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戈登·摩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23日 (一) 06:32 由 Y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参考来源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戈登·摩爾(Gordon Moore,1929年1月3日-),美國科學家,企業家,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佩斯卡迪諾,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

1965年,提出「摩爾定律」。[1]1968年,與他人共同創立Intel公司。1987年,卸任Intel公司CEO[2]。1990年,被布什總統授予「國家技術獎」。2000年創辦擁有50億美元資產的基金會。2001年退休,並退出Intel公司董事會。


人物簡介

1929年1月3日,戈登·摩爾出生在加州舊金山的佩斯卡迪諾。父親沒有上過多少學,17歲就開始養家,做一個小官員,母親只有中學畢業,但一家人日子過得也溫馨和樂。11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年幼的摩爾對化學產生了興趣。當時鄰居的孩子有一個獨特的聖誕禮物,那是一個化學裝置,裡面有許多真正的化學試劑,可以製成許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甚至可以製造炸藥,摩爾簡直完全着了迷,整天跑到鄰居家裡去,研究這些小東西,他開始想成為一個化學家!

在學校里,摩爾不是最用功的那個人,但卻是最會學習的那個,他整天跑出去做運動,搞發明,但學習成績一直還不錯。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著名的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專業,實現了自己的少年夢想。1950年,摩爾獲得了學士學位,接着他繼續深造,於1954年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人物經歷

創業之前

畢業後,摩爾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工作。當時他的研究方向是觀察紅外線吸收性狀和火焰分光光度分析。但不久研究小組因兩個上司的離去而名存實亡。而摩爾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方向,他說:「我開始計算自己發表的文章,結果是每個單詞5美元,對基礎研究來說這相當不錯。但我不知道誰會讀這 些文章,政府能否從中獲得相應的價值。」

  幾年之後,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晶體管的合作發明者威廉·肖克利的邀請下,1956年,摩爾回到加利福尼亞,作為一名化學專家加入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他想放棄以前那種太過於虛無縹緲的理論研究,做點事情,讓自己的研究得到應用。

  事實證明,摩爾加入肖克利半導體公司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合作夥伴,成就了一番最偉大的事業。羅伯特·諾伊斯、布蘭 克、拉斯特都是後來鼎鼎大名的人物。但也有缺憾存在,因為肖克利是天才的科學家,卻缺乏經營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對管理一竅不通。斯坦福大學教授特曼曾評論說:「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裡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們又很難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實驗室沒有研製出任何像樣的產品。

  於是,公司里意氣相通的8個人決定「叛逃」,帶頭人是諾伊斯,他是摩爾最好的朋友。他們向肖克利遞交了辭職書。肖克利怒不可遏地罵他們是「八叛逆」。 但青年人還是義無反顧離開了他們的「伯樂」。不過,後來就連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們稱為「八個天才的叛逆」。在硅谷許多傳說中,「八叛逆」的照片與硅谷第一位創業者惠普的車庫照片,具有同樣的歷史價值。

創業之前

1957年9月,「八叛逆」手拿《華爾街日報》,按紐約股票欄目挨家挨戶尋找合作夥伴,他們找了35家公司,但被拒絕了35次。最後,他們找到了一家地處美國紐約的攝影器材公司,這家公司名稱為fairchild,音譯「費爾柴爾德」,意思就是「仙童」。已經60多歲的費爾柴爾德先生已經沒有多少心情和動力了,他只提供了3600美元的種子基金,要求他們開發和生產商業半導體器件,並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於是,「八叛逆」創辦的企業被正式命名為仙童半導體公司 (Fairchild Semiconductor)。仙童成為Intel和AMD之父。。

  「仙童」們商議要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費爾柴爾德攝影器材公司答應提供財力,總額為150萬美元。諾依斯給夥伴們分了工,由摩爾負責研究新的擴散工藝,而他自己則與拉斯特一起專攻平面照相技術。

  1958年1月,IBM公司給了他們第一張訂單,訂購100個硅晶體管,用於該公司電腦的存儲器。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經擁有50萬銷售額和100名員工,依靠技術創新優勢,一舉成為硅谷成長最快的公司,別人稱它是「淘氣孩子們創造的奇蹟」。

  60年代的仙童半導體公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到1967年,公司營業額已接近2億美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人們說:「進入仙童公司,就等於跨進了硅谷半導體工業的大門。」

  1965年的一個無意的瞬間,摩爾發現出一個對後來計算機行業極為重大的定律,它發表在當年第35期《電子》雜誌上,雖然只有3頁紙的篇幅,但卻是迄今為止半導體歷史上最具意義的論文。在文章里,摩爾天才地預言說道,集成電路上能被集成的晶體管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 十年內保持着這種勢頭。摩爾所做的這個預言,因後來集成電路的發展而得以證明,並在較長時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譽為「摩爾定律」,成為新興電子電腦產業的「第一定律」。

  但在當時,摩爾和其他人都沒有想到它的作用。因為這時的仙童已經在孕育着危機,隨着分公司的壯大,母公司總經理不斷把利潤轉移到東海岸,去支持費爾柴爾德總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這種現狀,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紛紛出走自行創業。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後兩位諾伊斯和摩爾,帶着當時還不出名的葛羅夫脫離仙童公司自立門戶,在加州維爾山的一幢舊樓中,英特爾成立了,新公司最初起的名字叫「摩爾——諾伊斯電子公司」。但是英文裡Moore Noyce聽起來與more noise(吵吵嚷嚷)非常相似,所以又改成了「英特爾」。「英特爾」(Intel)本來源自於英文單詞「智慧」(Intelligence)的頭部。同時又與英文的「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很相似,於是,這個簡單卻響亮的名字就這樣誕生了!雖然是個小公司,沒有資金,沒有地方。但他們卻雄心萬丈,要闖一番偉大事業。

  創業之初,三人一致認為,半導體最具潛力的市場是存儲器芯片,這一市場完全依賴於高科技。1969年,英特爾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產品——雙極處理64位存儲器芯片,代號為3101。第二年,又推出第一個大容量(256位)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存儲器1101。1972年,又乘勝推出第一個容量為1kb的動態隨機存儲器1103,這種價廉物美的產品深受歡迎,供不應求,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儲器的滅亡,並最終成全了個人電腦革命。


摩爾時代的Intel

 在英特爾公司摩爾定律開始得到徹底的發揮和實踐。從70年代起,英特爾就構築了其賴以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斷改進芯片的設計,以技術創新滿足計算機製造商及軟硬件產品公司更新換代、提高性能的需要。摩爾提出,計算機的性能每18個月翻一番,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贏得高額利潤並將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下一輪的技術開發中去,才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下來。而摩爾的口頭禪就是「改變是我們終身的熱愛」。

  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英特爾公司好戲連台,1971年對外公布了世界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宣告了「一個集成電子新紀元已經來臨」。1974年,又推出了微處理器8080。「8080」被專家們稱讚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微處理器之一,也正是從8088開始,個人電腦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展起來。

  1974年在諾伊斯卸任之後,時任副總裁的摩爾正式登上了總裁和首席執行官的寶座,開始了英特爾騰飛的路程。作為技術出身的企業家,摩爾從不認為自己是公司的總裁,高高在上,並且他十分注重技術的轉化,消除英特爾研究實驗室和製造部門之間的瓶頸,加快了新產品從實驗室向工廠、向市場的轉化。由於經營策略的正確,技術上的創新,這時的英特爾已經逐步確立了自己的巨人地位,環顧四周,無一人是對手,不由得洋洋得意,但他們沒有想到,在遙遠的東方,一股新生的勢力正在成長。

  1976年3月,日本最大的5家電氣公司的科研力量聯合起來,組建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不到4年時間,他們取得了巨大成就。1980年3月,惠普公司總經理安德森在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份日美兩國芯片質量的比較報告,美國最好的產品的次品率,竟要比日本最差的產品高出5倍。這份報告引起硅谷的震驚。然而真正的較量是1981年。這年12月,英特爾公司推出8087芯片,日本松下公司毫不示弱地拿出3200芯片。當時64K動態隨機存儲芯片是電腦界一致看好的重頭戲,它包含65536個元件,不僅能讀,而且能夠像黑板一樣擦寫。但日本的64K芯片是半路里殺出來的一匹黑馬,以它低成本和高可靠性,迅速占有美國,使英特爾的單個芯片價格在一年內就從28美元慘跌至6美元,英特爾這個新生的巨人被狠狠地教訓了,硅谷為之譁然,美國為之譁然。

  摩爾痛定思痛,決心放棄存儲芯片市場,轉向了微處理器(控制芯片)市場,因為以其敏銳的眼光,摩爾已經準確地預測到了個人電腦以後的成功。他果斷地做出決定,Intel進行戰略轉移,專攻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CPU,正是這一決策,最終確立了英特爾今日在全球微處理器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從1985年起,英特爾開始同康柏聯合研製以80386微處理器為基礎的新型計算機,並於1987年成功地推出運算速度比IBM個人計算機快三倍的台式386計算機。1991年,英特爾又與IBM公司達成一項為期10年的微處理器協議,研製能用一塊芯片代替許多計算機芯址,並且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處理器。技術上的創新使英特爾不斷領先於同行,始終占據着微處理器市場的極大市場份額,利潤連年上升,但摩爾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相信自己的摩爾定律,清楚市場的淘汰是多麼快速,依然以極大的頻率「自己淘汰自己」。1993年3月,英特爾又推出微處理器的第五代CPU產品——Pentium(奔騰)。

  在摩爾主導Intel十幾年時間裡,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隨着PC在全球範圍獲得的巨大成功,提供PC核心部件的Intel從一個存儲器製造商長成為一個更加輝煌的Intel。戈登·摩爾正是這場偉大變革的最大推動者和勝利者。

  1989年,摩爾從主席職位上光榮退休。


對戈登•摩爾的評價

 在IT行業有一個神話,這個神話就是一條定律把一個企業帶到成功的頂峰,這個定律就是「摩爾定律」。信息產業幾乎嚴格按照這個定律以指數方式領導着整個經濟發展的步伐,這個定律的發現者不是別人,正是世界頭號CPU生產商Intel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在摩爾主導Intel的十幾年時間裡,以PC為代表的個人計算機工業萌芽並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摩爾以其敏銳的眼光,準確地預測到了PC的成功。他果斷地做出決定,Intel進行戰略轉移,專攻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CPU。隨着PC在全球範圍獲得的巨大成功,提供PC核心部件的Intel從一個存儲器製造商成長為一個更加輝煌的Intel。戈登·摩爾正是這場變革和進步的最大推動者和勝利者。   在硅谷歷史上,尤其是在英特爾,摩爾是最令人敬佩的公司創始人之一,是最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他比其他人更能體現英特爾的模式:以技術起家,靠創新成長,是真正的技術領袖和最可親的企業家。但作為公司永遠的名譽主席,摩爾巨大的影響力依然籠罩着整個英特爾公司。他是英特爾真正的「心臟」。


視頻

戈登·摩爾講述摩爾定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