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到中年的文學思維(郝建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到中年的文學思維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人到中年的文學思維》中國當代作家郝建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到中年的文學思維

實際上還是曾經那個少年,還是那麼單純且執着,不顧社會潮流所向,在某處靜靜上班十幾年,忽然就是中年身份了,自己一時之間似乎很難接受。倘若接受了,心地仍是曾經那個少年,不禁想問:趟過了青春,你收穫了些什麼?

都稱中年不惑,好像不大認同。多走萬里路,讀萬卷書,不到中年,仍然會不惑的。青春就是在跌跌撞撞,隱忍求生,恍然而去。即使到了中年,境遷改變,結婚,養兒……使命改變,仍是在疲於奔命,苟延殘喘得以惶惶,不可終日。

曾經的,以為愛情之海誓山盟,誓撞南牆,絲毫不畏懼頭破血流,惟願玉碎不與瓦全,覺得走常人不能走之路,能為天下先……豈料,孤掌難鳴,一腔熱血最後成為一灘狗血!

曾經的,看父輩們沒能做到的,以為自己定能改寫他們所欠缺的和沒做到的,結果驀然回首我已中年了,仍是沒有做到,但覺得自己,還不如他們,一心求變卻陷入困境,因為失敗,反倒不如他們所做。

曾經的,以為只是時間早晚慢慢會靈感襲來瓜熟蒂落,直到中年,越來越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當年那麼追逐於靈魂生花妙句,才知凌駕於尖不可少了基層架構的東西……

曾經的,以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百病不襲,一心愿望着能去挑戰雷爾的619,去破解掉藍迪奧爾頓的RKO,去試試張繼科的扣殺有多難接……直到一次滅頂死亡來襲,你僥倖活了下來,不怕,心裡仍無所畏懼,遺憾的是,卻喪失了去挑戰他們的能力……

曾經的,以為未來在很遠,終究會能使父輩盡享天倫。結果卻是未來已經的到來,父輩已去,欲養而親不待也!

曾經以為的大好轉變,卻不想在母親已年過六旬仍在謀生時,自己的兩場變故跌至谷底,撿回命,卻不得不面對還要啃老的現實!

我以為文學思維不止是直觀性連續性概括性。它會成為思考意識,接着成為主導你的整個精神世界。

起先以為這種遭遇滅頂挫折沒澆滅勇氣的是精神,活的越久發現這只是文學思維作祟。

每回總是在困局時,文學靈感就會迸發,久而久之,能與各種古人靈魂溝通。人到中年到底得到練就了什麼?答曰,便是這種孤身任意境地都能與前人靈魂溝通的本事。

我深知哪一位古人存在哪種情形與我有同感,深知古人的遭遇能在何種心態下發出的感嘆,深知古人的見解是站在何種態度和觀點的靈犀之處……總之,人到中年最大的成就是不會孤獨,相反需要青燈古佛的孤獨,這樣在這種無外界干擾的狀態下才能有時間去發現未所探知的,去專注前輩的遺著……

中年時總把問題看的很複雜。很簡單的事情總要考慮一下各個相對的,力求面面俱到不落於坐井觀天的偏見,不迷表象直挖事物的本質。時常從矛盾中陷入困惑,複雜的東西總是不能有固定的單一的答案,研究得越是複雜,自己反而不動,不變應萬變。於是悲憫於蒼生也有蒼生的視覺。對萬事萬物醉心於觀察分析,卻不願去干涉他們自有的發展和走向……無為而治。這也是現代管理人員的大忌,我於是遊走在兩界之間,總試圖找回平衡,也總處理不好這種該如何平衡~

文學思維害人。

它使你看不到金錢利潤之間的關係,你很少像常人那樣在乎那百分之幾的利益,卻在得到一種前人印證的觀點或者解開某人着筆思路更是讓你比賺到了利益更加使你快樂,於是老喜歡幹些買櫝還珠的蠢事,你不大看中那顆珠子老看中裝珠子的盒子工藝美術價值!

文學思維使你和大眾所向的走向越來越遠。

當他人只滿足於抖音等淺層思維視覺感官時,你卻因為這種上癮而及時警覺避開,當他人熱衷於物資的,習慣於用車房職業收入來帶來成就感時,你卻仍以解讀前人遺作和靈感一現為最大的追求。

當眾人熱聚一團只為看熱鬧時,你相反要冷眼旁觀拒絕俗流,獨走小路。當幫他人完成某事時,只願他人喧賓奪主,以避打擾不願領功獨求低調做人做事,只求清淨世界清淨地讀書,獨有能思考的世外桃源。

文學思維改變了心性。對萬物蒼生抱有悲憫之心,不願意殺生,多以吃素為主。看見大排檔里的人們大吃龍蝦扇貝,總是在同情這隻生命的悲催。

更是在無數的回憶中去顫抖着懺悔青春時期對一隻狗的殺戮罪行!

文學思維的獨到之處,不僅走他人不同之路。更是在各種抉擇選擇時做出大眾認知不同之處。你就那麼特立獨行地過着,因着不隨大眾不走尋常,翻過一座山,總發現更有一座大山出現在眼前,砥礪前行,翻過一座,再翻下一座,不知疲倦,越來越覺自己的膚淺無知,這促使你繼續追逐下去,只要在走,總有收穫,從唐宋八大家,到民國文學,和現代文學,有那麼一大批,從來也不認為自己是夸父追日……

曾經以為,專注的聚焦點都在大文豪大部頭那裡。二十幾年閱讀下來,看了大部頭,再看那些看了大部頭後寫出來自己作品的現代當家人,豁然開朗他們的領會貫通能力,能意會他們怎麼吸收的前人的精華為我所用,怎樣在前人的肩膀上深挖建立自己的整個全新一派標杆,成為獨樹一幟的豐碑。這一道道豐碑眼花繚亂,似乎個個都有共鳴,能領會讀懂每一個人,就能與他們做到靈魂溝通,惺惺相惜,樂見知音,感嘆在這世間何其幸運啊,竟如此諸多良師益友,惟願能擺脫生計壓力遠離喧囂,詢僻遠之地專一讀書養性!但看眼下身為父輩的壓力,上老下小,想這願望估計要到年老身退後方能得以所願了。 [1]

作者簡介

郝建波,家在宜昌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