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 |
---|
|
亨利八世(英語:Henry VIII;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次子,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王后而與當時的教宗反目,推行英格蘭宗教改革,並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使英格蘭教會脫離聖座,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並解散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1]
亨利八世在位期間,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勵人文主義研究。合併英格蘭和威爾士,使英國皇室的權力達到頂峰。國家的權力擴大,而中產階級對政治的參與度也增加;亨利成功的參與歐洲大陸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卻為此耗盡國庫,給以後繼位的英國君主帶來麻煩。
目錄
生平
早年及第一次婚姻
1491年6月28日,亨利八世生於格林尼治的普拉森舍宮(Palace of Placentia),是亨利七世和王后約克的伊麗莎白的第三個孩子。他們兄弟姐妹七人夭折三人,只剩下亨利及其兄長亞瑟(封威爾斯親王),姐妹瑪格麗特和瑪麗。1493年,他受封多佛堡總管和五港同盟長官,1494年,受封約克公爵,之後又獲得英國紋章院院長(Earl Marshal)和愛爾蘭總督頭銜。他接受一流教育,可說一口流利的拉丁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原先由於其兄長亞瑟是太子,依照當時貴族的習慣,亨利極可能被安排剃髮出家,成為一個司鐸,邁向主教、樞機之路。1502年,15歲的亞瑟突然去世,11歲的亨利繼任威爾斯親王,成為王儲。
英格蘭當時已從一歐洲偏遠小國發展為有影響的大國。亨利七世積極睦鄰,把兩個女兒嫁給蘇格蘭和法國的王儲,長子亞瑟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之女)。1502年,15歲的亞瑟病逝時,西班牙正與法國不和。亨利七世想兩面友好維持中立,因此要次子續娶西班牙籍長媳凱瑟琳。
然而在當時,如此的婚姻違反天主教教規,除非得到教宗特許。凱瑟琳因此宣稱其婚姻並未圓房,無需教宗特許,只要宣布婚姻無效即可。後來英西合議教宗特許仍是必要,以建立再次結婚的合法性。凱瑟琳的母親伊莎貝拉一世遂求得教宗發布教宗訓令表示允准。凱瑟琳在第一任丈夫死後14個月,與只有12歲的小叔訂婚。
1505年,亨利七世失去與西班牙聯盟的興趣,其次子乃宣布並未同意這項婚約,英西進行外交斡旋。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同年6月11日,18歲的亨利與24歲的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正式結婚,6月24日在倫敦的西敏寺加冕。
宗教改革及第二次婚姻
凱瑟琳與亨利八世懷孕六次,最後只生下女兒瑪麗,其餘都早夭。情勢對她非常不利,因為亨利害怕女性繼承王位,會引發第二次玫瑰戰爭,而且舊約聖經說:「弟娶兄嫂者會無後代」。1525年,亨利認定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男性繼承人,便和女侍官安妮·博林發生了婚外情。安妮·博林,慫恿他與凱瑟琳離婚,並與教宗決裂,因為無論如何亨利八世都要把凱瑟琳從王后之位除掉將安妮·博林扶正。於是他指使親信托馬斯·沃爾西(樞機、大法官)向教宗申請離婚,並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羅馬教廷遊說,理由是凱瑟琳與亞瑟的短暫婚姻裡有圓房的事實。這給教宗克勉七世出了大難題,因為之前1527年他曾在羅馬之劫中被西班牙軍俘虜,不想再得罪勢力強大的西班牙帝國(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是凱瑟琳的姪子),況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宗親自批准的。
克勉七世遲遲不批准離婚,沃爾西也無能為力,1529年,撤職並禁錮沃爾西。但繼任者托馬斯·摩爾爵士為人正直且忠於羅馬教會,仍不願配合。亨利繼續提拔其他的人,如托馬斯·克蘭麥和托馬斯·克倫威爾。這兩人都支持安妮·博林,也同情當時歐洲大陸興起的新教改革風潮。克蘭麥建議尋求大陸的神學院支持。
通過賄賂和施惠,此一策略獲得成功。1530年,英國國會提交了有利於亨利的報告。他投桃報李任命克蘭麥為皇家法院特使,進而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蘭死後讓其繼任。克倫威爾是亨利的親信謀臣,其建議更加大膽,要他廢除教宗在英國的崇高地位並取代之。另方面,即使亨利威脅不繳交聖座的什一稅,教宗仍不改初衷。他於是下定決心決裂。
至1533年1月初安妮·博林已經懷孕四個月。此前亨利就採取多項行動好能再次結婚,為強迫凱瑟琳離婚,逼迫瑪麗她們母女分離,不給俸祿,以便給正在懷孕的情婦安妮·博林讓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私生子,亨利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王后。安妮·博林在入宮後沒有多久,就為亨利生下一個女兒伊麗莎白。同年7月,教宗克勉七世將亨利處以絕罰,但史學家對於具體日期有爭議。
1534年春,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系列法案:《上訴限制條例》 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宗、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亨利將與凱瑟琳所生的女兒瑪麗貶為私生女,指定與安妮所生的女兒伊麗莎白將來繼承王位;《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宗的獻金(Peter's Pence)。
英國的教會從此轉變為安立甘宗,即聖公宗,又稱英國國教。它是大公教會的一個獨立於羅馬天主教的教派,也是改革最不徹底的,因為其目的只放在合法化亨利與安的婚姻。聖公宗和舊教天主教沒有理論原則的任何分歧,只是不承認教宗權威,再簡化部份的禮儀。很關鍵的《王位繼承法》否認「外國的王室和君主」對英國王位有繼承權,英國成人都必須宣誓承認該法案條款,拒絕者將處以終身監禁;任何人出版或印刷文字宣稱亨利與安妮·博林的婚姻非法,必然處以叛國罪,可以處死刑。亨利進而快速鎮壓對其宗教政策不滿的人。部分不妥協的修士被拷問並處死,一些拒絕立誓的主要異議者被判處叛國罪,於1535年在泰伯恩刑場斬首。包括羅徹斯特教區主教若望·費舍爾、前任大法官托馬斯·摩爾爵士。
亨利新創一個職位「宗教特使」(Vicegerent in Spirituals)給克倫威爾,授權他訪問修道院。表面為了確保法令實施,實際則在評估修道院財產。1536年,國會通過法案,授權亨利剝奪小型修道院(年收入少於200英鎊)的財產。解散修道院運動引發反抗,尤其同年10月在英格蘭北部的求恩巡禮事件。亨利宣布要寬恕叛亂者,並感謝他們提出值得注意的問題。他邀請其首領羅伯特·阿斯克(Robert Aske)參加皇家宴會,當場請對方寫下事件情況以便改進問題。阿斯克相信亨利言行一致,乃解散叛亂團體。亨利卻認定其叛亂為叛國,無需遵守承諾。叛亂於是再生,但聲勢已弱終被鎮壓,其首領都被拘捕且以叛國罪處死,包括阿斯克。當初他書寫的資料成為其認罪書。1539年4月,亨利再依據國會新法案先後解散較大的修道院。
亨利為了迎娶新王后,便進行激進的宗教改革,安妮·博林甚至以陰毒的手段大力推廣新教,但兩人的關係卻快速冷卻下來,安妮的傲慢很快使得她在宮廷中變得不受歡迎,而且自從安妮·博林當上王后之後,她殘忍狠毒的行為漸漸表現出來。雖然亨利已經對她失去興趣並開始找其他的女人,但安妮深信一個兒子的出生還是可以挽救這場婚姻,可是安妮·博林在生下女兒伊麗莎白公主之後的三次懷孕都宣告失敗,兩次流產、一次死產,打擊亨利尋求男性繼承人的希望,這時亨利八世又看上一個女人,即皮膚白皙、一頭金髮、體態纖弱的珍·西摩。
珍·西摩並無傾國之色,但機敏溫順,使亨利傾心。可能是克倫威爾鼓動,亨利下令拘禁安妮·博林,一步步展開構陷安妮的計畫,並以高價賄賂支持瑪麗公主、反對安妮王后的人士,要他們捏造對安妮王后不實的指控,之後安妮被冠上的罪名幾乎都是叛國罪,但在審判過程中並未提出任何證據,所以可能為揑造。包括:以巫術誘使國王結婚、和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與他們有姦情、傷害國王、過度干政、預備謀殺國王、瞞著國王與一百個男人發生性關係,以親吻、贈禮等方式誘惑與她私通的五個男人,並應允誰能成功暗殺亨利八世便和他成親,還有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之後安妮被以對丈夫不貞的罪名,被亨利八世處死,就連她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也被趕出王宮。
審判法庭由安妮·博林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5月,法庭宣判安妮·博林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決定是火刑或斬首。兩人很快被斬首。安妮·博林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並未流淚驚慌,仍盛裝打扮、優雅登上刑場;她在最後彌撒時,對牧師和其他見証人堅稱自己無罪。五名通姦男子判處車裂,後來減刑為斬首。
合併威爾士及第三次婚姻
安妮·博林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他的女侍官珍·西摩訂婚,十天後正式結婚,並以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后的子女將是順位繼承人;之前的子女瑪麗和伊麗莎白乃私生女,剝奪其繼承權;國王且擁有以遺囑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力,珍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她溫順機敏,對國王百依百順,在隔年1537年,珍生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卻在同年10月24日因產褥熱逝世於格林威治。亨利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因為珍生下他渴望已久的唯一男性繼承人,並善待兩位可憐的公主,被他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
亨利與珍結婚同時,國會通過《威爾士法案》將威爾士併入英格蘭,並指定英語為其官方語言,給威爾士眾多使用威爾士語的人帶來不便。1537年,亨利命令坎特伯里大主教交出奧特福德宮(Otford Palace)。1540年,亨利拆除天主教聖徒的一些聖地。1542年,英格蘭剩餘的修道院全數解散,其財產收歸皇室。
修道院和隱修院在英國上議院的席位取消,只有教會的大主教和主教能保留席位。上議院神職議員的席次首度少於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克倫威爾則因此功勞受封新創的頭銜埃塞克斯伯爵。
第四次婚姻
亨利急於再婚,以確保男性繼承人無虞。托馬斯·克倫威爾推薦克里維斯的安妮。公爵信奉新教,是亨利對抗羅馬教廷的重要盟友。他派遣畫家小漢斯·霍爾拜因去給安妮畫像。畫得很美,朝臣也爭相讚美,於是亨利同意結婚。但安妮抵達英國後,他對其外貌大為失望,她臉上的痘疤完全沒畫出。據說他私下批她為 「Flanders Mare」(法蘭德斯的夢魘)。然而協約已訂,兩人還是於1540年1月6日結婚。
亨利事後急於結束這樁婚姻,不僅由於個人審美喜好,也基於政治考慮。因為此時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亨利不想夾纏其中。安妮王后很識時務地配合,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他僅每晚到她臥房吻一下額頭而已。這樁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和另一歐洲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榮銜,亨利還贈予她博林家族舊宅赫弗城堡。克倫威爾則因此失寵被剝奪財產,又被判死刑,1540年7月28日斬首。其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安妮從未被加冕為王后,雖然亨利死時仍然在世,不被視為國王遺孀皇后(Queen Dowager)。她也是亨利的妻子們中最後離世的。
第五次婚姻
1540年7月28日,克倫威爾被斬首當天,亨利迎娶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亨利八世對新王后很滿意,但當時他因過度肥胖、1536年1月24日以來積疾難癒的腿又嚴重感染,婚後有好幾個星期不見凱瑟琳。凱瑟琳和侍臣托馬斯·卡爾佩珀發生婚外情,還任命從前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Francis Dereham)為秘書。托馬斯·克蘭麥大臣一向不喜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遂向亨利密報王后通姦。他起初不相信,但克蘭麥調查獲得有力證據。凱瑟琳也承認婚前與迪勒姆有婚約,這讓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她又聲稱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之通姦。迪勒姆則揭發她和卡爾佩珀的姦情。
這項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既然婚姻無效,則凱瑟琳並非王后,她也就不是身為王后而通姦,不構成叛國罪名。但隨後通過的《剝奪公民權法》(Bill of Attainder)規定試圖叛國也可以按叛國罪處以死刑,使其確定無疑地獲叛國罪。1542年2月13日,凱瑟琳很快就被處死,當時只有22歲。
晚年及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結婚,妻子是富有的寡婦凱瑟琳·帕爾。她的宗教觀點激進,亨利卻是保守派。兩人經常爭論,幾次險些讓她喪命,但她總能及時讓步。受到王后影響,亨利和兩個女兒瑪麗、伊麗莎白和解。1544年,國會通過第三部《王位繼承法》重新賦予她們次於愛德華王子的王位繼承權,但仍被視為私生女。亨利則獲授權以遺囑重新設立繼承人。
亨利晚年嚴重超重,腰圍達54英寸(137公分),也可能有痛風。他於1536年起開始超重。1536年1月24日亨利在格林威治一次馬上長矛比武發生意外,大腿受傷,從此無法運動。其去世或許跟該傷口的潰爛有關。他去世100年後,傳言甚廣他患有梅毒。[2]亨利身體狀況漸差之後,也越發殘暴。
史學家何林塞(Raphael Holinshed)聲稱,從 1513年的第三任沙福克公爵埃德蒙·德拉·波爾(Edmund de la Pole)到1547年的薩里伯爵亨利·霍華德(Henry Howard),他總共處決72,000名政治犯。
死亡及繼承人
1547年1月28日,亨利在他父親亨利七世90歲冥誕那天於懷特霍爾宮去世,埋葬在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約100年後,查理一世也被葬於此。
亨利八世死後十來年間,其三個合法子女都坐上英國王位,但都沒有子嗣。亨利唯一合法的兒子愛德華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成為愛德華六世,是英國歷史第一位新教君主。他當時僅9歲,無法執政,16位執行者依據亨利遺囑代議政事直到他滿18歲。珍·西摩的兄長愛德華·西摩被遺囑指定為護國公。愛德華之後的順位繼承人是凱瑟琳所生的女兒瑪麗及其後代;若瑪麗無後,死後由安妮所生的女兒伊麗莎白及其後代繼位;若伊麗莎白無後,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都鐸的後代繼位。因為亨利姐姐瑪格麗特·都鐸(蘇格蘭王室)的後代已被剝奪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
最後,亨利的三個子女都沒有後代。而珍·葛雷於愛德華六世死後,在短暫的九天內自稱女王,很快就被推翻;瑪麗·都鐸的後代也被排除在了繼承人之列。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後,王位傳給她表侄女的兒子、蘇格蘭王室的繼承人詹姆士一世。都鐸王朝從此終結。
影片
參考文獻
- ↑ Henry VIII,bing
- ↑ Hays, J. N. The burdens of disease: epidemics and human response in western histor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10: 68. ISBN 978081354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