史記·大宛列傳太史公曰》

目錄

原文

《禹本紀》言「河出崑崙[1]。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2]。其上有醴泉[3]、瑤池」[4]。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5]?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6]。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7],余不敢言之也。

段意

寫司馬遷的評議。他認為張騫出使西域後,才使人們認識了崑崙山的真相。他認為,對於中國山川的描述,《尚書》較為切近,而《禹本紀》《山海經》所記的奇事怪物,他就不敢輕易相信了。

注釋

  [1]《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古籍《禹本紀》說「黃河源出崑崙山」。《禹本紀》,書名,司馬遷見過,今已亡佚無考;崑崙,山名,指今崑崙山脈中支上段。

  [2]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太陽月亮都被遮隔得看不見而只是各自發出光亮。

  [3]醴(li)泉:甜美的泉水。

  [4]瑤池:光潔美好如玉的水池,傳說西王母住在那兒。

  [5]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哪裡看得到《禹本紀》所說的那樣一種崑崙山呢?惡(wu),疑問代詞,哪裡。

  [6]《尚書》:書名,相傳為孔子刪定,最初為百篇,是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內容是商、周兩代帝王講話、命令的記錄以及春秋戰國時期根據傳說追記的有關夏、商事跡的記載。

  [7]《山海經》: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全書18篇,《海內經》4篇作於西漢初,余皆成於戰國。所記內容包括山川、礦物、動物、植物、藥物、祭祀、巫醫、民族、神話等,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