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復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9日 (四) 20:01 由 爱与光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光復會

中 文 名  : 光復會

創立時間 : 1904年

主要人員 : 秋瑾、徐錫麟、陶成章、蔡元培等

又       名 : 復古會

創       立  :   上海

光復會,光復會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團體,又名復古會。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冬季,王嘉偉蔣尊簋陶成章魏蘭龔寶銓等人在東京醞釀協商,次年初又經陶成章、魏蘭回上海與蔡元培商議,至同年11月,以龔寶銓組織的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為基礎,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復會 [1]。後遷三馬路保安里。該會的政治綱領即入會誓詞為「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主張除文字宣傳外,更以暗殺和暴動為主要革命手段[2]。光復會積極聯絡會黨、策動新軍,主要活動範圍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

1905年初,徐錫麟加入,其後他和陶成章秋瑾等通過創辦的大通學堂,發展會黨成員,使會員增至六、七百人(另有二百七十二人和五百六十餘人兩說),成員大多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商人、工匠,亦有少數地主士紳。主要骨幹除前述諸人外,還有章太炎秋瑾張恭徐順達趙聲柳亞子陳去病熊成基等人。該會在東京設有分部,而以紹興作為本部的活動中心[3],1905年後,不少會員加入中國同盟會,部分會員仍然獨立或以光復會名義活動。1907年,會員徐錫麟發動「安慶起義」,失敗犧牲。同年秋,秋瑾紹興大通學堂響應安慶起義,被捕就義。次年,會員熊成基在安慶發動岳王會起義失敗。1910年(宣統二年),陶成章在日本重建光復會。

宗旨

1904年11月,光復會在上海成立,推蔡元培為會長,陶成章[4]為副會長。宗旨為「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

主要成員

光復會的早期領導是蔡元培、章太炎,後期主要是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人。章太炎嗜於國學研究,蔡元培長於教育,他們與會黨新軍沒有直接聯繫。自光復會退出同盟會後,蔡元培與光復會的關係日漸疏遠,並最終脫離了光復會,成為同盟會的要員。徐錫麟、秋瑾犧牲後,光復會的活動幾乎陷於停頓。陶成章雖為領導,但一直在海外活動,直到1908年春他回到上海,光復會的鬥爭活動才重新恢復。光復會組織的軟弱渙散嚴重地影響它深入開展反清革命鬥爭。

與同盟會的分歧

光復會的宗旨與次年成立的中國同盟會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內容十分相近,說明兩者在反滿的立場上是一致的。「光復、同盟,前後離合不一,宗旨固無大異,皆以種族革命為務」,因而在同盟會成立時,在日本東京的部分光復會員加入了同盟會。

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主張推翻清朝統治後,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這一點上,光復會不表贊同。光復會主張恢復漢室,建立漢人統治的政權。徐錫麟、陶成章乃至章太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帝王思想。陶成章就說過:「革命就是造反,……改朝換代」。章太炎在《代議然否論》中認為「帝王一人秉政,優於立憲,沒有什麼不好」。在革命宗旨的問題上,光復會與同盟會存在着嚴重分歧和對立。

此外,在革命運作的方式上,光復會主張「在宣傳革命之外,主要在於革命之力行及實施」,在「用暴力取得政權後,才能實施民主政治」;認為「同盟會雖也重視武裝革命,但其領導居國外為多,宣傳因之多於力行」,對此不表贊同。

由於與同盟會宗旨異趣,「彌隙難縫」,不久光復會就退出了同盟會,仍以光復會的名義獨自進行活動。


暗殺清朝大員

清末以暗殺滿族權貴和地方大員來推動革命,曾風行一時。光復會的領導也將暗殺作為推動革命的手段。陶成章在1900年前曾效法唐代駱賓王討伐武則天之例,北上京城,「以手刃那拉氏自誓,又親赴奉天,並遊歷蒙古東西盟,察看地形,以為進行之計」。秋瑾以鑑湖女俠自比,也力主暗殺滿族權貴。尹銳志尹維峻姊妹亦曾於1909年攜帶炸彈,潛伏北京一年,企圖炸死清廷要員,終因清軍防守嚴密,未能得手。

動見諸施行是1907年徐錫麟在安慶刺殺恩銘。他與秋瑾的反清革命計劃是:先奪取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建府南京,而後再向四周各省發展。同年徐錫麟趁安徽撫、藩、臬等參加學堂學生畢業典禮之際,剌死巡撫恩銘,發動起義。但徐氏本人在起義中被捕犧牲。安慶起義失敗後,殃及紹興大通學堂,結果秋瑾被捕遇害[5]

安慶起義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震動。尤其是秋瑾的被殺對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動。「杭州方面,人心很是憤激;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紹興逸翁.《再續六六私乘》)。此後,「革命風潮日形高漲」,革命形勢有了很大發展。

然而徐錫麟、秋瑾等領導人的犧牲,也給光復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種以暗殺為手段的俠義型的鬥爭方式使光復會始終不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後世評價

從它8年的鬥爭歷史來看,它無愧為清末著名的革命團體。其宗旨雖有缺陷,但始終以推翻滿族建立的封建統治、推翻民族壓迫、尋求漢民族的獨立為己任;其領導人如徐錫麟、秋瑾、陶成章等的鬥爭活動雖存在一些不足,但大節無虧,為了推翻封建統治他們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因而他們是愛國者。和所有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作出犧牲和貢獻的團體一樣,光復會亦將永載中華民族的史冊[6],為後人所肯定。

相關資料

本志《人物》卷立傳32人

蔡元培、陶成章、徐錫麟、秋瑾(女)、陳伯平、王金髮謝震尹銳志(女)、尹維峻(女)、沈鈞業陳魏孫德卿王子余、周樹人(魯迅)、陶冶公陳威許壽裳裘吉生陳儀蔣尊簋張伯岐王曉籟馬逢伯何燮侯蔣智由孫世偉劉大白周清許鐵崖張載陽斯烈竺紹康

生平事跡簡介69人

孫曉雲(1880年~1965),女,字小雲,上虞崧廈鎮人。年輕時為反抗包辦婚姻,離家至滬,結識尹銳志、蓋仁志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先入同盟會,又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在東京與陶成章結婚。次年回國,參加光復會在國內的聯絡工作。武昌起義後,即與銳志姐妹組織女子光復軍,參加光復上海之役。又組織女子剪辮隊。民國元年(1912)1月,陶成章被刺於廣慈醫院,為防意外,懷抱幼兒避於貧民區。直至抗戰時期才得與尹銳志聯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到人民政府的照顧與關懷,常與宋慶齡何香凝往來。1965年在上海去世。

趙漢卿(1887~1950),名建藩,字叔屏,號漢卿,山陰臨浦(今蕭山)人。畢業於中國公學,早年參加光復會,曾任陶成章機要秘書。宣統元年創辦《越報》、增刊《越恨》,反清言詞激烈。紹興光復後,與周樹人王鐸中等創辦《越鐸日報》。陶成章被刺後,為紀念陶成章,與周樹人、蔡元培、王子余等創辦成章女校,並任校董。後任浙江軍政府參議,在杭州主辦《浙事新聞》。又歷任福建龍溪縣知事、浙江省自治會議代表、江蘇電報局長等職。民國16年(1927)「四·一二」政變後,隨經子淵反蔣被捕,由蔡元培、邵力子保釋,從此脫離政界,在上海銀行工會任職,1950年去世。

陳挽瀾(1887年~1917年),女,又名楣、沅,原名師敏,後改名挽瀾,紹興平水人。陳伯平之妹。能書、畫、詩、文,譽稱才女。由陳伯平介紹結識秋瑾等志士,遂由秋瑾介紹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秋瑾聘陳挽瀾往上海,協辦《中國女報》,致力於婦女解放運動和革命聯絡工作。皖案後避走外地。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攻克上海、杭州之役,又參加女子北伐隊,擔任救護工作。民國成立後,隨丈夫到廣州鐵路醫院工作,民國6年(1917年)去世。

王振漢(1872年~1926年),女,原名王淑德,又名貞姑,紹興柯橋王增卿長女。光緒十四年(1888),在東浦與徐錫麟結婚,支持徐錫麟奔走革命。三十一年,與秋瑾結識,加入光復會。同年冬隨徐錫麟赴日,登記名為「徐振漢」。半年後回國,生子學文。三十二年十一月,又隨徐錫麟到安慶,幫助籌備起義。三十三年五月初,帶兒學文離安慶由滬轉紹。三日後皖案發,王振漢被清政府通緝,由錫麟四弟徐錫驥幫助化裝逃往日本,歷經劫難。民國成立後回東浦。王金髮督紹時,親至東浦慰問振漢母子,並發給優厚的撫恤金。民國3年(1914年),徐錫麟所辦熱誠學校遭火焚,王振漢將撫恤金2000元銀洋悉數捐贈,重建校舍。由於逃亡期間傷感過度,致雙目失明且多病,15年去世。

吳惠秋(1886年~1977年),女,原名吳珉,後改名惠秋,吳興縣潯溪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在潯溪女學讀書,是秋瑾的學生。因抗婚離家,被秋瑾收留帶回紹興,住在和暢堂秋家,由秋介紹入光復會,成為秋瑾的機要秘書和得力助手。皖案發,即協助秋瑾處置起義計劃及槍械等,沉着應變。初六日,秋瑾成仁後,吳歷盡艱險逃赴上海,由徐寄塵幫助學醫,以護士為掩護進行革命聯絡工作。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上海之役作救護。辛亥革命後在上海競雄女學任教。1949年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

曹欽熙(1870年~1908年),字荔泉,紹興東浦人。為許仲卿師長。許仲卿出資助徐錫麟,多受欽熙影響。光緒三十一年(1905),大通學堂成立之初,徐錫麟聘欽熙任總理,入光復會。不久隨徐錫麟往北京,赴東北考察,幫助徐籌劃武裝起義。皖浙起義失敗,曹遭清政府通緝,避走鄉間,不久因憂憤致疾死。

許仲卿(1880?~1907年),原名克丞,字仲卿,紹興黨山村(今屬蕭山)人。父許在衡,為紹興巨富,與徐錫麟交厚。許仲卿以徐錫麟為父執,由徐錫麟介紹入光復會,出資協辦熱誠學校及大通學堂,為徐錫麟捐納道員。徐錫麟、秋瑾犧牲後,許受株連,驚恐致疾,未久去世,年二十餘歲。

陳子英(1883年~1950年),原名浚,又名志軍、志騮,紹興東浦人。與徐錫麟一起參加反清活動,加入光復會。同辦熱誠學校,任體操教員。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隨徐錫麟捐官留學日本,求入陸軍學校不成,改學政治。皖案後,被清政府通緝,逃往日本。宣統二年(1910年),回紹任紹興府中學堂監督。辛亥革命後參與創辦《越鐸日報》,後出任絲綢銀行行長、縣議會議員等職。民國22年(1933年)起擔任東浦鎮(鄉)長。

姚麟(1869年~1909年),字定生,嵊縣人。清末秀才。早年在嵊縣城內開設新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留日,結識革命志士陶成章、龔寶銓等,參與反清革命,加入光復會。三十一年,應邀在紹興大通學堂任教,三十二年任總理。又在紹興創辦震旦蠶業女校,自任校長。是年冬,離紹赴滬任光復會浙江旅滬學會文牘。曾參加保路運動,並準備舉事。因革命受挫,同志相繼遭難,姚麟憂憤交集,宣統元年(1909)五月九日(6月26日)晚,含恨自沉於嘉興錦帶河。

程毅(1888年~1909年),字翹仙,河南懷慶府修武縣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入上海中國公學,結識秋瑾,入光復會。秋瑾聘為大通學堂教員,暫代學監,協助秋瑾籌備起義。皖案後,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程毅與秋瑾同時被捕,鞫訊數次,受盡酷刑,寧死不吐,定「監禁五年」。宣統元年(1909年)夏,卒於獄,屍出,鱗傷遍體,見者酸鼻。

黃怡(1883年~1918年),字競難,小名寶書,又名春篪,紹興斗門鎮楊望村人。黃柏卿次子,因岳家在東浦,得以結識徐錫麟,加入光復會,並資助創辦大通學堂,在校任教職。秋瑾接辦大通學堂後,黃怡出任校長。皖案後,清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遣學生與黃怡等從後牆逃出,在牆外泅河時,腹部中彈,倖免一死,逃避至滬,後養傷隱匿在家。辛亥革命後,曾在斗門經營酒坊。民國7年(1918)因舊傷發作去世。

龔寶銓(1886年~1922年),字味蓀,嘉興人。光復會創始人之一。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與陶成章、徐錫麟創辦大通師範學堂,皖、浙案後被清政府通緝,避往日本南洋等地。民國初年,曾任浙江圖書館館長。

陳燮樞(1874年~1958年),字贊卿,又作贊欽,紹興東浦人。早年在東浦坐館教書,後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協助徐錫麟辦熱誠學校,加入光復會,結識王金髮等革命黨人。曾任龍山法政學堂校長。紹興光復後,任浙江臨時議會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等,曾與杭辛齋等組織「研幾學社」。解放後,致力於撰寫辛亥革命史料。著有《辛亥紹興光復見聞紀略》等。

秋譽章(1873年~1909年),又名應奎,紹興和暢堂(原籍福全山)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在大通學堂任教職,併入光復會,支持其妹秋瑾籌划起義。秋瑾就義後,譽章輾轉藏匿於鄉間。三十四年,外出謀生。宣統元年(1909),在天津去世。

范愛農(1883年~1912年),名肇基,又名斯年,紹興皇甫莊人。徐錫麟學生,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隨徐留日,皖案後,被清廷通緝。後回國任紹興府中學堂舍監,被排擠回鄉教書。紹興光復後任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教務長,旋任《民興日報》編輯。民國元年(1912年)7月10日溺死。魯迅有《范愛農》一文和《哀范君三章》。

王心湛(?~1950年),原名省三,紹興下方橋人。全家結識平陽黨人竺紹康王金髮等人,加入光復會,以開設綢緞莊資金資助革命。辛亥革命後,曾與丁拜堯陳楚青回紹主持討袁鬥爭。事敗,陳等7人被捕,王逃離赴滬,從章太炎學,後在滬任紹興稽山中學分校語文教師。

盧鍾岳,字迎仙,諸暨人。大通學堂肄業,為徐錫麟所器重,加入光復會。由徐資助留學日本,學習警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結業,應徐召回國入皖,適逢徐錫麟起義犧牲,盧被清政府逮捕至獄審訊,不久釋放。

蔡元康,字國卿(清),紹城筆飛弄人。蔡元培堂弟。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經蔡元培介紹入光復會。三十一年二月回紹,提議劫錢莊助軍需之法,後不實行。辛亥革命後曾任山東高等審判廳廳長、杭州中國銀行經理等職。

黃介卿,紹興斗門鎮楊望村人,黃柏卿之弟。由秋瑾介紹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大通學堂司帳。光復後,任紹興軍政分府總務科長,並協助王金髮辦大通陸軍學校,為校董。後因王金髮案牽連逃亡。袁世凱死,黃出任龍泉縣知事。

黃柏卿,紹興斗門鎮楊望村人,黃怡父親。支持黃怡資助徐錫麟開辦大通學堂,併入光復會。光復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財政科長。

黃競白,又名寶箴,紹興斗門鎮楊望村人。黃柏卿長子。光復會員和同盟會員。光緒三十一至三十二年,曾與黃怡一起支持徐錫麟辦大通學堂。光復後,任紹興軍政分府文書。後隨謝飛麟參加討袁鬥爭。民國時,曾任國民黨黨史館館長。

徐偉(1876年~1943年),字仲蓀,紹興東浦鎮孫家漊人。徐錫麟二弟。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入光復會。三十三年六月,從日本回國,在漢口被清政府逮捕,監禁三年。辛亥革命後,從事教育工作與學術活動,曾組織國學研究會,並在上虞縣春暉中學任教。

徐錫麒(1878年~1955年),字叔蓀,徐錫麟三弟,曾一同留日,加入光復會。皖案後,遭通緝。辛亥革命後曾任紹興民團局長、商會會長等職。

徐錫驥(1883年~1953年),字季蓀,徐錫麟四弟,曾一同留日學製藥,加入光復會。皖案後幫助徐錫麟夫人王振漢化裝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後從事藥業。

沈錫慶(1884年~1936年),字慶生,紹興東浦人。徐錫麟表侄,曾助徐辦熱誠學堂,並加入光復會,後留學日本習司法。皖案後,徐錫麟弟徐偉被捕,沈營救甚力。辛亥革命後,曾任永嘉吳縣上海等地方法院院長及浙江江蘇湖南等省高等法院審判推事。

許一飛,紹興城內人。大通學堂早期學生,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大通學堂體育教員,與秋瑾一起籌划起義。二次革命時,參加謝飛麟組織的討袁鬥爭,與黃介卿黃競白等負責策動紹興、餘姚一帶會員發難,因事泄未成。

範文濟,字伯昂,紹興城內錦麟橋人。范文瀾兄。光緒三十三年(1907)初,入大通學堂,任學生分隊長,光復會員。辛亥革命後曾任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秘書。

沈光烈,字伯明(伯民),紹興張墅村人。受教師蔡元培、徐錫麟影響,入光復會。紹興光復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教育科長。

沈克剛(?~1911),字佑子,紹興城內凰儀橋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rh ),與孫德卿等在開元寺同善局設秘密機關,後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時參與組織光復軍,參加光復上海之役。因與友人王某試驗槍械,槍彈誤中腹部而死,國民黨追為辛亥革命烈士。

任元炳(1875rh ~1943rh ),字葆泉,號谷寅,紹興東關(今屬上虞)人。早年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由陳贊卿介紹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出任紹興縣議會議長。民國30年(1941rh )紹興淪陷後,拒不出任東關鎮維持會長。

張光耀(?~1941),字伯濤,紹興城內秋官第人。大通學堂琴歌教員,光復會員。民國30年(1941年 )紹城淪陷後,被日本侵略軍作為反日嫌疑犯殺害。

平智礎,紹興清涼橋人。與陶成章交好,入光復會。參加攻上海之役。辛亥革命後曾任浙江於潛縣縣長。

徐乃普,字伯循,紹興東浦人。徐錫麟族侄孫,清末秀才。協助徐錫麟創辦熱誠學校並任教,由徐介紹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入大通學堂學習。次年起,任熱誠校長達三十年之久,民國26年(1937年),因年老引退。

張月樓,字之梁,紹興城內西小路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前後,在府學堂教書,與徐錫麟同事,曾與徐辦《越郡公學》等,由徐介紹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任紹興縣立第一小學校長。

王叔梅(1875年~1941年),字述曾,紹興城內西營人。由蔡元康介紹入光復會。皖案後避走奉天。辛亥光復後,任紹興縣自治委員,此後歷任福建、紹興等地教職。民國30年(1941年)在湖南辰溪去世。

俞英崖(1877年~1955年),名駿,字英崖,紹興容山人。曾任大通學堂教員,由蔡元康介紹入光復會,不久又經蔡元培介紹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曾任吉林延吉縣知事。民國7年(1918),在哈爾濱中東鐵路局任職。後曾經商。「九·一八」事變後回關內謀職,後回紹興任稽山中學教員,曾在紹興縣修志館工作。

莊肇先,字蓴漁,紹興城內太平橋人。與蔡元培同學,由蔡介紹入光復會。秋瑾主持大通學堂時,常有往來。

丁拜堯,原名丁嘉樨,字拜堯,紹興馬鞍人。曾留日,後加入光復會。與王心湛為友,並結識竺紹康、王金髮等人。辛亥革命後,曾參加謝飛麟組織的討袁鬥爭,回紹主持起事,事敗避走。

裘文高(1887年~1909年),嵊縣石璜鎮後白竹村人。原為烏帶黨首領,後與竺紹、康王金髮結識,共誓反清光復起義,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裘文高不待期約起義,事敗,退入仙居。九月,率起義軍與清軍戰於白竹村。宣統元年(1909年),被捕就義於嵊縣

裘小高(1888?-1909年),裘文高弟,隨同起義,被捕不屈而死。

張岳雲(?-1909年),嵊縣人。裘文高助手,曾偕裘投入清營,充當哨弁,以釀事被斥歸鄉。後與裘文高一同起義,被捕,不屈而死。

陳楚青(1891年~1914年),名炯,號斯喬,嵊縣友誼鄉陳村人。青年時就讀於浙江武備學堂,參加光復會。曾赴廣東北京漢口等地聯絡會黨。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年),任王金髮辦的大通陸軍學校校長。2年,參加討袁鬥爭,3年5月在上海被捕,就義於杭州。

張竹笙(1875年~1921年),即張竹生,又名鴻,紹興漓渚小步村人。姑母系秋瑾親戚,得與秋瑾相識,受秋瑾影響較深,後加入光復會。宣統二年(1910年),離家投身革命。辛亥革命期間,曾任作戰參謀,都督府顧問,在滬說降清海軍戰艦。光復以後獲嘉禾獎,投身京滬杭鐵路建設。後改任蕭紹清丈沙田總局局長、杭州官產科科長(管理修葺西湖風景區名勝古蹟)、錢江義渡局局長等職。

胡士俊(1878年~1929年),字嘯郊,號笑樵,法名孝修,嵊縣廣利鄉宋家墩村人。光緒三十年(1904),與謝飛麟周志由等組織「大同學社」,立志反清抗洋。三十一年後,與王金髮、竺紹康等赴紹興大通學堂任職,加入光復會。不久,隨徐錫麟赴日,又加入同盟會。三十三年,參加皖浙起義的光復軍,失敗後被通緝,避居山澤。宣統三年(1911年),在嵊縣起義。光復後,曾任嵊新繭捐委員等職。民國2年(1913年),參加討袁鬥爭,從上海運送炸彈到紹興瓦窯頭,準備舉義,事泄失敗。4年,再度輔佐謝飛麟討袁。5年,袁世凱死,胡在杭州六通寺削髮為

俞丹屏(1872年~1942年),名煒,號載熙,嵊縣卮山鄉前崗村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杭州武備學堂肄業,後加入光復會。三十三年,協助秋瑾發展軍界的光復會員,並在大通學堂訓練會黨骨幹。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杭州、金陵之役。民國元年(1912年)後,任省稽勛局局長及八十九團團長、混成旅旅長,授少將銜。5年,袁世凱死,俞離開軍界經營實業。

童杭時(1877年~1949年),字暄甫,號愚隱、枕溪,嵊縣下王村人。曾入紹興府學堂求學,深得徐錫麟賞識,介紹入光復會。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年),任浙江法政學校校長。2年,參加討袁鬥爭。後赴日學習法政,獲學士學位。6年,後回國,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從事立法工作,此後一直在司法界工作。歷任最高法院民庭庭長、福建高等法院院長。抗戰勝利後,在重慶參與重組光復會,為副會長。

童濟時(1886年~1943年),又名德淼,字濟川,號渠軒。與其兄童杭時均為紹興府學堂學生,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隨徐錫麟聯絡會黨。三十二年,留日學習警監。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5年(1916年),參加討袁鬥爭。後長期在司法界作,曾代大理院院長。

盛鍾彥(1879年~1913年),字雨村,嵊縣廣利鄉藏崗村人。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年),任紹興軍政分府稽勛局局長,參加討袁鬥爭。後被浙督朱瑞殺害。

周亞衛(1889年~1976年),又名信文,字振家,號普文,嵊縣普義鄉白泥墩村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入杭州弁目學堂,秋瑾介紹入光復會,並參加皖浙起義的準備聯絡工作。徐、秋遇難後,周潛回杭州,仍返新軍,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北京陸軍大學。5年,與尹銳志結婚。此後一直在國民黨軍隊任職。35年12月,與尹銳志、童杭時等在重慶重建光復會,任副會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全國一屆政協委員。

馬忠老(1881年~1914年),又名彝良,嵊縣春聯鄉馬仁村人。光復會員。參加光復杭州之役。民國元年(1912年),任紹興軍政分府都尉官。討袁鬥爭時在嵊縣助馬逢伯舉事。

裘紹(1887年~1920年),字繼美(濟美),嵊縣雅璜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浙江弁目學堂學習,由秋瑾介紹入光復會。皖浙案後被清廷通緝。宣統三年(1911年),參加光復杭州南京之役,後參加討袁鬥爭,在去廣東任護法軍職時,在福建遇難。

胡春霖(1876年~1928年),又名競思,字亦安,嵊縣廣利鄉宋家墩村人。清末秀才。參與組建大同學社,後入大通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任紹興軍政分府總務科長。

過顯臣(1882年~1935年),又名樟根,外號「小銅匠」,嵊縣宅前村人。與竺紹康張伯岐知交,被介紹入光復會。參加清風嶺攔路劫車,營救張伯岐。辛亥革命後,任鎮海要塞炮台台長,後升任軍事委員會上校侍從副官。

余冠澄(1883年~1942年),字鏡波(金波),嵊縣剡源鄉人。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新軍標統,參加光復杭州之役。隨王金髮組織紹興軍政分府,歷任團長、師長。

俞芝祥(1872年~1952年),字景朗,嵊縣中南鄉蒼岩村人。清末秀才,紹興知府熊起蟠招為門下士。與徐錫麟結識,資助徐創辦大通學堂,入光復會。民國元年(1912年),任紹興軍政分府執法處長,後歷任紹興、義烏東陽等縣民事長、縣長。

徐吟秋(1885年~1967年),女,又名秀英,字湘筠,暱稱「三娘」,嵊縣黃澤鎮人。徐家與竺紹康素有往來,由竺介紹識秋瑾,加入光復會。光緒三十三年,隨秋瑾進入大通學堂,幫助掌管文書校務。曾偽裝送殯,秘密運武器回嵊,並參加討袁鬥爭。

謝蓮英(1894年~1951年),女,又名里隱,嵊縣新市鄉江夏村人。謝飛麟獨女。少年時參加光復會,辛亥革命後進北師大,畢業後留學日本,抗戰前夕回江夏村,抗戰後曾任縣婦女會理事長。

裘振邦(1887年~1970年),字樹香,嵊縣崇仁鎮一村人。浙江武備學堂畢業,參加光復杭州、南京之役,攻打天保山時受重傷致殘。

陳成(1891年~1973年),字志賡,嵊縣城內人。追隨王金髮、謝飛麟,入光復會,參加光復杭州之役,參加討袁鬥爭。後任遂昌縣長、立法委員等職。

陳大夏(?-1911年),字士辛,紹興人。辛亥革命前在上海辦愛國學校,因「蘇報案」被牽連。後在上海任中學教職。宣統三年(1911)參加光復軍,參與光復松江等地戰鬥。因內部遭忌被殺。

王秉璋(?-1917年),字伯常,紹興里王村人。早年參加光復會,辛亥時參加光復南京之役。後參加反袁鬥爭,隨蔣尊簋在寧波謀獨立,事未成被害。

沈仲九,紹興人。光復會員。留日學生,陳儀內弟,隨陳儀工作多年。

孫采臣,紹興人。早年與許仲卿等一起參加光復會。參加光復杭州之役。

趙鏡年,紹興人。早年與許仲卿等一起參加光復會。參加光復杭州之役。

卞鶴書(1867年~1925年),嵊縣顯潭鄉山墩村人。王金髮的姨表兄,隨王參加革命,由王介紹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任紹興軍政分府禁煙局長。

馬德先(1867年~1945年),嵊縣廣利鄉人。烏帶黨成員,後加入光復會。隨胡士俊入大通學堂學習,一直隨胡工作。胡去六通寺為僧後,馬德先回鄉務農。

史萼慶(1868年~1950年),嵊縣廣利鄉人。原為王金髮家的管帳,後隨王參加革命,加入光復會。民國元年(1912年),任紹興軍政分府花捐局幹事。

周仲貞(1870年~1933年),字毓奇,號小顛,晚號復園老人。嵊縣開元鎮五村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曾與同宗族人開辦開元蒙學堂、工藝學堂、農學社。三十三年,與徐錫麟結識並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鹽茶局文牘科長,委查浙東鹽場陋規。後又改任紹興批驗所監事長。

徐琛(1883年~1938年),字獻琛,又字頤臣,嵊縣廣利鄉人。王金髮的小舅父,光復會員。辛亥革命後曾任紹興軍政分府鹽茶局長。

視頻

光復會相關視頻

【辛亥百年·歷史人物】陶成章:以命酬國的光復會領袖
建黨偉業:光復會付出這麼多,卻被人認為搞分裂,孫文啟程回國

參考文獻

  1. 1904年11月20日光復會成立,歷史上的今天
  2. 光復會成立,歷史上的今天,李斯,2012-07-10
  3. 走近光復會那段歷史(一),新浪博客,不以先生,2012-05-24
  4. 辛亥革命志士陶成章相關事跡,族譜錄紀念網,公益館管理員,2011-09-30
  5. 清末革命與立憲資料,豆丁網
  6. 陶成章案與光復會的滅亡,中國網 , 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