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十一不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十一不滿》是魯迅寫的一篇文章。   

原文

歐戰才了的時侯,中國很抱着許多希望,因此現在也發出許多悲觀絕望的聲音,說「世界上沒有人道」,「人道這句話是騙人的」。有幾位評論家,還引用了他們外國論者自己責備自己的文字,來證明所謂文明人者,比野蠻尤其野蠻。

這誠然是痛快淋漓的話,但要問:照我們的意見,怎樣才算有人道呢?那答話,想來大約是「收回治外法權,收回租界,退還庚子賠款……」現在都很渺茫,實在不合人道。

但又要問:我們中國的人道怎麼樣?那答話,想來只能「……」。對於人道只能「……」的人的頭上,決不會掉下人道來。因為人道是要各人竭力掙來,培植,保養的,不是別人布施,捐助的。

其實近於真正的人道,說的人還不很多,並且說了還要犯罪。若論皮毛,卻總算略有進步了。這回雖然是一場惡戰,也居然沒有 「食肉寢皮」,沒有 「夷其社稷」,而且新興了十八個小國。就是德國對待比國,都說殘暴絕倫,但看比國的公布,也只是囚徒不給飲食,村長挨了打罵,平民送上戰線之類。這些事情,在我們中國自己對自己也常有,算得什麼希奇?

人類尚未長成,人道自然也尚未長成,但總在那裡發榮滋長。我們如果問問良心,覺得一樣滋長,便什麼都不必憂愁;將來總要走同一的路。看罷,他們是戰勝軍國主義的,他們的評論家還是自己責備自己,有許多不滿。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着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

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

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

注釋和賞析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着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這是本篇的主旨。要正確理解這一主旨,還須對作品作細緻的分析。

首先,要明確魯迅所說的 「不滿」,指的是「不自滿」而敢於自責。他舉的例子,是「歐戰」的戰勝國的評論家們:「他們是戰勝軍國主義的,他們的評論家還是自己責備自己,有許多不滿。」只有這種不自傲,敢自責的「不滿」,才是「向上的車輪」。「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才能「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由此為基點,引發了另一個方面的議論,魯迅對中國當時的「幾位評論家,還引用了他們外國論者自己責備自己的文字,來證明所謂文明人者,「比野蠻尤其野蠻」。以外國人自責的話,來證明他們「比野蠻尤其野蠻」,「誠然是痛快淋漓」,但卻如一面鏡子,也照出了中國評論家的只知責人不知自責的嘴臉。然後,魯迅把議論的重點從中國的評論家批評外國引向對本國的現狀的看法。「但要問:照我們的意見,怎樣才算有人道呢?那答話,想來大約是 『收回治外法權』,收回租界,退還庚子賠款……」 但這些東西,在當時 「卻很渺茫,實在不合人道」。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種種不平等條約,割占的租界,強迫中國賠款,當然是不人道的,但指望他們心甘情願的放棄,甚至於指責他們的行為為「不人道」,雖也表現了一種情緒,但終於是「渺茫」的,帝國主義不會因為你的指責而拱手奉還他們所奪占的利益的。

退而言之,「我們中國的人道怎麼樣?」這問題,中國的批評家怕只有沉默以對了。那也就是說,中國的現狀,也仍然是「不人道」的。但向來未有批評家對於自己的國家的不人道的現狀加以批評和攻擊。魯迅對此尖銳地指出: 「對於人道只能 『……』 的人的頭上,決不會掉下人道來」。「因為人道是要各人竭力掙來,培植,保養的,不是別人布施,捐助的。」隨後,魯迅筆鋒一轉,把「歐戰」德國對比國的種種「殘暴絕倫」排列出來,指出「這些事情,在我們中國自己對自己也常有,算得什麼希奇?」在中國既不希奇,何以中國的評論家三緘其口呢?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的論者是缺乏自責只知責人的種族。文末,「多有隻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禍哉禍哉!」就是針對中國人這種普遍的精神心理現象而發的。可謂深刻有力!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在文中批判了當時中國的評論者所代表的那種只知責人不知自責自省的思想和精神狀態,指出只有不自滿的種族才能前進,才會有希望,而盲目自滿「只知責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種族」,是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這種精神思想狀態,是民族的災難。魯迅還指出,人道不可能由天上掉下來,它是隨着社會的進步,由「各人竭力掙來,培植,保養的,不是別人布施,捐助的」。由此表現出一種深刻的民族自省精神,這已超越了當時的現實,而具有更為久遠的啟迪意義。

文章的感情比較直露和憤激。這是因為,作者十分關心祖國民族的前途命運,面對一切有礙於祖國的進步的思想、習俗和精神心理狀態,深惡痛絕,形之於文字,即表現出憂憤深廣的特點。夾敘夾議,敘述事實與論述事理結合,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此外,出語極精警,具有振聾發聵之效。[1]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