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民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家去謁靈②, 強盜裝正經。 靜默十分鐘, 各自想拳經③。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1931年12月25日上海工人刊物《十字街頭》半月刊第2期,未署名,後編入《集外集拾遺》。 ②謁靈: 即

原文

大家去謁靈②,

強盜裝正經。

靜默十分鐘,

各自想拳經③。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1931年12月25日上海工人刊物《十字街頭》半月刊第2期,未署名,後編入《集外集拾遺》。

②謁靈: 即謁陵,瞻仰陵墓。1931年12月23日 《申報》載,參加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的中央委員於當日上午8時全體拜謁孫中山的陵墓。

③拳經:拳術。這裡指陰謀詭計。

注釋和賞析

【析】 這首民謠體詩,可與《好東西歌》並讀。兩詩所反映的事件是緊密相連的,發表時間只相差半月。《好東西歌》里講到1931年末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寧、粵兩派由 「分裂」而「妥協」,11月各自在南京、廣州舉行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各自選出同數中委,「大家都是好東西」。12月雙方在南京召開「四屆一中全會」。結果,蔣介石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及兼職,由林森任主席,孫科任行政院長,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任國民黨中政委常委。於是,爭吵一時的「統一政府」宣告成立,這場「大狗小狗飽狗餓狗之間的一點特別有趣的爭鬥」 ※似乎暫時得到緩和。

「大家去謁靈,強盜裝正經。」「大家」指寧、粵兩派參加「全會」的同數中委。拜謁中山陵,從內容到儀式都應該是十分嚴肅認真的,以表示繼承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可是這班「黨國要員」們真的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而去「謁靈」嗎?否。他們雖然「大家」都去了,一個不缺,裝束整肅,道貌岸然,行禮如儀,「正經」之態可掬,然而卻是一批假孫中山的旗幟而實際上背叛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剝削壓迫老百姓的竊國大盜。直呼「強盜」,痛斥之情溢於言表,用「裝正經」三字剝其畫皮,讓麒麟皮下露出馬腳來。至此,他們欲掩蓋兩派之間的爭鬥以及欲緩和其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所進行的這場政治欺騙都昭然若揭了。「強盜」與「正經」,本不相屬,故用一「裝」字鑲嵌其間,諷刺之尖刻,入木三分。

後二句直承「強盜裝正經」而來。怎樣的「強盜」,又怎樣「裝正經」呢?請看: 「靜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經。」依照慣例,靜默只三分鐘,詩用誇張手法說成十分鐘,時間雖比慣例還長几倍,但 「想」 的不是 「各自」的自愧自責,從而自勵自新,而是兩派勾心鬥角,「各自」都在想打倒對方的新招數。時間增長,本欲顯其「忠誠」,但因「各自想拳經」,反倒成了諷刺。而且連對孫中山默哀的短短時間,也要充分利用。可見前面說的 「正經」是「裝」 出來的假象,這裡說的 「想拳經」才是本質,意思進了一層。何等尖銳深刻!中國的拳術自有秘訣且源遠流長,有內功、外功之分,有少林、白鶴等派之別。這裡用「拳經」比喻雙方各懷鬼胎,算計着制服對方的手段與計策。又何等形象生動!這就把「強盜」嘴臉活脫脫勾畫出來了,這就把「裝正經」具體化了,也深化了,直至畫出這批黨魁元老們在靜默的一剎那所表現出的反動本質和醜惡靈魂。魯迅真是預言家,「謁靈」事後,廣州的國民政府雖已取消,但又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和西南執行部,仍與南京政府抗衡。次年初,汪精衛推稱「糖尿病」溜到上海,胡漢民藉口「血壓高」跑到香港,蔣回奉化老家去游山,孫科上台後事事棘手被迫下台。蔣、汪聯合回南京,又與胡、孫對立。「強盜」們「各自」展開「拳擊」,又演出一幕幕醜劇。

詩題為《南京民謠》。「南京」指這場醜劇發生的地點。「民謠」除說明詩體外,更深層的含義則是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可見此詩是魯迅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投向反動派心窩的一把閃光的匕首,是一首政治諷刺詩,其刀法之高超,可謂詩的雜文。而用民歌體,一是反映生活迅速,只取「謁靈」之一剎那,一事一唱,活潑自然;二是語言通俗,易懂易傳,琅琅上口,不脛而走;三是短小精悍,僅20字就把蔣黨高級集團「謁靈」時始而裝假,繼而「各自想拳經」的虛偽醜惡的「強盜」本質揭露無遺。其文學韻味之深長,正在於如實地揭露其真相,並加以尖銳的嘲諷,其辛辣尖刻,是諷刺詩中難得的佳品。

注釋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毛澤東選集》第1卷134頁[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