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LCD液晶显示器

  LCD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或称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为平面超薄的显示设备,它由一定数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组成,放置于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显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师青睐,适用于使用电池的电子设备。它的主要原理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产生点、线、面配合背部灯管构成画面。

目录

简介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植物学家就发现了液晶,即液态的晶体,也就是说一种物质同时具备了液体的流动性和类似晶体的某种排列特性。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会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它的光学性质,这种现象叫做电光效应。利用液晶的电光效应,英国科学家在本世纪制造了第一块液晶显示器即LCD。今天的液晶显示器中广泛采用的是定线状液晶,如果我们微观去看它,会发现它特象棉花棒。与传统的CRT相比,LCD不但体积小,厚度薄(14.1英寸的整机厚度可做到只有5厘米),重量轻、耗能少(1到10 微瓦/平方厘米)、工作电压低(1.5到6V)且无辐射,无闪烁并能直接与CMOS集成电路匹配。由于优点众多,LCD从1998年开始进入台式机应用领域

评价

上海液晶产品其实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如电子表、计算器、掌上游戏机等。按照分子结构排列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似粘土状的Smestic液晶、类似棉花棒的Nematic液晶、类似胆固醇状的Choleseic液晶,这三种液晶的物理特性不尽相同,用于液晶显示器的是第二种液晶。采用此种液晶制造的显示器称为LCD。常见的液晶显示器分为TN—LCD、STN—LCD、DSTN—LCD和TFT—LCD四种,其中前三种基本的显示原理都相同,只是分子排列顺序不同而已;而TFT—LCD采用的是与TN系列LCD截然不同的工作原理。电脑上采用的都是这种液晶显示器。其工作原理是采用两夹层,中间填充液晶分子,夹层上部为FET晶体管。夹层下部为共同电板,在光源设计上要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在液晶的背部设置类似日光灯的光管。光源照射时由下而上透出借助液晶分子传导光线,透过FET晶体管层,晶体分子会扭转排列方向产生透光现象,影像透过光线显示的屏幕上,到下一次产生通电之后分子的排列顺序又会改变,再显示出不同影像。[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