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楠根
大葉楠根 |
大葉楠根,中藥名。為樟科植物落葉楨楠Machilus leptophylla Hand.-Mazz.的根。
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活血,散瘀,止痢之功效。
常用於跌打損傷,細菌性痢疾。
目錄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辛、苦,性微溫。
歸經
歸肺、心經。
功效
活血,散瘀,止痢。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細菌性痢疾。
相關配伍
治掌心生瘡:適量大葉楠根,用米飯湯和鹽滷磨成漿糊狀,敷患處。(《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酒調敷;或鮮品搗敷;或用根磨汁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去淨泥土,鬚根,刮去栓皮,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落葉楨楠又名薄葉潤楠、大葉楠、豪樟、竹葉楠。高大喬木,高達28米;樹皮灰褐色。枝粗壯,暗褐色,無毛。頂芽近球形,外部的鱗片寬卵形,長2毫米,有小凸尖,除邊緣外具早落的微小絹毛,內面的鱗片較長,有黃褐色絹毛。葉互生或在當年生枝上輪生,倒卵狀長圓形,長14-24(32)厘米,寬3.5-7(8)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堅紙質,幼時下面全面被貼伏銀色絹毛,老時上面深綠,無毛,下面帶灰白色,仍有稍疏絹毛,且脈上較密,後漸脫落,中脈在上面凹下,在下面顯著凸起,側脈每邊14-20(24)條,略帶紅色,側脈間有疏離的橫脈,小脈稍疏,連結成網狀,不太明顯;葉柄稍粗,長1-3厘米,無毛。圓錐花序6-10個,聚生嫩枝的基部,長8-12(15)厘米,柔弱,多花;花通常3朵生在一起,總梗、分枝和花梗略具微細灰色微柔毛;花長7毫米,白色,干後銀灰色,花梗絲狀,長約5毫米;花被裂片幾等長,有透明油腺,長圓狀橢圓形,先端急尖,花後平展,背上有粉質柔毛,內面有很稀疏的小柔毛或無毛,邊緣有微小睫毛,外輪的稍寬;能育雄蕊藥室頂上有短尖,花絲近線狀,基部有簇毛;第一、二輪雄蕊花葯的上2室由於隔膜不完整往往變成1室,以單片活瓣開裂,下2室較長,頂部斜向上升,第三輪雄蕊長4-5毫米,花葯下2室較長,外向,上2室內向,腺體大,圓腎狀,有短柄,退化雄蕊長1.8-2毫米,柄圓柱形,上部略增大,先端三角形,頂銳尖。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果梗長5-10毫米。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50-1200m的陰坡谷地混交林中。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消腫解毒,主治瘡癤。」 2、《福建藥物志》:「散結消腫,主治陰疽,穿掌疽。」[1]
參考文獻
- ↑ 大葉楠根的功效與作用 大葉楠根的性味,中藥360 ,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