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星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6月5日 (三) 19:48 由 Humanriver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添加{{copyedit}}、{{copypaste}}和{{unreferenced}}等标记({{multiple issues}})到条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星旦 [1] ,1927年5月6日生於湖南湘鄉。應用光學專家。湖南湘鄉人。 1946年7月,考入了「國立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前身),攻讀物理專業,195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持研製了光譜光源、標準探測器、光譜儀器、正入射軟X射線成像元件和系統。建立了短波光學研究的技術基礎。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現代科學史上開拓者之一 [2] 。 陳星旦,男,1927年5月6日生,原籍是 [3] 湖南省湘鄉,中共黨員。1950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物理系,隨即來長春。先在東北科學研究所(長春應化所前身)工作,1952年轉入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至今。 1927年5月6日 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 [4] 1946—1949年 在國立師範學院理化系物理專業學習。 1950年4月 在湖南大學物理系畢業。 1950—1952年 任東北科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53—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光機械館助理研究員。 1957—1959年 任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助理研究員。 1959—1965年 先後任光機所光譜儀器、大氣光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63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1978—1998年 任長春光機所光譜技術研究室主任。(1986年晉升為研究員)。 1978—1998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在物理技術方面,做過多項國內開創性工作:1954年他負責研製成地磁探礦儀(水平磁力秤),生產多台,提供地質物探部門使用,獲中科院東北分院成果獎。1963年他就晉升為副研究員。自七十年代至今,他致力於真空紫外——軟x射線短波光學研究,在長春光機所開拓短波光學領域,建立了技術基礎。他是我國該領域研究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組織者。研究工作曾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自1975年起,為建立國防科技系統一級光學計量站,負責「真空紫外輻射標準」研究。研製成的壁穩氬弧紫外及真空紫外標準光源,獲1984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83年,他在負責國家同步輻射光束線光學預研中,提出「同步輻射光束線中的光學元件及單色儀」、「利用同步輻射建立紫外及真空紫外光譜輻射標準」技術報告,並在長春光機所組織實施。1994年,他負責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軟x射線光學基礎技術研究」,在多層膜技術、超光譜光學表面加工及檢測技術、光學元件及整機測試,正入射多層膜顯成像等方面,建立了較完整配套的軟X射線光學應用技術基礎。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陳星旦同志,五、六十年代,做過多項當時屬國內開創性工作,為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科研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第一次核試驗中,負責測定爆炸的光輻射威力。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循的情況下,獨創性地構思測量方案。提出無需人操作的通量測量系統,可自動顯示「光衝量」積分值,不需外接電源、布點不受場地限制,不受環境干擾、安全可靠,便於核爆後數據回收。設計研製不同工作方式的光輻射傳感器,解決大量程、高靈敏度、短時間常數等參數的合理分配。提出定天鏡定標系統,模擬核爆輻射,研製絕對輻射計,實現準確定標。研製的幾種光衝量計,在我國第一次核試驗中取得成功,並被遴選為以後歷次大氣層核試驗必用的輻射測量設備,為光輻射的殺傷效應、殺傷範圍,光衝量隨當量、天氣、距離和爆高等因素的變化規律提供了準確的測試數據。 七十年代中,在我國開拓短波(真空紫外到軟X射線)光學技術研究領域,提出具有先導性和系統性的科研項目,主持研製紫外真空紫外壁穩氬弧標準光源及稀有氣體電離室標準探測器,建立短波光譜輻射強度標準。主持研製軟X射線Penning光源,雙等離子體光源及真空紫外空陰極光源,形成覆蓋8nm-200nm高性能光譜光源系列。主持研製一系列不同波段、不同應用的正入射、掠入射單色儀及攝譜儀。提出開展軟X射線多層膜及其配套技術研究,通過國際合作培養人才,研製鍍膜與檢測設備,研究超光滑光學表面加工及正入射軟X射線成像。在短波光學技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軟X射線光源、元件、計量測試及正入射顯微成像等方面,建立起完整配套的技術基礎。為後來承擔的空間短波光學遙感儀器、同步輻射光束線、軟X射線顯微成像、軟X射線空間望遠鏡、軟X射線投影光刻等重大應用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為此,先後獲1989年、1991年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均為第一獲獎者。 九十年代末至今,致力於近紅外光譜技術與應用研究,在過去主持「七五」、「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的基礎上,主持完成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課題「糧食品質快速檢測技術和儀器的研究與開發」,先後研製了「三代」濾光片型近紅外漫反射光譜分析儀。近幾年,有幾位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畢業或出站,擴展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茶葉、人參、燃煤及生化等領域的應用。 1927年5月6日 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 [4] 1946—1949年 在國立師範學院理化系物理專業學習。 1950年4月 在湖南大學物理系畢業。 1950—1952年 任東北科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53—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光機械館助理研究員。 1957—1959年 任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助理研究員。 1959—1965年 先後任光機所光譜儀器、大氣光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63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1978—1998年 任長春光機所光譜技術研究室主任。(1986年晉升為研究員)。 1978—1998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近二十年來,共培養研究生數十名,大部分在國外;博士生近十名,博士後數名。以下是部分研究生畢業後的任職情況: 碩士生: 1964-1967 第一名碩士研究生 荀毓龍 在安徽光機所工作,博導; 博士生: 曹健林 現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博導 王占山 現任同濟大學光學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長,博導 陳 波 現在長春光機所工作,博導 蘆永軍 現在大連民族學院工作 張 軍 現在暨南大學工作 博士後: 陳華才 現任中國計量學院系主任 李鳳瑞 現在東北電力設計院工作 通過半個世紀的科學實踐,他已鍛煉成為輻射計量、光譜學、光譜技術和短波段光學研究的專家。在光學應用技術的許多領域,有高深的造詣,曾組織領導了多項重大的科研項目,是我國光學界有影響、有威望的著名科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