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一」悟理(陰一)

「五一」悟理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五一」悟理》中國當代作家陰一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五一」悟理

由於疫情那此起彼伏的連續不斷,像這夏交替的柳絮一般纏纏綿綿、迴旋輾轉,不敢輕易向前。今年的「五一」假期,只盼着「無疫」而已,比起去年此時的「青海游湖」,可謂是安生多了。

這樣也好,倒是有時間可以沉下心來讀書學習了。重新翻開高爾基的《在人間》,不由得生出同感:「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老頭子,在這世上(船上)已經幹了好多年,明年會有什麼事兒?一星期後會發生什麼?到秋天、到明年會發生什麼,好像統統都知道了似的。」作者主人公阿廖沙,小小的年紀好像有未老先衰的心理,而我也未必不是。雖說也才年過半百,但已失去了凡心。

再看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時,又覺悟出三毛的性格為什麼不適合在現實中生活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那麼艱難苛刻的情況下,竟然能樂觀地生活,卻在物質富裕的現實中,讓自己命懸於黃梁之下。

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毫無例外地不被生活所困,便會被精神所奴。橫豎人活着就是一場苦難,一場歷經酸甜苦辣的修行。還有什麼不知道的呢?還有什麼非必要知道不可的呢?昨天是什麼?是事實;今天是什麼?是現實;明天是什麼?是真實!前後左右逃脫不了一個實惠的「實」字。而我讀三毛的書,感覺到三毛活得有點不真實,所以便沒有明天了,而她最後選擇自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由此悟到,為什麼許多讀書人都因為書讀多了,反而變得不實際起來。

別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以前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現在知道:所有的人都有「百無一用」的時候。

我想着,為什麼每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到最後的結果都是選擇脫俗,或出家、或謝世,成功的方可成長為賢士或聖人。可見,人間凡事還是邪惡的多,而讀書可以避惡就善、或答疑解惑。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成功者,無非是適應並認可了這種複雜的人間而已。適者生存!生存,則不得不俗。所以,現實之中,「脫俗」二字是極不真實的。

我原來喜歡的寫作,現在越來越不喜歡了。一是因為知道了諸多寫作者悲慘的結果;二是因為我看到了更多寫作者目前羞於啟齒的做作;三是因為我清清楚楚地明白着自己的窘迫。當寫作與名利站在了一起時,寫作便失去了意義。以前寫作只是為了自己:自娛自樂,自我減壓,自我解嘲。如今,一旦披上了作家的名號,便成了身戴鐐銬之人,卻似時髦地說,因為責任而成了被關注的對象。而我不喜歡被人關注,不喜歡被人指手畫腳,更不喜歡被人揪住小辮子,拿政治給我扣帽子,就像我不喜歡毫無意義,被人空洞地誇獎一樣。

誰都知道明天會來,卻很少有人知道明天來了該做什麼。生活的不確定性使人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有明天的話,那我只好選擇被人遺忘的結果,以便我做什麼都不會遭遇太多的指責與太大的約束。

「五一」假期轉眼已逝,而我感覺呆在家裡更有意義,大概是因為有了暫時的自由天地而己。安靜時讀點書:感慨一會兒,憂愁一會兒,激動一會兒;熱鬧時和小孫女在一起:興奮一會兒,着急一會兒,伴着童趣再無憂無慮一會兒;吃飯時隨意地喝個小酒,談會兒天、說會兒地……這些都是自己喜歡做的自己的事兒,大概無需受人限制。「五一國際勞動節」是當初二十萬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們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用鮮血換來的,而今才有了我們這享受自由、自己把握的八小時以外的自我生活。

由此悟來,既不脫離世俗,又不放棄自我;既把八小時以內的工作做好,又致力於追求思想上的自由,不忘享受生活,才不負前人所栽之樹、所留之果。[1]

作者簡介

陰一,本名張霞,女,系河南省湯陰縣教師進修學校講師、兼教務科長,湯陰縣作協副主席,湯陰縣詩詞學會副會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