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熔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3日 (二) 03:39 由 风雨同舟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熔點、液化點(M.P.)是在大氣壓下晶體將其物態由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中固液共存狀態的溫度;各種晶體的熔點不同,對同一種晶體,熔點又與所受壓強有關,壓強越大,熔點越高。不過,與沸點不同,熔點受壓強的影響很小,因為由固態轉變(熔化)為液態的過程中,物質的體積幾乎不變化。

進行相反動作(即由液態轉為固態)的溫度,稱之為凝固點、結晶點(對水而言也稱為冰點),在一定大氣壓下,任何晶體的凝固點和熔點相同。習慣上,根據常溫(25℃)時物質的狀態使用凝固點或熔點稱呼這一個溫度:對於常溫下為固態的物質,這個溫度稱為凝固點;對於常溫下為液態的物質,這個溫度稱為熔點。

物質可以分為非晶體和晶體,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而晶體才具有熔點。因此,熔點是晶體物質的重要物理特性之一[1]

本質

熔點是由構成晶體物質分子間內聚力和晶格能的特性所決定。晶體物質又分為離子晶體、原子晶體、金屬晶體和分子晶體,晶體物質因化學鍵與分子間作用力而結合。而如果想要使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需要吸收外界能量,破壞化學鍵或分子間作用力才能實現。化學鍵的鍵能越高或分子間作用力越強,物質的熔點越高,反之則越低。

熔化的過程

在傳溫液加熱法[2]熔點測定中,人們將物質最初熔化時的溫度稱作「初熔」,把物質完全熔化時的溫度稱作「終熔」,「初熔」和「終熔」的間距作為物質的「熔程」。而晶體物質在毛細管中變化的過程為:試料-濕潤點-收縮點-崩壞點-液化點-全熔點。在「熔程」期可以觀察到,雖然晶體物質仍在吸熱,但溫度卻沒有繼續上升,直至達到「終熔」之後,溫度才會繼續上升。

熔化過程不斷吸熱,但「溫度為何保持不變」?

當物質處於晶體狀態時,其內部的原子或分子在三維空間內有序排列,原子或分子間的引力斥力保持平衡,故勢能一定。此時,晶體中的原子或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上有小幅度振動。相變時,物質的內部結構將發生變化。晶體的熔化過程中,固體變為液體,原子或分子間的距離增大,勢能增大,而這部分勢能需要外部持續不斷加熱來提供能量,也就是說熔化過程中吸收的熱量絕大部分用以破壞晶格結構,因此內能的變化可忽略,內能是溫度的函數,故晶體熔化過程中,宏觀表現為溫度不發生變化。

視頻

熔點 相關視頻

熔化吸熱的應用
熔化凝固中的熔點變化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