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撒哈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7日 (六) 09:34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剧名= 西撒哈拉 |圖片= File:0FD.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pic.sogou.com/d?query=%CE%F7%C8%F6%B9%FE%C0%AD&mode=1&did=17#did16 原…”)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撒哈拉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西班牙語:Sáhara Occidental)簡稱西撒哈拉,位於非洲西北部,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瀕臨大西洋,與摩洛哥、毛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相鄰,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摩洛哥聲明對此地區擁有主權,西撒哈拉歷史上曾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離西撒哈拉,1979年,毛里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主權,而摩洛哥與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至1991年,摩洛哥控制着西撒哈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1]

另外,當地獨立武裝組織波利薩里奧陣線統治着該地區以東大約四分之一的荒蕪地區,其餘大部分均為摩洛哥所占領,共有47個國家承認該武裝政權所領導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the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英文名稱 the Sahrawi Arab Democratic Republic(Western Sahara)
簡   稱 西撒哈拉 所屬洲 非洲
首   都 阿尤恩主要城市達赫拉,斯馬拉 國慶日 1976年2月27日
國   歌 《啊!西撒哈拉的兒子》 國家代碼 EH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貨   幣 西撒哈拉比塞塔
時   區 UTC+0 政治體制 總統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國王:穆罕默德六世、首相:阿卜德里拉赫·本基拉納 人口數量 594,200人(2019年12月) [2]
人口密度 1.8人/平方公里(2019年) 主要民族 阿拉伯人、柏柏爾人
主要宗教 伊斯蘭教 國土面積 266,000平方公里
水域率 忽略不計 GDP總計 147.62億美元(2014年)
人均GDP 2134美元(2019年) 國際電話區號 212
國際域名縮寫 Western Sahara— EH道路通行 靠右行駛
與中國關係 未被承認,未建交

歷史沿革

歷史上7世紀時即有阿拉伯人進入該地。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侵入。

1885年西班牙將布朗角到博賈多爾角一帶劃為它的保護地。1934年,西撒哈拉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58年西撒哈拉改為西班牙的海外省。1973年5月,薩基亞阿姆拉和里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簡稱「西撒人陣」或波利薩里奧)宣布成立,決定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西撒哈拉獨立。其鄰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毛里塔尼亞反對西班牙對西撒哈拉的統治。1975年11月14日,西班牙、摩洛哥、毛里塔尼亞簽訂《馬德里協議》,規定西班牙於1976年2月26日撤離西撒哈拉,承認兩國的領土所有權。摩洛哥、毛里塔尼亞隨即簽訂分治西撒哈拉協定,摩占領北部17萬平方千米,毛占領南部9萬多平方千米。阿爾及利亞譴責摩、毛瓜分西撒哈拉。

1976年2月27日,西撒人陣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SADR)。摩、毛軍隊與得到阿爾及利亞支持的西撒人陣的武裝力量不斷發生衝突。1979年8月,毛里塔尼亞同西撒人陣簽訂和平規定,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退出西撒戰爭,摩洛哥乘機占領了毛里塔尼亞退出的地區,與西撒人陣處於對立狀態。非洲統一組織和聯合國出面斡旋。

1979年第十六屆非統首腦會議建議在西撒哈拉全面停火,並組織公民投票,以決定獨立或維持現狀。

1981年6月,第十八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決議,要求在西撒哈拉舉行公民投票,並成立西撒哈拉問題實施委員會。

1983年6月第十九屆非統首腦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衝突雙方直接談判,以實現停火和公民投票。

1984年11月,西撒哈拉首次作為非統成員國出席第二十屆非統首腦會議,摩洛哥退出非洲統一組織。

自1975年以來,聯合國大會多次通過關於西撒哈拉問題的決議,重申西撒哈拉人民有不可剝奪的自決和獨立的權利。1986年4~5月,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摩洛哥和西撒人陣在紐約舉行兩輪間接談判,各自闡述了對西撒問題的一貫立場。

自然環境

西撒哈拉位於非洲西北部,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西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約900千米。北鄰摩洛哥、東、南接阿爾及利亞和毛里塔尼亞。

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摩洛哥聲明對此地區擁有主權。另外,當地的一個獨立武裝組織(波利薩里奧陣線,又稱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統治着該地區以東大約四分之一的荒蕪地區,其餘大部分均為摩洛哥所占領。截至2019年,有54個聯合國成員國承認該武裝政權所領導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之一。

西撒哈拉歷史上曾為西班牙殖民地。1975年,西班牙宣布撤離西撒哈拉,並同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亞分別簽署分治協議,阿爾及利亞支持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隨後也對西撒哈拉提出領土要求,三方為此曾多次發生武裝衝突。1979年,毛里塔尼亞宣布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主權,而摩洛哥與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的武裝衝突一直持續至1991年。截止2011年,摩洛哥實際控制着西撒哈拉約四分之三的地區。

區域位置

位置

位置:20°46′N—27°40′,按照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則三分之一位於熱帶,三分之二位於北溫帶。從南北半球角度看位於北半球。北部邊界恰好為北緯27°40′緯線。

經度位置:17°06′W—8°40′W,東部邊界恰好為西經12°和8°40′W。從東西半球角度看,位於東半球。從世界時區角度看,規定為0時區(中時區)。

海陸位置:北靠非洲大陸、面臨大西洋。東北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相鄰;南部與毛里塔尼亞相鄰;撒哈拉沙漠西部。

地形

沿海平原、低緩丘陵為主。

地形地貌

位於非洲西北部,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900公里,北、東、南分別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毛里塔尼亞接壤。西撒哈拉占是典型的風沙地貌,全境除少數綠洲以外,幾乎全是沙漠。西部沿海地區地勢低平,海拔在200米以下;東部地區地勢較高,海拔約450 米。東北省海拔800米為全區最高地區。高原上有深谷,以薩吉耶哈拉干河谷最大,又稱薩吉耶哈姆拉盆地。全境無一條常年性河流。

氣候特徵

熱帶沙漠氣候,年降雨量100毫米以下,有的地區經常連年20年無雨。日溫差大,內地晝夜氣溫變化幅度為11℃~44℃。缺雨、乾旱、悶熱是西撒哈拉氣候的特點。即位是沿大西洋邊上的阿尤恩、達赫拉等地的年降雨量也只有40~43毫米。

境內大部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帶,屬熱帶沙漠氣候。西部沿海氣候濕潤,東部高原氣候乾燥。內地每日平均溫差11℃~14℃。

行政區劃

境內僅有3座較大的城鎮:

阿尤恩,在國境西北部,現由摩洛哥實際控制,距大西洋30公里,始建於1934年。原為西班牙海外省的行政、軍事和歐洲人居住中心。城南開採磷酸鹽礦。人口13.3萬(2007)。

達赫拉,在中部大西洋岸,原名錫茲內羅斯城,為一漁港,人口約2.1萬(2008)。

斯馬拉,在北部,是伊斯蘭聖城,人口約8000。 [3]

國家象徵

語言

阿拉伯語。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國旗

黑色象徵勇氣,綠色象徵伊斯蘭教和善良,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堅韌,星月象徵伊斯蘭教。

國徽

將國旗系在槍上,象徵着通過武力來保護國家獨立與主權完整。

經濟

磷酸鹽礦藏豐富,僅布克拉的藏量即達17億噸。建有現代化的磷酸鹽開採場。1976年發生戰爭後,磷酸鹽生產陷於停頓,1979年恢復生產。此外,還有鉀、銅、石油、鐵、鋅等資源。

多數居民從事畜牧業,主要飼養羊和駱駝。沿海漁業資源豐富,海洋水產資源豐富,其中以海蟹、海狼、沙丁魚、鯖魚等著名。

文化

西撒哈拉社會以部落為基礎,最大的部落是拉基巴特,占總人口的一半。每一個部落包括幾個家族,同族人在一起遊牧。每個家族由年長、有名望的人擔任族長。各族的族長組成一個小組,根據伊斯蘭法律制定部落的法令,任命酋長(主席)。各部落的酋長組成西撒哈拉的酋長大會,成員幾十人,是最高的權力機構。

西撒人偏愛藍色,不論男女,差不多全身都用一塊藍布裹着,因而有「藍人」之稱。在城市,貴族、宗教學者和行政長官常穿白色長袍。

交通

國內有公路北通摩洛哥,東南通毛里塔尼亞。海洋運輸主要靠加那利群島港口轉運。

相關視頻

1、女作家三毛在西撒哈拉阿雍城的全貌

2、走進西撒哈拉,揭開神秘原始部落的面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