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7月30日 (四) 13:37 由 LXY2019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吳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1]),字唐卿。德順軍隴干縣(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初年名將,四川宣撫使吳玠之弟。

吳璘早年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自建炎二年(1128年)起領兵抗金,二人均以勇略知名。

  • 富平之戰失敗後,吳璘、吳玠兄弟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紹興和議」簽訂後,置司於興州,成為南宋川陝防線三帥府之一。累官至奉國軍節度使、御前諸軍都統制等。
  •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分兵四路,大舉侵宋。吳璘被授為四川宣撫使,帶病抗敵,與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克寧長期對峙,彼此互有勝負,至「隆興和議」簽訂後,方才退守四川。
  • 乾道元年(1165年),入朝受封新安郡王,兼判興元府。
  • 乾道三年(1167年),吳璘病逝,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信王,諡號「武順」,位列七王之一[2]。自撰有兵書《兵要》,今已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吳璘                 出生時間         1102年
                別 稱         吳武順、吳信王                 去世時間         1167年6月6日
                字 號         字唐卿                 出生地         德順軍隴干縣
                所處時代         宋朝                 官 職         奉國軍節度使、少傅、四川宣撫使等
                  爵   位          新安郡王→信王(贈)                  追   贈           太師,諡號:武順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少年征戰

吳璘為德順軍(今甘肅靜寧)隴干縣人。他自少喜歡騎射,於北宋末年跟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進攻,攻城野戰,多次立下戰功,累官至閤門宣贊舍人。[3] 

嶄露頭角

在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的箭箐關之戰中,吳璘切斷金國將領沒立和烏魯、折合所部的聯繫,迫使金軍撤退。在此戰中,吳璘功勞最多,被越級提拔為統制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大散關東)軍馬。當時吳玠在河池(今甘肅徽縣)駐軍,吳璘專守和尚原。等到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朮)大軍進入,吳玠兄弟拚死守衛。金軍布陣「分合三十餘(次)」,吳璘都隨機應變,金軍至神坌時,宋軍伏兵四起,大敗金軍,完顏宗弼被流箭射中,匆忙撤退。之後,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承制授吳璘為涇原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康州(今甘肅成縣)團練使。

  • 紹興二年(1132年)三月,金軍進犯隴安縣,被吳璘等擊退。 [4]
  • 紹興三年(1133年),吳璘被任命為榮州(今四川榮縣)防禦使、知秦州(今甘肅天水),管轄階州(今甘肅武都縣)、文州(今甘肅文縣)。同年,金將完顏撒離喝進攻饒風關(在今陝西石泉西),吳玠率軍馳援,激戰數日後,被金軍從險道繞至饒風關之上偷襲,遭遇失敗。饒風關之戰後,吳玠命令吳璘放棄和尚原,退保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防備金軍深入。完顏撒離喝孤軍深入,補給困難,只得被迫放棄漢中。隨後,吳玠調整防禦策略,一面加強仙人關的戰備,一面修築名為殺金坪的營壘,以便在和尚原失手的情況下,另有一道阻礙金兵入蜀的銅牆鐵壁。同年冬,完顏宗弼再次攻蜀,和尚原糧盡失守,吳璘退守川口 。
  • 紹興四年(1134年),完顏宗弼等率領十萬大軍猛攻仙人關。吳玠派兵萬餘人守殺金坪,以挫敗金軍銳氣。吳璘聞訊,率精兵自武州(今甘肅武都縣東南)、階州馳援,並向吳玠去信,認為殺金坪地方寬闊,前方布陣散漫,需要從後方布陣阻擋,才可一戰取勝。吳玠聽從其建議,急忙在殺金坪修築第二道隘砦。吳璘轉戰七晝夜,方才在仙人關和吳玠會師。
  • 三月,金軍首先攻打吳玠軍,被擊退。於是轉攻殺金坪,用雲梯攻打吳玠軍的營壘,憑藉人數優勢,猛攻不息。吳璘拔刀劃地,對諸將道:「死則死此,退者斬!」將軍楊政也表示此處為四川門戶,寧死不可失守,由此堅定軍心。金軍分為兩支,完顏宗弼統軍列陣於東,勇將韓常列陣於西,呈左右夾擊之勢。吳璘率敢死隊沖入二軍之間,「左縈右繞,隨機而發」。在長時間的血戰後,宋軍不能支撐,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諸將中有人請求選擇別的地形來把守,吳璘慷慨陳言:「我軍剛一交戰就退下,這是不戰而逃,我想金軍很快就會離去,各位請堅持。」此時金軍援軍到來,吳璘命「駐隊矢」輪射,箭下如雨,金軍傷亡慘重,「死者層積,敵踐而登」。次日,金兵進攻宋軍營壘西北角樓,將軍姚仲登樓酣戰,吳玠及時派遣統領田晟率軍突入金陣,以長刀左右擊殺。相持到夜晚,宋軍「明炬四山,震鼓動地。布火四山,大震鼓隨之」。第三日,吳玠遣右軍統領王慶及王武等諸將分紫白旗殺入金營,金軍驚潰,趁夜遁逃。吳玠等趁勝收復鳳、秦、隴等州。史稱此役之後,完顏宗弼、完顏撒離喝「不敢窺蜀者數年」。
  • 七月,高宗賞仙人關之功,任命吳璘為定國軍承宣使、熙河蘭廓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今甘肅臨洮)。[5]
  • 紹興五年(1135年),吳璘、楊政進兵收復秦州,擒獲偽齊的秦州守臣胡宣[6]

百戰全蜀

地位漸升

  • 紹興六年(1136年),宋廷新設置行營兩護軍,吳璘為行營右護軍統制軍馬。次年,被擢升為陝西諸路都統制。[7]
  • 紹興九年(1139年)春,吳玠病重,吳璘改任行營右護軍都統制,節制階、岷、文、龍四州 。六月,吳玠逝世後,吳璘被拜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成為右護軍最高長官。
  • 七月,被拜為秦鳳路(今陝西風翔)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秦州。這時,金國廢黜偽齊君主劉豫,商議歸還南宋河南、陝西一帶土地。高宗派文臣樓炤出使陝西,允許其便宜行事。樓炤準備命令三帥分別把守陝西,即:吳璘統帥秦鳳路、郭浩統帥鄜延路(今陝西延安)、楊政統帥熙河路(今甘肅臨洮)。除此之外,再將蜀口(位於川、陝交界處)的各部遷到陝西。吳璘反對樓炤的布局,他認為:「金人反覆無常,不能相信他們,恐怕有別的變化。現在把軍隊都遷移到陝西,蜀口一帶防備空虛,金軍如果從南山截擊我們陝西軍隊,徑直奔向蜀口,我軍將不戰而屈。應當靠山紮寨,控制險要地帶,觀望金軍的情況,看見他們力量衰弱,再考慮向前推進。」樓炤同意吳璘的建議,於是令吳璘和楊政兩部駐紮在內地,以保衛四川;郭浩所部駐紮在延安,以守衛陝西。
  • 不久,四川制置使胡世將暫管四川宣撫司事。宋廷在與金朝達成第一次和議後,想撤去仙人關的守備。吳璘拜見抵達河池的胡世將說:「金人大軍駐紮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離大慶關(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黃河上)只有一橋之隔,金人騎兵奔馳,不過五天就可以到達蜀口。我軍遠在陝西,緊急情況下不能立即匯集援救,關隘不整修,後勤供應中斷,這真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啊。我的家族不值撫恤,可國家該怎麼辦呢!」因此胡世將上奏建議說:「應當對金國鞏固和議,對內加強防禦。現在措置軍隊,應該使陝西、四川相連,近日士兵宮賀仔偵察了解到完顏撒離喝曾密謀說:『要進入四川並不難,只要放棄陝西不顧,三五年宋軍必來占據,陝西山川道路我已全部了解,一旦出兵必然奪取四川。』敵情如此,萬一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我們就應該做破壞敵人謀略的準備,仙人關不應立刻放棄防禦,魚關倉也應該積存糧食。」因此吳璘僅派三隊牙校奔赴秦州,留下主力守衛階州、成州的山寨,告誡諸將不要擅離守備。[8]

麾師反擊

  •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國背盟,入侵南宋,高宗命吳璘節制陝西諸路軍馬。完顏撤離喝渡過黃河進入長安(今陝西西安),直奔鳳翔,右護軍近一半軍對被金軍隔絕在陝北,「遠近震恐」。這時,楊政在鞏州(今甘肅隴西),郭浩在鄜延,只有吳璘隨胡世將在河池。胡世將聞知金軍南下,急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僅有楊政與涇原(今甘肅涇川)守將田晟前來。在會議中,參謀官孫渥建議退保仙人原,吳璘厲聲反駁:「用怯懦的話瓦解軍心之人,可殺!我以舉家百口性命保證,定能擊破金軍。」胡世將為之感染,指着軍帳說:「我一定戰死在這裡!」隨即指揮布置各部,命孫渥趕赴涇原,田晟率領三千人出鳳翔,郭浩出奉天,楊政由赤谷回駐河池。吳璘也派部將姚仲在石壁寨及扶風(今陝西扶風)分別擊敗金軍。隔在陝北的右護軍部得以撤回川陝邊境。同月,高宗授吳璘為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
  • 六月,吳璘寫信約金將交戰。金將鶻眼郎君率領三千騎兵來犯,吳璘命令部將李師顏率領驍騎擊退金軍,並趁勝攻克扶風,俘獲金將三人及「女真百十有七人」 。完顏撒離喝大怒,親自攻至鳳翔城西的百通坊,布陣二十里,吳璘派姚仲奮戰,擊破金軍。閏六月,吳璘因功建節,被授為鎮西軍節度使,升為侍衛步軍都虞侯 。[9]

鏖戰剡家灣

  • 紹興十一年(1141年)九月,吳璘再度攻克秦州,招降守將武誼。不久後,率姚仲等在丁劉圈再破金軍。此時,楊政、郭浩二路也接連告捷,收復隴、華等州,「破岐下諸屯」。同月,吳璘使用以步制騎的「疊陣法」,與金國統軍胡盞、習不祝所部五萬在剡家灣交戰,大破金軍。胡盞與習不祝久經戰陣,首先占據險要地點防守,前臨近高山,後控臘家城。他們認為宋軍一定不敢輕易進攻。交戰前一天,吳璘會集各位將領詢問怎樣進攻,姚仲說:「在山上戰鬥便能獲勝,在山下便會失敗。」吳璘認為他說得對,於是向金軍請戰。金軍不以為然,反倒嘲笑宋軍。吳璘在半夜時派遣姚仲王彥銜枚(古時襲擊敵軍時,常令士兵銜枚在口中,以防喧譁)在山坡上截擊,約定二位將領登上山嶺後才發動進攻。二人到達山嶺後,全軍悄然無聲,軍隊的行陣已經排列完畢,宋軍上萬火把同時點燃。金軍驚慌失措說:「我們的行動失敗了。」習不祝善於謀略,胡盞善於征戰,二人意見不統一。吳璘首先派兵挑戰,激胡盞出戰,使用疊陣法輪番進攻,他身穿輕便的皮衣騎馬指揮作戰,宋軍拚死奮戰,金軍大敗,有上萬人投降。剡家灣之戰後,胡盞逃到了臘家城,吳璘趁勢圍城。就在臘家城即將被攻時,朝廷卻派驛使給吳璘送信,命令他班師回朝
  • 次年,「紹興和議」達成,宋廷竟將吳氏兄弟百戰而守的和尚原割讓給金國。[10]

置司興州

  •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六月,入朝覲見的吳璘被高宗加拜為檢校少師及階、成、岷(今甘肅岷縣)、鳳四州經略使,並獲賜漢中的五十頃田地。
  • 紹興十四年(1144年)九月,宋廷將利州路(今陝西漢中)分為利州東、西兩路,吳璘被授為利州西路安撫使,在興州(今陝西略陽)開置官署,管轄階、成(今甘肅成縣)、西和(今甘肅西和)、鳳、文、龍(今四川平武)、興等七州。當時「紹興和議」已經完成,但吳璘治軍訓兵,仍如從前一樣保持警戒。
  • 紹興十七年(1147年)七月,吳璘改任奉國軍節度使,原任的行營右護軍之職改為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其安撫使之職照舊。
  • 紹興十八年(1148年)三月,高宗命吳璘、楊政招撫關陝地區的流民,以補充殿前司的軍力。
  •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五月,吳璘因「守邊安靜」,武階官被進為最高的太尉。
  •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吳璘兼領興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職事,改判興州。自南渡(南宋建立)以來,還沒有任命使相為都統制的例子,當時吳璘已授開府儀同三司(使相官銜)之官[11] ,所以被重新改派。
  •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二月,吳璘被加授少保之官。[12]

力疾登關

  •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金國皇帝完顏亮在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後,決意分兵四路,大舉侵宋。高宗得訊後,拜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而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合喜率軍三萬,自鳳翔(今屬陝西)經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入川。九月初五,金軍在攻取大散關後,派騎兵進攻黃牛堡(今陝西鳳縣東北黃牛鋪)。吳璘帶病乘肩輿,由興州北上殺金坪,駐於青野原,增調四川腹地各軍分道前進,分授方略,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四川制置使王剛中(四川地區官階最高的文臣)前來與吳璘會合,一同商量計策。不久後,吳璘奉詔遣使向契丹、西夏及金國占領的山東、河北等地軍民送去檄文,聲討金人的罪行,讓他們舉兵討伐。 十月,吳璘獲兼陝西、河東招討使,隨後派第五子吳挺及統制向起於德順軍治平砦擊破金軍。同月,被封為成國公 [13]
  • 十一月,吳璘的病情加重,自仙人原退回興州,留姚仲節制諸軍。總領王之望五次派人馳馬致信於朝廷,認為吳璘多病,為防不測,請調其侄、湖北京西制置使吳拱(當時南宋中部防線的主要軍事統帥)來四川,以協助西軍作戰。但朝廷均未答覆,吳璘於同月扶疾再登仙人原,繼續指揮作戰。
  • 十二月初五,宋廷乘完顏亮被殺、金軍北撤之機,命吳璘率軍反攻,收復所失州縣。吳璘旋即派部將收復水洛城,並攻克治平砦。
  •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吳璘指揮部將,以攻為守,發動對西線金軍的主動攻勢,但宋軍各路進展不順,金軍據守大散關六十多天,與宋軍對峙。姚仲圍攻鞏縣三晝夜未克,退守甘谷城,轉攻德順軍四十餘日,因金軍據城堅守,故久攻不克。吳璘於是命知夔州(今四川奉節)李師顏接替姚仲,與吳挺共同節制諸軍攻城。同時,徒單合喜遣軍增援,吳璘命吳挺率軍阻擊,與金軍相遇於瓦亭(今寧夏隆德東北)。宋軍冒矢石進擊,金軍被迫棄馬步戰。宋軍乘機多路突擊,將其擊退,生擒千戶耶律九斤等百餘人。在此同時,吳璘及其部將相繼克復鎮戎軍、大散關、環州等地。
  • 三月初五,吳璘親自率兵到達德順軍城下,守城金軍聽到下面呼喚「相公(指吳璘)來了」,都觀望讚嘆,不忍射箭。他視察各屯駐軍,處決違令者。鑑於城堅難攻,預先修治黃河戰地,占領有利地形。隨後派數百騎兵挑戰,誘金軍傾城而出。吳璘事先已修好了戰地防線,宋軍奮勇衝殺,無不以一當十。雙方激戰至夜間,吳璘忽然喊到「有的將領作戰不力」,士兵聽到後更加奮力拚搏,金軍因此大敗,退入城中固守。黎明,宋軍再次出戰,金軍堅守不戰。十二日夜,金軍趁風雪棄城逃遁,宋軍僅用八天便攻下此城。吳璘入城後,安撫百姓,使「市肆不驚」。城中父老鄉親圍住他的馬,叩拜不斷。不久後,他留副將張舜中守城,自己率軍還屯河池
  • 自閏二月姚仲收復原州(今甘肅平涼)至五月間,原州一直遭受金軍的圍攻,姚仲領兵援救,吳璘亦親自奔赴鳳翔巡視。宋軍諸將雖然奮力拚殺,但金軍不退反進,且增兵至七萬人。五月,姚仲率軍與金軍在原州的北嶺激戰,遭遇大敗,損失三十多位將領。同時,吳璘派兵收復熙州。
  • 六月,吳璘前往大幽嶺,奪去姚仲的兵權,將其囚於河池獄中,命李師顏代其掌兵 。同月,宋孝宗即位,賜信褒獎吳璘,令他兼任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討使。吳璘猜測金軍一定會再來爭奪德順軍,立刻馳馬奔赴城下,而金將完顏悉烈等果然於八月統領號稱十數萬的大軍來攻;金國萬戶豁豁又率領精兵從鳳翔到達。吳璘命吳挺率軍於城東將其擊退。德順城北有北嶺,東有東山,兩山地勢相接,互為犄角。吳璘遂據北嶺,吳挺據東山,深溝高壘,嚴陣以待。
  • 九月初,徒單合喜命陝西都統完顏璋、副都統完顏習尼列率兵兩萬,復攻德順軍。兩軍激戰於城東,接戰數次,宋軍稍稍退卻,金軍追至城下。吳璘命北嶺兵與城中守軍,用弓弩夾射,擊退金軍。徒單合喜又遣統軍都監泥河領兵七千,與完顏璋合兵,企圖攻取東山。吳璘令軍依險列陣,環列劍盾、拒馬,多次擊退金兵進攻。時北嶺宋軍已扼金軍退路,奪其糧餉。十月,徒單合喜率兵四萬來援,吳璘分兵襲擊,雙方傷亡甚眾。由於宋軍控扼東山、北嶺,金軍難以攻克,遂移師德順軍東南水洛城,企圖切斷宋軍糧道。當時,主和派認為宋軍駐紮在外,離川口很遠.擔心金軍偷襲,想放棄三路(指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地方。
  •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十二月,宋廷為向金朝乞和,下詔命吳璘班師回河池。吳璘為避猜忌,於隆興元年(1163年)正月倉促下令撤軍,金軍尾隨其後進攻,宋軍死傷兩萬餘人,此前收復三路、十三州、三軍又被金軍占有[14]
  • 隆興二年(1164年)冬,金軍入侵岷州,吳璘提兵至祁山禦敵。金軍聞訊後撤回,派使者告訴吳璘說:「兩國(宋、金)已經講和了。」這時朝廷詔書也已到達,吳璘於是撤離。在爭奪川陝的期間,吳璘的官銜自少傅加至少師。[15]

入朝封王

  • 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沈介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以來,常常與吳璘意見不合,兵部侍郎胡銓也曾在奏章中攻擊吳璘。在此情況下,吳璘抗章請求入朝覲見,孝宗賜親筆信,表示同意。他在入朝途中上表,請求辭去宣撫使之職並致仕,孝宗都不准。
  • 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吳璘抵達臨安府。入宮覲見時,孝宗派宦官予以慰勞,並在偏殿召見。隨後,又允許他去德壽宮朝見高宗。高宗看見吳璘,感嘆地說:「朕與你,是一對老君臣啊,你可以經常到朕這來。」吳璘叩頭感謝。兩宮(指高宗、孝宗)分別派來使者多次慰問吳璘,又令皇太子拜見吳璘。五月,進拜太傅、新安郡王。不久後,孝宗下詔,仍任吳璘為四川宣撫使,改判(宋制,凡以高級別出任州長官,均稱判而不稱知)興元府。吳璘即將返回四川時,兩宮都設宴為他餞行,倍極榮寵。吳璘至德壽宮向高宗告別,感傷落淚。高宗也為之悵然,解下自己所佩帶的刀賜給吳璘,說:「想起朕時,看一看這把刀就可以了。」吳璘回到漢中(今陝西漢中)後,修復褒城廢棄的塘堰,灌溉數千頃田畝,便利了當地的農業生產[16]
  • 此年八月,吳璘再度改判興州。[17]
  • 乾道二年(1166年)時,朝廷採納四川制置使汪應辰的建議,傳下密旨:如果吳璘遭遇不測,由四川制置司暫領其職任。 吳璘麾下精銳,史稱其「精兵為天下冠」。但他步入晚年後,「既老且病」,健康狀況極差。

病逝川蜀

  • 乾道三年(1167年)四月,宋廷合利州東、西路為一路,授吳璘為「知興元府、充利州路安撫使、四川宣撫使」。
  • 五月十七日(6月6日),吳璘病逝,享年六十六歲。孝宗聞訃訊後「震悼」,賜給置辦喪事的銀千兩、絹千匹、錢五百萬,又為其輟朝兩日;太上皇高宗亦賜銀千兩 [74] 。六月,追贈太師、信王,位列南宋異姓七王之一 。乾道七年(1171年)六月,賜諡號為「武順」。
  • 宋寧宗時,吳璘之子吳摠請求以吳璘配享宋孝宗廟廷,但此議未獲朝廷允准。[18]
  • 開禧二年(1206年),吳璘之孫吳曦發動叛亂,最終被殺。吳曦的黨羽及妻兒、叔父、弟弟等都被處死,吳璘的後裔也被朝廷遷往湖廣、浙江一帶,只有吳玠的子孫免於連坐,以供奉吳璘。[19]

人物貢獻

  • 軍事:吳璘在北宋末年隨兄長吳玠抵禦西夏,屢立戰功。南宋初年,吳璘與兄長配合,於箭箐關戰役擊退金將沒立和烏魯、折合軍,又在和尚原、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吳璘認為「金人有四長(「四長」指騎兵、耐力、重甲、弓箭),我有四短」,應揚長避短。
  • 政治:吳璘晚年改判興元府(今陝西漢中)時,留心民間疾苦。他修葺褒城的塘堰,灌溉田畝數千頃,促進當地農業生產;又廢除冗賦,懲治貪贓官吏。甚有政聲。[16]


人物軼事

  • 德順軍之戰期間,吳璘帶病領軍與金國西路元帥徒單克寧長期對峙,收復秦鳳、熙河、永興三路。但宋孝宗即位後,聽從朝中主和派意見,下詔要求吳璘撤軍。當時幕僚中有人勸他「苟利社稷,專之可也」,不能馬上撤退,吳璘神色愀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但主上即位之初,璘握重兵在遠,朝廷俾以詔書從事,璘敢違詔耶?」為了避免朝廷對他的猜疑,吳璘只得倉促撤軍,最終損失慘重,且力戰爭奪的陝西土地也盡皆淪喪。[20]
  • 吳璘在臨終前,命幕客為他準備遺表,請求孝宗「無棄四州(指宋廷割讓給金的唐、鄧、海、泗四州),無輕出兵」。隨後封存遺言交給家人,讓他們在他死後再啟封。吳璘逝世後數日,家人打開查看,發現他也只是交待了關於家廟祭祀等幾件事,再無他言。[21]

人物著作

  • 吳璘曾經自撰有兵書兩篇,取名為《兵要》,分析金軍的優劣之處及提出自己的應對方法。但在陣法的部分,則是「有圖而無書」。宋人李心傳評價該書:「其說甚備。」然早已佚失。[22]

 

人物評價

吳璘為人剛勇,通讀史書,在國家大節方面從不退避,而不拘小節,重視人才。他與兄長吳玠相繼保衛川蜀,長達三十餘年,「隱然為方面之重」,為一時干城,其威名僅次於吳玠。 [23]

人物紀念

  • 甘肅:甘肅省存留有與吳璘相關的多處廟祠,如莊浪吳王廟、天水名將廟、徽縣忠烈祠,這些廟祠、遺址、遺蹟至今大都保存完好。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城紫荊山上的吳玠、吳璘紀念館,為紫荊山標誌景點之一。 [24]
  • 陝西:陝西省亦留有與吳璘相關的廟祠,如寶雞吳公祠、鳳縣涪王祠等。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南壩村的吳王墳,疑為吳璘墓。據稱有宋孝宗御書「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墓碑,今已夷平,僅存一大碑座和殘缺石人、石馬及石羊各一。
  • 江蘇:吳璘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鎮北部。當地百姓尊吳璘為本方土地的守護神。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二傳說是他的生日,此時都會舉辦廟會。[25]

史料記載

  •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26]
  •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27]
  • 《史傳三編·卷三十七·名臣傳二十九》

參考資料

  1. 按《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徳之碑》稱吳璘「以(乾道三年)五月十七日薨於位,春秋六十有六」。乾道三年五月十七日換算成公元紀年,即為西曆1167年6月6日。
  2.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十二》「中興異姓七王」:中興異姓七王……明年,吳璘死,以為熟例,追封信王。
  3.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謹按故太師、奉國軍節度使、新安郡王、追封信王、諡武順吳璘字唐卿,德順隴干人也。
  4. 《宋史·高宗紀四》:(紹興)二年……三月……辛丑,又犯隴安縣,吳璘等擊走之。
  5. 《宋史·吳璘傳》:露布獻捷,遷定國軍承宣使、熙河蘭廓路經略安撫使、知熙州。
  6. 《宋史·高宗紀五》:(紹興)五年……二月……丁亥,吳璘、楊政攻拔秦州,執偽齊守胡宣……。
  7.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七年,升陝西諸路都統制。
  8. 《宋史·吳璘傳》:既而胡世將以四川制置權宣撫司事,至河池,璘見之曰:「金大兵屯河中府,止隔大慶一橋爾,騎兵疾馳,不五日至川口。吾軍遠在陝西,緩急不可追集,關隘不葺,糧運斷絕,此存亡之秋也。璘家族固不足恤,如國事何!」時朝廷恃和忘戰,欲廢仙人關。於是世將抗奏謂:「當外固歡和,內修守御。今日分兵,當使陝、蜀相接,近兵宮賀仔諜知撒離喝密謀曰:『要入蜀不難,棄陝西不顧,三五歲南兵必來主之,道路吾已熟知,一發取蜀必矣。』敵情如是,萬一果然,則我當為伐謀之備,仙人關未宜遽廢,魚關倉亦宜積糧。」於是璘僅以牙校三隊赴秦州,留大軍守階、成山砦,戒諸將毋得撤備。世將尋真除宣撫,置司河池。
  9. 《宋史·吳璘傳》:璘以書遺金將約戰,金鶻眼郎君以三千騎沖璘軍,璘使李師顏以驍騎擊走之。鶻眼入扶風,復攻拔之,獲三將及女真百十有七人。撒離喝怒甚,自戰百通坊,列陣二十里。璘遣姚仲力戰破之,授鎮西軍節度使,升侍衛步軍都虞候。
  10. 《宋史·吳璘傳》:二酋老於兵,據險自固,前臨峻岭,後控臘家城,謂我必不敢輕犯。先一日,璘會諸將問所以攻,姚仲曰:「戰于山上則勝,山下則敗。」璘以為然,乃告敵請戰,敵笑之。璘夜半遣仲及王彥銜枚截坡,約二將上嶺而後發火。二將至嶺,寂無人聲,軍已畢列,萬炬齊發。敵駭愕曰:「吾事敗矣。」習不祝善謀,胡盞善戰,二酋異議。璘先以兵挑之,胡盞果出鏖戰。璘以疊陣法更休迭戰,輕裘駐馬亟麾之,士殊死斗,金人大敗。降者萬人,胡盞走保臘家城,璘圍而攻之。城垂破,朝廷以驛書詔璘班師,世將浩嘆而已。明年,竟割和尚原以與敵。撤戍割地,皆秦檜主之也。
  11. 《宋史·高宗紀八》:(紹興)二十六年……三月……癸亥,加吳璘開府儀同三司。
  12. 《宋史·高宗紀八》:(紹興)二十九年……二月……加吳璘少保。
  13.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三》:紹興三十有一年冬十月……少保、奉國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吳璘封成國公,以明堂恩也。
  14.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15.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宋史·高宗紀九》:(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乙巳,錄商、虢之功,加吳璘少傅、王彥為保平軍節度使。
  16. 16.0 16.1  《宋史·吳璘傳》:璘至漢中,修復褒城古堰,溉田數千頃,民甚便之。
  17. 《宋史·孝宗紀一》:乾道元年……八月……乙未,詔吳璘復判興州。
  18.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二·高宗孝宗配享功臣》:孝宗既祔廟,詔以故相陳康伯侑食。寶文閣待制吳摠上疏,請以其父璘配饗廟廷,不報。
  19. 吳健琴主編.《中國吳氏通書》: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02
  20.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繼有詔退師矣……初得是旨,幕府請覆奏曰:「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此舉所系甚重,兵不可遽退。」王愀然曰:「璘豈不知此,且三路士馬,所出糧食,所聚吾舊兵已老。非假三路兵,未易與敵角。今新附之眾幾十餘萬,仰給三路圭勺,不取外府,而西民樂輸,此誠恢復之基也。議者憂敵搗蜀口之虛,璘百戰從軍,豈不知敵情。且敵持重,必顧慮而後進。方和尚原時,我內外至危急,敵以璘兄弟扼其後,終不敢輕向蜀。況今逆亮死,敵內訌未久。合喜盡西兵頓德順城下,猶不能抗我,豈暇他謀?但主上即位之初,璘握重兵在遠,朝廷俾以詔書從事,璘敢違詔耶?」幕府語塞。
  21.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繼有詔退師矣……初得是旨,幕府請覆奏曰:「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此舉所系甚重,兵不可遽退。」王愀然曰:「璘豈不知此,且三路士馬,所出糧食,所聚吾舊兵已老。非假三路兵,未易與敵角。今新附之眾幾十餘萬,仰給三路圭勺,不取外府,而西民樂輸,此誠恢復之基也。議者憂敵搗蜀口之虛,璘百戰從軍,豈不知敵情。且敵持重,必顧慮而後進。方和尚原時,我內外至危急,敵以璘兄弟扼其後,終不敢輕向蜀。況今逆亮死,敵內訌未久。合喜盡西兵頓德順城下,猶不能抗我,豈暇他謀?但主上即位之初,璘握重兵在遠,朝廷俾以詔書從事,璘敢違詔耶?」幕府語塞。
  22.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十四》.國學大師.2020-02-08
  23. 璘剛勇,喜大節,略苛細,讀史曉大義。代兄為將,守蜀餘二十年,隱然為方面之重,威名亞於玠。
  24. 吳玠、吳璘紀念館.平涼市人民政府.2020-02-24
  25. 橫涇記.安徽商報.2020-02-24
  26. 《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上·卷十四》.國學大師.2017-10-10
  27.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國學導航.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