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檔案:Cedd2ffb8f8d3bb8575656f674cb2550.jpg

於 2020年3月20日 (五) 16:55 由 平平常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Cedd2ffb8f8d3bb8575656f674cb2550.jpg(158 × 160 像素,檔案大小:3 KB,MIME 類型:image/jpeg

文件說明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義排行第12位,名義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次外近代民主革命時,孫中山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起源 編輯 孫(Sūn)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二大姓。「百家姓」中孫姓排名第三,起因於吳越國主錢□之愛妃為孫氏。孫姓最早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姬姓衛國,為周文王之子衛康叔的後代。得姓始祖:孫書。齊國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省博興縣北),並賜他孫姓。 孫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個: 1、出自姬姓,源於春秋衛國國君康叔,乃先秦孫姓來源最主要一支。《元和姓纂》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 2、出自羋姓,春秋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此乃孫氏第二大來源。孫叔

孙姓起源,孙姓寻根,祭祖

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便是這支孫姓的始祖。 3、出自媯姓,春秋時齊景公賜姓孫。《古今姓氏辨證》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後代。田完四世孫桓子的孫子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孫書就成為孫姓始祖。 4、出自子姓,商湯後裔,比干之後。比干被紂王殺害後,其子孫紛紛避難隱姓,有的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改為孫姓。 5、出自荀姓,荀況後裔。漢代劉荀稱帝,因避諱下令荀姓子孫改為孫,並將戰國時代荀卿都改為孫卿。 6、出自夏侯。據《漢書•夏侯嬰傳》載:「初嬰為滕令奉車,故號滕公。及曾孫頗尚主,主隨外家姓,號孫公主,故滕公子孫更為孫氏。」 7、賜姓和改姓。如三國時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被賜姓孫,因稱孫河;鄆城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明史》本傳載,明朝中葉士人孫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誅,懼怕株連而改姓孫;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為二字複姓,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之類不得不省字而改孫姓;另有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大孫、唐孫、縣孫、顓孫、臧孫、揚孫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過程中亦大都改為「孫」姓。 8、源自少數民族姓氏。如孝文帝遷洛後,鮮卑族拔拔氏改姓「孫」;唐代安祿山部將孫孝哲,本為契丹族人;元代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於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滿洲孫佳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木依庫氏、木如氏、堵引氏等漢姓為孫;朝鮮、景頗、佤、苗、阿昌、哈尼等民族均有孫姓。 。 名人 編輯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人,蒍氏。名敖,字叔孫,一字艾獵。輔佐楚莊王稱霸,功績顯著。主持修建中國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對當時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相當作用。 立於公元 16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後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後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據《三國會要•職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於今,僅能從當時的史書上見其名而已。 孫武,春秋末期軍事家。齊國人。籍貫、字號均不詳。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他主張改革以圖強,認為當時晉國六卿所進行土地制度之改革,其中畝大而稅輕者可以成功(此見山東臨沂縣銀雀山西漢墓出土竹簡《孫子兵法吳問》)。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計篇》),指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由此可知,他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分析敵我形勢,如: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之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形勢之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固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強調戰略戰術上之「奇正相生」和「機動靈活」之運用。他這一思想有豐富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法的因素。著有《孫子兵法》,是為中國歷史最早而又最傑出之兵法。 孫臏,戰國時兵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人。孫武后代。曾與龐涓同

孙氏祠堂,孙姓,家族网

學兵法。後龐涓仕魏,仕魏惠王將,忌其才能,將他騙至魏國,處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齊國使者至魏,他陰見齊使,由齊使秘密載回齊,經田忌推薦,齊威王任為軍師。先後兩次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和馬陵,終使龐涓兵敗自殺。著有《孫臏兵法》。 孫炎,三國魏經學家、訓詁學家。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鄭玄弟子,當時稱為「東州大儒」。撰《周易春秋例》,並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書作注。著有《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反切從此盛行。 孫堅(155-191),東漢將領。三國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字文台。少為郡縣吏,中平元年從朱儁鎮壓黃巾起義軍。四年任長沙太守。初平二年率軍擊劉表,為表將黃祖射死。次子孫權稱帝,追尊為武烈皇帝。 孫策(175-200),三國割據者。吳郡富春人。字伯符,孫堅子。興平二年率軍渡江,削平當地割據勢力,在江東建立孫氏政權。曹操任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建安五年遇刺死。弟孫權稱帝,追尊為長沙桓王。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吳國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人。繼其兄孫策擁有江東六郡。曾與劉備聯合,大敗曹軍於赤壁。後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於武昌,國號吳。 孫楚(約218-295),西晉文學家。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字子荊。官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能詩賦,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馮翊集》。 孫盛(約306-378),東晉無神論者、史學家。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始任佐著作郎,出補瀏陽令。陶侃、庚亮、桓溫鎮荊州時,皆用為參軍。後累遷至秘書監,加給事中,年七十二卒。博學能為文章,善言名理,與殷浩齊名。曾以「形既粉散,知亦如之」命題,駁斥佛教「神不滅」思想(見《廣弘明集•與羅君章書》)。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世稱良史。又撰詩、賦、論、難等數十篇,有集十卷,今多亡佚。《全晉文》輯其文兩卷。 孫綽(314-371),東晉文學家。字興公,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家於會稽,官至廷尉卿,領著作。為玄言詩代表作家。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孫廷尉集》。 孫安祖(?-611),隋末山東農民起義領袖。清河漳南(今山東夏津北)人,與竇建德同舉義旗,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是高雞泊起義軍的發起者。 孫思邈(581-682),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隋文帝時授國子博士,不拜。太宗初至京師,雖老而視聽猶聰,授諫議大夫,固辭,終不仕。通百家說,善言老莊。精於陰陽,推廣醫藥之學,相傳卒年百餘歲。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錄論》、《攝生真籙》、《枕中素書》、《銀海精微》等。後人尊為藥王。 孫過庭,唐書法家。陳留(今屬河南)人,自署為吳郡,或作富陽人。字虔(一作名虔禮,字過庭)。高宗時官率府錄事參軍。工正、行、草,尤以草書擅名。宋米芾以為「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

孙姓名人,孙权,孙仲谋

其右。」今存其垂拱三年(687)撰成的《書譜•卷上》,闡述正草二體書法,見解精闢,是一部書文並茂的書法理論著作。 孫愐,唐代音韻學家。玄宗(李隆基)天寶時為陳州(今河南淮陽)司馬。精音韻之學。嘗刊正隋陸法言之《切韻》,並增字加注,於天寶十年(751)編成《唐韻》五卷,已佚。現《唐韻》卷首有孫愐《唐韻•序》。 孫樵,唐散文家。關東人,字可之(一作隱之)。大中進士,授中書舍人。黃巢起義軍入長安,隨僖宗奔岐隴,遷職方郎中。長於古文,所作對當時統治集團的昏憒無能,頗多諷刺。有《孫可之集》。 孫位,唐末畫家。一名遇,又號會稽山人。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隨唐僖宗自長安入蜀,居成都,任「文成殿下道院將軍」。擅畫人物、佛像、山水、松竹等,尤善畫龍水。在應天、昭覺、福海等處作畫甚多。作品有《高逸圖》、《四皓圍棋圖》、《番部博易圖》、《草堂圖》、《王波利圖》、《高士圖》、《三教圖》等。 孫儒(?-892),唐末將領。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從秦宗權為都將。不久殺宗權弟宗衡,並其眾,破揚州,自署淮南節度使。繼而與楊行密等多次交戰,時有勝負。景福二年,陵陽大戰,會大疫,敗,為行密部將田頵所執,旋被斬首。 孫方諫(893-954),五代時將領。本名方簡。莫州清苑(河北保定)人。初為定州狼山堡主。後晉出帝時,義武軍節度使恐其為邊患,表為游奕使。有所求,不得,北通契丹。契丹滅後晉,使為義武軍節度使。命徙雲中,不受,率徒復入狼山。後漢高祖起兵,他入據定州以歸,仍為義武軍節度使。後周時徙鎮國。 孫光憲(約895-968),五代宋初文學家。字孟文,自號葆光子,宋代陵川貴平(今屬山西省)人,藏書家。後唐時,為陵川判官,天成(926-968)初,梁震薦為書記。歸宋後,累官檢校秘書監。嗜藏書,常手自抄學校讎,老而不廢,收藏數千卷。著有《北夢鎖言》、《荊台》、《筆傭》、《橘齋》等書。 孫奭(962-1033),北宋經學家。字宗古,博州博平(山東茌平)人。端拱九經及第。歷國子監直講、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以太子少傅致仕。《宋史》稱其「守道自處」,「未嘗阿附取悅」。真宗迎天書,祀汾陰,皆直言諫阻。仁宗時,講論前代亂君亡國,反覆規諷。著有《經典微言》、《孟子音義》等。 孫復(992-1057),北宋學者。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字明復。舉進士不第,隱居泰山,世稱泰山先生。後為范仲淹等推重,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遷殿中丞。研治《春秋》,著《春秋尊王發微》。其學上祖陸淳,下開胡安國。和胡瑗、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還著有《孫明復小集》。 孫洙(1032-1080),北宋文學家。字巨源,揚州廣陵(江蘇揚州)人。舉進士。遷知太常禮院。治平中上疏言時弊要務十七事,多被採納。遷同知諫院。王安石變法時自請出知海州。元豐間官至翰林學士。博聞強記,誥熟典故。善詩文,能詞,有名於時。 孫威(1183-1240),元初鎧甲製造家。渾源(屬山西)人。金貞祐時從軍,在雲中(山西北部)投降蒙古汗國,任千戶。他所制鎧甲稱「蹄筋翎根鎧」,經成吉思汗親自試射,箭不能透。後任順天路工匠都總管。子孫珙繼其職,又造疊盾。 孫隆,生卒年不詳。明畫家。又名孫籠,一作龍,字廷振,號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蘇省常州)人。宣德中曾為翰林待詔。擅畫翎毛、蟲草,不作墨線,純以色彩點染而成,謂之「沒骨「,別具一格。亦善山水。畫翎毛草蟲,全以彩色渲染,生動鮮活,饒有機趣,自成一家,對後代影響很大。 孫克弘(1533-1611),明畫家。華亭(今上海松江華亭鎮)人。字允執,號雪居。師法沈周、陸治。筆墨簡練,頗有生趣。兼工蘭竹、山水,亦作佛道像。且能詩,並善書。書學宋克。 孫承宗(1564-1638),明將領。字稚繩。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萬曆進士。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任兵部尚書經略薊遼,在關四年,練兵屯田,修城堡數十,敵不敢犯。後為魏忠賢黨排擠去職。崇禎二年(1629),後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用他守通州,後移鎮山海關,收復永平、遷安、欒州、遵化等地。四年,罷職歸里。十一年,清兵繞道入長城,攻高陽,他率家人拒戰,城破自殺。著有《高陽集》。 孫慎行(1564-1635),明臣。字聞斯,號淇澳,江蘇武進人。授編修。累擢禮部右侍郎,署部事。天啟初召擢禮部尚書。首疏究論三案,因與廷臣意見不合託病歸。《明史》言其慎行「操行峻潔,為一時搢紳冠」。廷禎八年(1635)被廷臣推為閣臣,入京即病死。有《玄晏齋集》。 孫奇逢(1584-1675),明清之際學者。字啟泰,一字鍾元,世稱夏峰先生。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與李顒、黃宗羲並稱「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 孫傳庭(1593-1643),明末將領。字伯雅,字白谷,代州振武衛(山西代縣)人。《明史》載其「儀表頎碩,沉毅多籌略」。萬曆進士。崇禎九年(1636)由順天府丞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俘殺農民軍領袖高迎祥,打敗李自成。入衛京師,被揚嗣昌誣陷坐獄三年。十五年起兵部左侍郎,總督陝西。次年進尚書,總督晉陝川等軍務,督師鎮壓李自成軍,屢敗,戰死。有《白谷集》、《鑒勞錄》等。 孫可望(?-1660),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陝西米脂人。張獻忠義子。英勇善戰,稱驍將,號軍中「一堵牆」,封平東將軍。獻忠戰死,他與諸將揮師雲貴,被推為首領。旋為國主,年號興朝。聯南明抗清。後因妒恨李定國,於長沙降清,盡獻雲貴軍情,且引兵攻殺。清封義王。後狩獵時為清兵射殺。 孫雲球,明末清初光學儀器家。字文玉、泗濱,江蘇吳江人。中國民間最早獨立發明望遠鏡和首個創造眼鏡者。還利用凹透鏡、凸透鏡和反射鏡製造出察微鏡、放光鏡、夜明鏡等七十餘種光學儀器。並總結實踐經驗,著成《鏡史》。還研製計時準確的自然晷。 孫延齡(1647-1677),清將領。漢軍正紅旗人。孔有德婿。康熙初,任廣西將軍,鎮桂林、統孔有德舊部。康熙十三年(1674)舉兵響應吳三桂叛亂,自稱安遠大將軍,占據廣西。旋稱安遠王。後降清,被吳三桂從孫世琮執殺。 孫嘉淦(1683-1753),清臣。字錫公,號懿齋,太原府興縣人。康熙進士,授檢討。世宗即位,應陳對三事: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帝謂之翰林狂士。高宗即位,屢陳大政被納。官刑部尚書,屢雪冤獄,劾論貪劣,抑豪撫民。興水利課農桑。政績卓著,官至工、刑二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諡文定。 孫星衍(1753-1818),清經學家。字淵如,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官山東督糧道。所學較廣,對經史、文字、音韻、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都曾涉及。工篆隸,精校勘,擅詩文。撰有《尚書今古文註疏》、《周易集解》、《寰宇訪碑錄》等。刻有《平津館叢書》、《岱南閣叢書》等。 孫原湘(1760-1829),清詩人。昭文(今江蘇常熟)人,字子瀟,號心青。嘉慶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官。乞假歸未仕。工駢散文,兼善書畫。與王曇、舒位齊名。著有《天真閣集》。 孫家鼐(1827-1909),清臣。字燮臣,號蟄生、澹靜老人,安徽壽州(壽縣)人。咸豐狀元。曾任工部、禮部、吏部尚書、光緒帝師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管理京師大學堂。後拜體仁閣、東閣、文淵閣大學士,晉武英殿大學士。充學務大臣、政務大臣、資政院總裁等職。《清史稿》稱其「儒厚廉謹,常以資望領新政,每參大計,獨持正不阿」。 孫毓汶(?-1899),清臣。字來衫、萊山,山東濟寧人。咸豐進士,授編修。以輸餉有功漸遷福建學政、內閣學士、工部左侍郎、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權奇饒智略」(《清史稿》)。甲午戰爭時,力主議和,遭朝臣反對,稱病告休。 孫詒讓(1848-1908),清經學家。字仲容,號籀廎。浙江瑞安人。同治舉人。1886年曾任刑部主事,後去職專心研究學術。1901年撰寫《變法平議》,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張。畢生致力於經學、文字、甲骨、金石、文獻、目錄、校勘學的研究,《契文舉例》是其考釋甲骨文的最早著作。另著有《周禮正義》、《墨子間詁》、《古籀拾遺》、《名原》、《札迻》、《溫州經籍志》、《籀廎述林》等。 孫中山 (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1]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即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其他孫姓名人有春秋善相馬者孫陽;三國時吳皇帝孫亮、孫休、孫皓,將領孫輔、孫賁、孫翊、孫靜;晉文學家孫瓊,詩人孫拯;南朝齊文人孫詵;唐文學家孫郃;北宋學者孫錫;金道姑孫不二;明藏書家孫藩,戲曲作家孫鍾齡;清文學家孫洙,詩人孫雲鶴、孫雲鴻,篆刻家孫治清,金石書畫鑑藏家孫承澤等。近當代孫姓名人有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民主革命者孫武,紅軍將領孫德清,政治活動家孫起孟,政治家孫志遠,國民黨官員孫科、孫運璿,國民黨將領孫立人、孫楚、孫殿英、孫蔚如,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地質學家孫雲鑄、孫建初,石油地質學家孫健初,資源採礦專家孫越崎,冶金專家孫德和,電子技術專家孫俊人,計算機專家孫仲秀,土木工程專家孫鈞,家蠶育種家孫本忠,經濟學家孫冶方、孫尚清,社會學家孫本文,哲學家孫叔平,心理學家孫國華,歷史學家孫毓棠,作家孫犁,電影劇作家孫師毅、孫瑜,戲劇導演孫維世,電影演員孫道臨,京劇演員孫菊仙,口技表演藝術家孫泰,排球運動員孫晉芳、孫玥,跳水運動員孫淑偉,滑冰運動員孫龍將等。

檔案歷史

點選日期/時間以檢視該時間的檔案版本。

日期/時間縮圖尺寸用戶備註
目前2020年3月20日 (五) 16:55於 2020年3月20日 (五) 16:55 版本的縮圖158 × 160(3 KB)平平常對話 | 貢獻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

以下 1 個檔案與此檔案重複 (瞭解詳細資料):

沒有頁面連結到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