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3月19日 (四) 17:58 由 果英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星雲(源自拉丁文的:nebulae或nebulæ,與ligature或nebulas,意思就是「」)是宇宙塵、氫氣氦氣、和其他等離子體聚集的星際雲。原本是天文學上通用的名詞,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包括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一些過去的用法依然留存着,例如仙女座星系依然使用愛德溫·哈伯發現它是星系之前的名稱,被稱為仙女座星雲)。星雲通常也是恆星形成的區域,例如鷹星雲,這個星雲刻畫出NASA最著名的影像,即創生之柱[1]。在這個區域形成的氣體、塵埃和其他材料擠在一起,聚集了巨大的質量,這吸引了更多的質量,最後大到足以形成恆星。據了解,剩餘的材料還可以形成行星行星系的其它天體。

歷史

存在於瑪雅的證據顯示,在望遠鏡發明之前就已經知道星雲的存在。與天空中的獵戶座有關的神話支持這一個理論:神話中提到天空周圍有着熊熊的爐火。

大約在公元150年,托勒密[2]在他著作的天文學大成這本書的第7卷和第8卷寫道:五顆星出現在雲中。他還注意到在大熊座獅子座之間存在着與任何星星都沒有聯繫的雲氣。第一次真正的提到星雲,有別於星團,是波斯天文學家阿卜杜勒-拉赫曼·蘇菲的恆星之書 (964)。他注意到在仙女座星系位置上的一朵小雲。他還記錄到船帆座o的星群是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恆星,還有其它的天體,像是衣架星團,被阿拉伯中國天文學家在公元1054年觀測到的超新星SN 1054,創造的蟹狀星雲

形成

許多星雲或恆星都是在引力坍縮的星際介質氣體或ISM中形成的。當物質因為本身的重量而坍縮時,在中心可能會形成大質量的恆星,而且它們的紫外線輻射會造成周圍的氣體電離,使它們發射出可見光的波長。玫瑰星雲和鵜鶘星雲就是這種星雲的例子。這些星雲的小,就是所謂的電離氫區,會依據原來分子雲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它們位於恆星誕生區,而形成的恆星經常是所知的那些年輕、鬆散的集團。

有些星雲的形成是大質量、生命短暫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的結果。從超新星爆炸拋射出來的物質是被高能量電離的,而且它還會產生緻密物質。在這之中,金牛座的蟹狀星雲就是最著名的例子。這個超新星事件發生在公元1054年,所以被標記為SN 1054,被創造的緻密物質就是位於蟹狀星雲中心的中子星

另一種可能形成的星雲是行星狀星雲,這是低質量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像是地球太陽。質量上限大約是8-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會演化成為紅巨星,並且外層的大氣層在脹縮時,會以緩慢的速率流失質量。當恆星失去了足夠的物質之後,它表面的溫度會升高,而且它發射出的紫外線會使早先被拋出而環繞在周圍的氣體被電離。這種星雲的97%是氫,3%是氦,其餘的則是微量但可偵測到的物質。在這一階段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平衡。

視頻

星雲 相關視頻

宇宙里最美的五座星雲
動畫短片 星雲

參考文獻

  1. 探索星雲的奧秘:著名的「創生之柱」,外星探索網, 2018-4-9
  2. 物理學史 托勒密,豆丁網, 20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