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故言李者稱隴西」(羅仲武)

故言李者稱隴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言李者稱隴西》中國當代作家羅仲武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故言李者稱隴西

我國姓氏文化,歷史悠遠,譜牒海潮,是中華古老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今天要研究整理李氏文化,對歷史長河中我國姓氏沿襲演進的過程,應當有所了解。據《萬有文庫·姓氏略》載:「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於文,女生為姓,故姓之字多從女,如姬、姜、贏、姒、姑、姚之類」。

然姓氏之學,一因時代更替,官爵制度多變;二因封建宗族嫡庶有別;三因人之貴賤升沉無常;可以說頭緒紛繁,實難澄本正源,作籠統敘述。茲將得姓受氏之類別依《姓氏略》簡述梗概:一曰以國為氏,天子諸侯建國,如虞、夏、商、周、魯、衛、齊、宋等之類。二曰以邑為氏,卿大夫封邑,故以邑為氏,如崔、盧、鮑、晏、臧、管、費、楊、柳之類。三曰以鄉為氏,封於鄉者以鄉為氏,如裴、陸、寵、閆之類。四曰以亭為氏,如糜、采、歐陽之類。五曰以地為氏,如傳、關、西門、北郭、南郭、南宮。六曰以姓為氏,居於姚墟者賜如姚,居於贏濱者賜以贏。七曰以字為氏,八曰以名為氏,即以父或祖父之字和名為氏,如伍員之後稱員氏等。九曰以次為氏,如孟、仲、叔、季之類,《論語》魯家三弟兄稱孟孫、仲孫、季孫之類。十曰以族為氏,所以別大小、 親疏、嫡庶等。十一曰以官為氏,如史、師、司徒、司馬、司空等之類。十二曰以爵為氏,如皇、王、公、侯等。十三曰以凶德為氏,如英布被黥,稱黥氏,楊玄感被梟首,稱梟氏。十四曰以吉德為氏,如冬日氏(晉趙衰有德於民,人稱冬日可愛)、老成氏。十五曰以技為氏,如巫氏、屠氏、卜氏、陶氏等。十六曰以事為氏,如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後緡方娠,從竇中逃出生少康,復興夏,故其後稱竇氏。十七曰以諡為氏,如周文王之後稱文氏,齊桓公之後稱桓氏,楚莊王之後稱莊氏等。此外還有以爵系、以國系、以邑系、以諡氏、以爵諡等二義拼合命氏共為三十二類,後各類多為複姓或邊疆少數民族之姓氏。而實際上一人之後裔有分至五六姓,而同一姓又有地區不同分為四五支者,再加上改變姓氏等錯綜關係,以及往後資料殘缺等等原因,所以傳代愈遠愈難理清其支系了。

了解了以上史料之後,我們對研究李氏姓氏的源流,就不感到突然了。《氏族略·以官為氏》條載「李氏,贏姓,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字庭堅,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夏高這際,有理徵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得罪於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貞逃於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利貞十一代孫老君名耳,字伯陽,以其聃耳,故又號為老聃,居苦縣賴鄉曲仁里。或言聃六世祖碩宗,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聃曾孫曇生崇璣,崇子孫居隴西,璣子孫居趙郡。崇五代孫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廣。又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並以立功從唐國姓為李氏」。又「臣謹按,李氏涼武昭王有國20年,高祖有天下300年,支庶即蕃,子孫必眾。然譜牒之議,紛紛不如何始,以理官為氏,以食木子又為李氏,此何理也?以官為氏者,容有此理,以食木子為氏,而取理同音者,無是理也……尚為成紀令,因居之,其後遂為隴西成紀人,故言李者稱隴西。」

下面再簡略談談關于姓氏演進階段的問題。周代開始實行諡法,賜諸侯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土建國等種種封建制度,而這些制度都是產生姓氏的主要因素,所以春秋戰國是歷史上姓氏變化量大且最亂的時期。秦漢之際,姓氏合而為一,漸趨固定,姓氏的變易就愈少了。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舉才取士,又實行「九品中正」制,後來竟發展到「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長期形成講門閥、世族特權階級把持政權的局勢。北魏孝文帝太和中令天下各郡舉報大姓,這樣一來,所謂「勢族」「大姓」,自然已經形成了姓氏中的特殊階層。唐太宗命修《氏族志》,以李姓人氏為第一大姓,並為隴西郡望。從此,李姓人氏當然自引以為榮,逐漸形成為自尊心態。尤其因祖先立功而賜改李姓的眾多後裔,更感到郡望的可尊可貴,產生了與其它姓氏有區別的優越感。沿至南宋鄭氏編纂《通志》時的二百餘年間,可以說李氏達到了發展的頂峰,並業已形成了李氏稱隴西的習慣。史家言必有據,因而在李氏源流中的結語中加注「故言李者稱隴西」這句話。他是依據歷史記載事實和當時李姓人氏對追宗敬祖所習慣用的說法而總結的,是一句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記錄。否則,為什麼長篇巨著中沒有給其他姓氏加上類似這樣的說明,而單對李氏加注這句話呢?鄭氏給我們啟示了李氏之所以稱隴西的根據,我們對研究李氏源流,也就有所遵循了。再說,歷史上隴西郡變易頻繁,凡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4年漢武帝就把隴西郡東北部改為天水郡,公元292年間晉惠帝又把西部分立了狄道郡,於是此後幾百年的隴西郡即與天水、成紀、狄道不相關了。爵名貴實。

隴西縣「李氏郡望」牌坊

唐朝人豈不知有這段歷史經過而故留下爭端讓後人爭議嗎?這個歷史,恐怕今天誰也說不清楚了。意以為唐太宗以隴西為李姓郡望,當含有以下幾點意思:一、追念遠祖多有受封隴西名稱的官爵,以示不忘其本;二、隴西作為郡名見諸史載最早,取義較為深遠;三、古人習慣喜用古地名、古官名,而且用郡名較用縣名覆蓋面廣。從此以後,李姓人氏對「隴西」二字已注入了親情,一提到隴西,就聯想到當年先祖發跡的所在地,有懷念之不已的感情,特別生活居住遠方的人,情感更為強烈。所以無論李氏再傳若干代,無論散居於普天之下的天涯海角,這個信念是永遠不能動搖,牢不可破的,今天在東南亞各處和港、澳、台地區以至全世界其它國家李姓人家在宗祠和祭祀祖先的場合都掛隴西堂,就是傳統承繼祖先追遠的遺訓,是這種神聖的真摯親情的反應。也是歷史的必然!更值得一提是台灣在李氏宗親總會大樓上明顯標誌斗大的「隴西」二字,就使得李姓人氏一見而感到萬分親切,發起回憶故土之思念,其情誼是極為厚重的,其意義是極為深遠的。

本來隴西二字,作為建置郡名,距今二千多年了,又是歷史上建郡最早之一。中間經幾番變革,轄區就縮小為中部幾個縣,一直沿至唐代宗寶應年間陷於吐蕃為止,才不見於歷史了。而至宋哲宗時把古渭砦又改名為隴西縣,迄今再未變動過。也就是說,先名郡,後名縣,都在這個地區。至於郡望之名,是歷史存在的問題,以李姓為郡望,當含有尊貴榮譽之義,唐太宗有這樣的意旨,南宋史學家尊重歷史記載,編《氏族略》於李氏源流之後特別加注「故言李者稱隴西」,也是歷史記載。由於以上的歷史事實,把李氏和隴西之名聯繫在一起,乃是必然之事了,還有什麼可疑的呢?當然,起初的郡名是指隴山以西的地區而言,而郡望則是就李氏總體而言。如果說歷史上李氏籍貫是哪裡以至於尋根到某村落,那就是另一問題了。我以為既然是歷史問題,就應當根據歷史,尊重歷史[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