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記·匈奴列傳 孔氏著春秋》

《史記·匈奴列傳 孔氏著春秋》

目錄

原文

孔氏著《春秋》,隱、桓之間則章[1],至定、哀之際則微[2],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3],忌諱之辭也[4]。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5],而務讇納其說[6],以便偏指[7],不參彼己[8];將率席中國廣大[9],氣奮[10],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11]。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12]。且欲興聖統[13],唯在擇任將相哉[14]! 唯在擇任將相哉!

段意

這則論贊引用孔子作《春秋》隱喻微詞之例以示例《史記》載今上之世亦多微詞,譏刺武帝用人之不當,說明安邦定國要選賢用良。

注釋

  [1]隱、桓之間:指魯隱公、魯桓公時期。章:通「彰」,明顯。

  [2]定、哀之際:指魯定公、魯哀公時期。微:隱晦。

  [3]切:切近;涉及。罔褒:虛美。

  [4]忌諱:避忌;顧忌。

  [5]徼(jiao):通「僥」,僥倖。權:權勢;功利。

  [6]務:勉力從事。讇:通「諂」,諂媚。納:致送;進獻。

  [7]偏指:片面的意見。

  [8]參:考察檢驗。彼己:指敵我雙方的情況。

  [9]將:將帥。率:通「帥」。席:憑藉;依仗。

  [10]氣奮:氣壯。

  [11]是以:因此。

  [12]堯、禹:見《五帝本紀》、《夏本紀》。

  [13]聖統:天統;聖主的統系。

  [14]唯:只;只是。擇任:選擇、任用。哉:語氣詞,啊。[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