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僧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僧術》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黃生,故家子。才情頗贍[1],夙志高騫[2]。村外蘭若,有居僧某, 素與分深[3]。既而僧雲遊,去十餘年復歸。見黃,嘆曰:「謂君騰達已久, 今尚白紵耶[4]?想福命固薄耳。請為君賄冥中主者[5]。能置十千否?」答 言:「不能。」僧曰:「請勉辦其半,徐當代假之。三日為約。」黃諾之, 竭力典質如數[6]。

三日,僧果以五千來付黃。黃家舊有汲水井,深不竭,雲通河海。僧命 束置井邊,戒曰[7]:「約我到寺,即推墮井中。候半炊時,有一錢泛起,當 拜之。」乃去。黃不解何術,轉念效否未定,而十千可惜。乃匿其九,而以 一千投之。少間,巨泡突起,鏗然而破,即有一錢浮出,大如車輪。黃大駭。 既拜,又取四千投焉。落下,擊觸有聲,為大錢所隔,不得沉。日暮,僧至, 譙讓之曰[8]:「胡不盡投?」黃云:「已盡投矣。」僧曰:「冥中使者止將 一千去[9],何乃妄言?」黃實告之,僧嘆曰:「鄙吝者必非大器。此子之 命合以明經終以[10];不然,甲科立致矣[11]。」黃大悔,求再禳之。僧固 辭而去。黃視並中錢猶浮,以綆釣上,大錢乃沉。是歲,黃以副榜准貢[12], 卒如僧言。

異史氏曰:「豈冥中亦開捐納之科耶[13]?十千而得一第[14],直亦廉 矣[15]。然一千誰貢,猶昂貴耳。明經不第,何值一錢!」

翻譯

黃生,是官宦世家的子弟,富有才情,志向很高。他居住的村外有座寺院,裡面住着一個僧人,跟黃生交情深厚。後來僧人外出雲遊,去了十多年才回來。他看見黃生,感嘆地說:「我以為你早就飛黃騰達了,到如今還是一個平民百姓嗎?看來你的福運很薄,請讓我為你賄賂賄賂陰間的神靈。你能給置備十千銀錢嗎?」黃生回答說:「不能。」僧人說:「請你勉強置一半吧,其餘的我代你借上。我們以三天為約。」黃生答應了,回家後抵押家當,勉強湊夠了五千的數目。

三天後,僧人果然拿來五千錢交給黃生。黃家原來有一眼水井,井深得探不到底,有人說通着河海。僧人讓黃生把錢捆好放在井邊。囑咐他說:「你約摸我到了寺里後,就把錢推進井中。等到半頓飯光景,井中會有一個大錢浮起來,你就拜它。」說完就走了。黃生不明白這是什麼法術,轉念一想,靈驗不靈驗還說不定,如果把十千錢都投進井中,未免太可惜,就把九千藏起來,只投進了一千錢。稍過了一會兒,井中突然凸起來一個大水泡,鏗的一聲破了。接着就有一個錢浮起來,像車輪一樣大。黃生害怕極了,趕快跪拜,又取出四千錢投進去,落井後發出碰擊聲,原來是被大錢隔擋着,沉不下去。

天快黑時,僧人來了,責備黃生說:「為什麼不把錢全投進去?」黃生說:「已經都投進去了。」僧人說:「陰府的使者只拿了一千去,為什麼要說假話?」黃生只得把實情講了。僧人嘆息說:「鄙吝的人成不了大器。你命中注定到老也就是個貢生,不然的話,立即就能中進士。」黃生非常後悔,求僧人再給他祈禱,僧人堅決推辭,走了。黃生看見投到井中的四千錢還浮着,便用井繩把它釣上來,大錢就沉下去了。這一年,黃生果然僅考了個副榜貢生,到死也如同僧人所說的,僅是個貢生。[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