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11日 (四) 08:50 由 Tpyleo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杜甫
詩人、文學家
杜甫
國家
姓名 杜甫
子美
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族裔 漢族
籍貫 唐朝鞏縣(今河南鞏義市)
祖籍 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
通稱 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
出生 712年2月12日
無記載
逝世 770年(57-58歲)
墓葬 杜甫陵園
祠廟 杜公祠
《杜工部集》

杜甫( Du Fu ),(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家族自襄陽徒居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唐朝時,京兆杜氏都多自稱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號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隱居於成都杜甫草堂)。杜甫對他顯赫的先世有着過剩的意識,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詩篇留下[1]

杜甫與李白並稱「李杜[2],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後也常被尊稱為「老杜」。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近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4]。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以風格渾樸沉鬱著稱,相對李白疏朗灑脫的「詩仙」被後人奉為「詩聖」,他的詩也因其社會時代意義被譽為「詩史」[5]

作品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於擴大了律詩的表現範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遊,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極精密、考究。八句皆對,首聯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詩詞==

《贈衛八處士》

【原文】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爲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譯文】 世間上的摯友真難得相見,好比此起彼落的參星與商星這兩個星宿。 今晚是什麼日子如此幸運,竟然能與你挑燈共敘衷情? 青春壯年實在是沒有幾時,不覺得你我各巳鬢髮蒼蒼。 打聽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聽到你驚呼胸中熱流回蕩。 真沒想到闊別二十年之後,能有機會再次來登門拜訪。 當年握別時你還沒有成親,今日見到你兒女已經成行。 他們和順地敬重父親摯友,熱情地問我來自哪個地方? 三兩句問答話還沒有說完,你便叫他們張羅家常酒筵。 雨夜割來的春韭嫩嫩長長,剛燒好黃梁摻米飯噴噴香。 你說難得有這個機會見面,一舉杯就接連地喝了十杯。 十幾杯酒我也難得一醉呵,謝謝你對故友的情深意長。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嶽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寫久別的老友重逢話舊,家常情境,家常話語,娓娓寫來,表現了亂離時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滄海桑田」和「別易會難」之感,同時又寫得非常生動自然,所以向來爲人們所愛讀。 開頭四句說:人生動輒如參、商二星,此出彼沒,不得相見;今夕又是何夕,咱們一同在這燈燭光下敘談。這幾句從離別說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強烈的人生感慨帶入了詩篇。詩人與衛八重逢時,安史之亂已延續了三年多,雖然兩京已經收復,但叛軍仍很猖獗,局勢動盪不安。詩人的慨嘆,正暗隱着對這個亂離時代的感受。 久別重逢,彼此容顏的變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別離時兩人都還年輕,而此時俱已鬢髮斑白了。「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兩句,由「能幾時」引出,對於世事、人生的迅速變化,表現出一片惋惜、驚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詢問親朋故舊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間了,彼此都不禁失聲驚呼,心裏火辣辣地難受。按說,杜甫這一年才四十八歲,親故已經死亡半數很不正常。如果說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已經隱隱透露了一點時代氣氛,那麼這種親故半數死亡,則更強烈地暗示着一場大的干戈亂離。「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詩人故意用反問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無倖存的欣慰,又帶着深深的痛傷。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則轉爲敘事,而無處不關人世感慨。隨着二十年歲月的過去,此番重來,眼前出現了兒女成行的景象。這裏面當然有倏忽之間遲暮已至的喟嘆。「怡然」以下四句,寫出衛八的兒女彬彬有禮、親切可愛的情態。詩人款款寫來,毫端始終流露出一種真摯感人的情意。這裏「問我來何方」一句後,本可以寫些路途顛簸的情景,然而詩人只用「問答乃未已」一筆輕輕帶過,可見其裁剪淨煉之妙。接着又寫處士的熱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來的春韭,飯是新煮的摻有黃米的香噴噴的二米飯。這自然是隨其所有而具辦的家常飯菜,體現出老朋友間不拘形跡的淳樸友情。「主稱」以下四句,敘主客暢飲的情形。故人重逢話舊,不是細斟慢酌,而是一連就進了十大杯酒,這是主人內心不平靜的表現。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動,當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長」,概括地點出了今昔感受,總束上文。這樣,對「今夕」的眷戀,自然要引起對明日離別的慨嘆。末二句迴應開頭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暗示着明日之別,悲於昔日之別:昔日之別,今幸復會;明日之別,後會何年?低迴深婉,耐人玩味。 參考資料: 1、 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69-170頁 . [6]

「三吏三別」之《石壕吏》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賞析】 作者:佚名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藝術上,精煉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裏,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瞭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爲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髮出來。不說「徵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牆」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併爲老婦以下的訴說製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係。「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承上啓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這十三句詩,不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也決不是在那裏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讀者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於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可能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擡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裏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爲「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麼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着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爲要餵奶給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麼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版本爲「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所以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後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483-486 . 2、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3、 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7]

參考來源

  1. 杜甫,秋興八首,讀古詩詞網
  2. 潘德輿《養一齋集》卷一八《作詩本經序》:「三代而下,詩足紹《三百篇》者,莫李、杜若也……朱子曰:『作詩先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經。』雖未以李、杜之詩為《經》,而已以李、杜之詩為作詩之《經》矣。竊不自量,輯李、杜詩千餘篇與《三百篇》風旨無二者,題曰《作詩本經》。」元稹《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稱杜甫詩超過李白。
  3. 王京鈺. 《概論日本漢文學中的杜甫受容》. 《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第7期 (中文(簡體)‎). 
  4. 杜甫. 新華網. 2009 [2009-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3) (中文(簡體)‎). 
  5. 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五》、《新唐書》卷二百一《杜甫傳》他覺得自己很醜
  6. 讀古詩文網>詩 › 贈衛八處士 › 贈衛八處士譯文及註釋
  7. 讀古詩詞文網>詩 › 石壕吏 › 石壕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