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十六生命的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十六生命的路》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想到人類的滅亡是一件大寂寞大悲哀的事; 然而若干人們的滅亡,卻並非寂寞悲哀的事。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着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

自然賦與人們的不調和還很多,人們自己萎縮墮落退步的也還很多,然而生命決不因此回頭。無論什麼黑暗來防範思潮,什麼悲慘來襲擊社會,什麼罪惡來褻瀆人道,人類的渴仰完全的潛力,總是踏了這些鐵蒺藜向前進。

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過了滅亡的人們向前進。

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後也該永遠有路。

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樂天的。

昨天,我對我的朋友L說,「一個人死了,在死者自身和他的眷屬是悲慘的事,但在一村一鎮的人看起來不算什麼; 就是一省一國一種……」

L很不高興,說,「這是Natur (自然) 的話,不是人們的話。你應該小心些。」

我想,他的話也不錯。

注釋和賞析

魯迅寫這篇隨感錄時還是一個進化論者。他用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發展概念來觀察人類社會即生命的發展運動,認為 「生命的路是進步的」。

作者用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來證明什麼都阻止不了生命的進步。人類首先與自然環境構成一對矛盾,在自然帶給人類的不調和面前,生命沒有退步;儘管有人因了這不調和而萎縮墮落退步,然而整個人類社會決不因此回頭。人類自身更是充滿了進步與反動的矛盾。要求解放、變革社會的進步思潮受到黑暗統治的鎮壓,社會充斥着人間悲劇,人道主義精神被罪惡褻瀆。反動勢力對人類進化的阻力固然巨大可怕,然而人類渴望真善美的潛力使歷史巨人踏過這些鐵蒺藜繼續向前進。而且生命不怕死,而對死亡,生命更顯出英雄本色,反而笑着、跳着,跨過死亡向前進。社會的進化直接地表明:這就是生命的路。它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事實勝於雄辯,只要勇於開拓,大膽變革,環境就會因人而改善。

在展示了生命歷程之後,作者對於將來提出了他的希望。他堅信人類不會寂寞,人類的生命力是頑強的,若干人們的滅亡並不意味着人類生命之光的結束。這種樂觀態度深化了篇首的論點。

不料「我」的觀點卻受到朋友的反對。乍一看來,有畫蛇添足之感,可仔細一想,他的話不正說明扼殺生命的荊棘無處不在嗎?「我」雖然用自然法則來概括人類發展的規律,其中人類進步力量將衝破黑暗求得進步的發展觀,卻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是該小心才是。這最後一筆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他將我們的目光引向未來的路上。

本文的命題,本身就富於詩意,作者運用排比、擬人、反覆等多種藝術手法來加以表現,使句法結構詩化,氣勢迴蕩,讀來自然簡潔,蕩漾着一種濃烈的審美感情,前半部分當作散文詩來讀也未嘗不可。

本文的命題,本身就富於哲理。句句轉,層層深,環環相扣的結構,顯示出嚴密的邏輯性,而行文中又絕無抽象的邏輯語言。作者精心用比,選字鍊句。用「不調和」、「鐵蒺藜」、「死亡」來構成精神三角形,它的斜面比作生命前進的路線; 用 「黑暗」、「悲慘」、「罪惡」等寥寥數字,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幅歷歷在目的生命前進圖。總之,邏輯的理性在鮮明、具體、富有視覺感的藝術氛圍中得到襯托和強化。[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