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7月20日密謀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7月20日密謀案
圖片來自itsfun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密謀|Verschwörung|密謀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納粹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省長 (普魯士)|Oberpräsident|省長、警察局局長|Polizeipräsident和區行政長官|Regierungspräsident (Deutschland)。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而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令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其中前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室的繼承人路易·斐迪南亦牽涉其中,但最終經審問後確定沒有參與而被釋放。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參與人士|List of members of the 20 July plot|密謀案者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1] 為主,其中包括德國貴族|German nobility、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認同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被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致命打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都沒有其他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早期行動

早在1938年至1939年,希特勒主張原本屬於捷克的蘇台德地區為德國領土,並且為此召開慕尼黑會議。但是面對蘇台德危機|Sudetenkrise不斷惡化,以軍隊高級將領為首的密謀份子為了防止其進一步發動德國與英國和法國間的世界戰爭,決定擬定出推翻希特勒之反抗計畫。當時接替路德维希·貝克職位的弗朗茲·哈爾德則選擇站在貝克的立場,認為如果有必要的話將發動政變推翻希特勒。其中密謀成員分別計劃由哈爾德負責逮捕希特勒的軍事行動,之後將以希特勒精神狀態不穩為由要求轉移政治權力。另外,軍方還決定分別與阿勃維爾副局長漢斯·歐斯特、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恩斯特·馮·魏茨澤克|Ernst von Weizsäcker合作。歐斯特的友人埃里希·柯特|Erich Kordt其兄弟西奧多·柯特|Theodor Kordt則是藉由曾在倫敦工作的經歷,主動與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聯絡並說明這次行動。

德國軍方計畫在戰爭可能爆發的情況下,將會由第三柏林軍區 (德國)|Military district (Germany)|軍區指揮官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和第23步兵師 (德意志國防軍)|23rd Infantry Division (Wehrmacht)|第23步兵師指揮官沃爾特·馮·布羅克多夫-阿勒費爾特|Walter von Brockdorff-Ahlefeldt自波茨坦發起快速行動逮捕希特勒,另外還安排艾里希·赫普納中將所指揮的裝甲師隨時防備親衛隊第1師干預。但是一方面,當時德國軍方內部包括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陸軍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等人對是否執行計畫並不果斷,這使得其遲遲未下達執行任務的命令。另外一方面,英國與法國等西方列強在1939年以前仍對希特勒的外交侵略要求呈現出軟弱屈服的態度,英國首相張伯倫最後於1938年9月前往慕尼黑簽署慕尼黑協定。這使得接收行動並沒有如希特勒所計畫的可能動用武力侵略的方式解決,相反地德國意外地和平接管蘇台德地區。這使得原本因為面臨危機威脅而猶豫不決的將領,重新恢復對希特勒的信任,這使得德國軍方決定先暫停這項已經策劃一定內容的推翻計畫。

1939年夏天,軍方則嘗試阻止希特勒發動入侵波蘭計劃。東線外國軍|Foreign Armies East中負責英美部門的格哈德·馮·史維林|Gerhard von Schwerin便向倫敦發送訊息,表示德國派遣艦隊前往格但斯克並且與蘇聯達成軍事協議,指稱希特勒可能會展開進一步行動。而在這之後,卡爾·弗德里希·格德勒也向英國表示需要開始準備相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希特勒過於激進的方針使得軍事抵抗計畫再度浮出。到了1939年11月,由於希特勒要求德國軍方立刻對法國展開攻勢,使原本認為該計畫不可行的將領重新醞釀發動政變計畫。其中遭到希特勒指責的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和哈爾德重新計畫準備逮捕希特勒,並且開始尋求相關的支持勢力。但是希特勒在參謀總部演講中公開指責要消滅陸軍總司令部,這使得反抗組織認為其已經知悉馮·布勞希奇在陸軍總司令部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支持者,為此哈爾德緊急銷毀了所有可能指控反抗團體的文件。

同時許多陸軍將領對於行動的猶豫不決也使得相關計畫遲遲未進行,例如除了指揮官威廉·馮·里布支持外,其所領導的集團軍群則集體拒絕參加政變。到了1940年5月,德意志國防軍最後在法國戰役中迅速且出乎意料地獲得勝利;希特勒也因而取得德國國內熱烈的支持。在避免違反大眾意願的情況下,使得軍方密謀計畫不得不再度流產。不過漢斯·歐斯特仍然曾經向荷蘭駐柏林武官伯特·薩斯|Bert Sas透露德軍進攻日期,但是由於天氣因素使得進攻時間更改超過20次,最後反而讓薩斯失去誠信。在這段期間德國民眾亦鮮少公開反對希特勒或者納粹政權,僅有如1939年11月8日,共產主義者喬治·艾爾塞試圖趁希特勒在慕尼黑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演講時引爆炸藥;以及1942年開始,以慕尼黑大學為首的教師、學生組織白玫瑰並發放反納粹傳單等。不過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任何有反抗嫌疑者都會立即遭到蓋世太保逮捕與判刑。

新密謀集團

蘇德戰爭爆發後,在東線戰場後方陸續有大量平民、蘇聯戰俘以及佔領地區的猶太人遭到屠殺後,獲知此事的德國軍方在戰爭期間仍繼續規劃推翻計畫。1941年冬天,德意志國防軍在莫斯科戰役中開始喪失優勢,這使得推翻計畫重新獲得重視。1942年6月,亞當·馮·特羅特·楚·佐爾茲|Adam von Trott zu Solz冒著生命危險前往英國倫敦提出備忘錄,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安東尼·艾登將其視為叛徒而拒絕予以承諾;並且表示在沒有出現明確試圖奪取納粹政府權力的跡象前,雙方之間不會展開合作。同年年中,曾在巴巴羅薩行動中擔任德國中央集團軍元帥費多爾·馮·波克之參謀官海寧·馮·特雷斯科夫|Henning von Tresckow上校和其副官法比安·馮·什拉布倫多夫|Fabian von Schlabrendorff另外領導新成立的密謀集團。

特雷斯科夫有系統地招募反抗份子進入中央集團軍,使得該集團軍開始成為軍方反抗集團成員的新集結據點。然而這對於希特勒統治也僅能夠作到少量的影響,一方面在1941年至1942年期間由於中央集團軍高層和希特勒就莫斯科戰役的主張不一致,反而讓包括瓦爾特·馮·布勞希奇、艾里希·赫普納阿道夫·史特勞斯費多爾·馮·博克等重要德軍將領遭到解職;另一方面經常前往東線戰場視察的希特勒在自己周遭安排親衛隊提供極為森嚴的戒備,甚至連一般將領都難以輕易靠近。而為了防止計畫遭到識破,使得德軍反抗人士遲遲沒有實際作為。不過在1942年期間,歐斯特和特雷斯科夫仍然成功地建立起反抗集團的聯絡網路。在這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招募到了在柏林本德勒館|Bendlerblock為德軍司令部總部工作的弗里德里希·奧爾布里希特上將,而後者掌控了德國境內負責聯繫後備軍隊單位的獨立通訊系統,這讓以特雷斯科夫為首的中央集團軍反抗勢力擁有可以實際展開政變的軍力。

1942年年底時,特雷斯科夫與奧爾布里希特開始擬定並預備執行刺殺希特勒,進而推翻其政權的行動。到了1943年3月,兩人企圖趁著希特勒前往位於東線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團軍指揮總部巡視時,將1枚炸彈包裝成君度盒子中,並且安排放入希特勒的座機內,試圖在飛機從文尼察飛往東普魯士的航程中將其引爆。但最終炸彈由於擊錘技術問題而沒有順利引爆,而行動失敗使得阿勃維爾的威廉·卡納里斯上將和埃尔温·馮·拉豪森|Erwin von Lahousen上校一度緊張。反抗集團第二次嘗試則是在8天之後,策畫趁著希特勒前往柏林軍械庫視察被德軍擄獲的蘇聯制式武器裝備時,由魯道夫·克里斯多夫·馮·戈爾斯多夫|Rudolf Christoph Freiherr von Gersdorff男爵引爆炸彈。但是設定10分鐘後引爆的雷管啟動後希特勒便馬上離開,這讓戈爾斯多夫趕緊取消設定以避免遭到發現,暗殺行動宣告失敗。

隨著戰爭局勢似乎將會持續進行,特雷斯科夫在1943年夏季期間積極地在東線戰場計畫暗殺行動,並且以「誅弑暴君|Tyrannicide」為理由邀集部隊成員參與反抗組織。然而一連串失敗的暗殺行動使得反抗集團士氣陷入低迷,而特雷斯科夫也未能成功招募更多陸軍高級將領或是前線指揮官加入反抗集團的行列,例如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兩位元帥便未表明支持奪取政權之行動。另一方面,特雷斯科夫服役且作為反抗集團重要根據地的中央集團軍處,擁有指揮權的司令官也已經改由君特·馮·克魯格元帥擔任。雖然特雷斯科夫曾多次成功說服他加入反抗行動,但是反抗集團發現他經常在最後1分鐘改變主意。面對克魯格優柔寡斷的態度,兩方陣營因而陷入曖昧不清而讓行動遲遲無法有效進展。

參考文獻

  1. 克萊稍集團,nanmu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