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龙兴寺 - 江苏省淮安市龙兴寺

龙兴寺 - 江苏省淮安市龙兴寺

中文名称;龙兴寺

外文名称;Long Xing Temple(英文)

地理位置;江苏省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约500亩(重建后)

景点级别;AAA级风景区

著名景点;之勺湖

龙兴寺旧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古城西北隅,运河东岸,龙兴寺建于西晋,龙兴寺又分派二十八院。为淮安著名古迹

目录

序言介绍

龙兴寺旧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古城西北隅,运河东岸,龙兴寺建于西晋。

《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云:西晋泰始丙戌间,月氐国沙门竺县于天竺大赍本婆罗门经达玉门,因居敦煌,世称敦煌菩萨。后游洛阳、江左,随处译经,未尝暂停。时优婆塞聂承远助译,凡三百五十余卷。永嘉二年(308),由广陵抵山阳,其时淮人瘐希,募里人夏宽墩地四百余亩,在古城西为其筑坛建刹,名为正法华院。此为龙兴寺之始。

东晋大兴二年(319)沙门法炬,与上足广贤增开基址,扩大建制,额曰法华禅院。此时,大聚僧徒。焚香念经,以表敬意!龙兴寺定名于唐,亦盛于唐。

寺内布局

据《淮郡龙兴禅寺碑记》云:唐贞观三年己丑(629)下诏,楚州法华禅院住持僧谷隐奉诏,分建十子院,领焚祝福之事。时皇帝武则天及宫廷贵族与佛教界首领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联系,凭借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发展。 则天诏西域人僧伽大士来华传教,后来楚州,则天光宅元年(684)冬,安居楚州法华禅院。景龙二年(708),中宗诏大士自淮八宫,执弟子礼。大士以久晏息楚州法华禅院启闻,帝遣使复为缮修,奉敕,改额曰:"龙兴万寿禅寺",并造尊圣塔一座,赐田一千亩。佃耕供给(其后寺田历代有所增加,计有田五千一百六十亩),绘图立簿,派僧轮流催要。以此龙兴寺之名始定。

晚唐诗人赵嘏《忆山阳》诗云:"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仿佛似之,然尚不可考。龙兴寺,从唐中宗复位后,到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前,寺内有庙宇一千余闻,有前后大殿。有法堂,法堂后有藏经楼,左右方丈,亭轩曲绕,环水皆廊,北接放生池、大悲阁。

游览胜地

龙兴寺后,有郭家池。当时叫放生池,即今之勺湖。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寺僧郭法亮因父母年老,孤苦无依,乞于众僧。以寺后城下荒地三亩种植,池中水面以取菱茭,给其父母养老,众僧许之,自是相传为郭家池,后父母终,果还常住,即为本寺蔬圃。明洪武五年(1372),道士袁道亨、陆子阳皆称为观地。后造老君殿于此陆地之上(明嘉庆间许汝衡撰《古郭家池荡舟序》)。[1]

崇祯间,推官袁彭年四面筑堤,沿堤植树;派人喂养池中放生之鱼鳖。鱼大如猪,时浮水面,仅供游人观赏,严禁垂钓。阎古古游放生池诗云:"缘市灯摇千屋影,隔溪香静百花樊";刘水心过放生池诗云:"僧窗曲曲临池启,官树行行依郭栽"。从诗句中,亦能反映出当时勺湖景色之优美、游旅之众多。清顺治间,漕院蔡士英建大士阁于墩上,修堤建闸,建亭临水,长桥卧波,勺湖实乃游览之胜境!

大加振兴

龙兴寺,延至清代中后期,又逐渐冷落。阮葵生《茶余客话》:乾隆十七年(1752)移居勺湖时,"惟见三金身,高耸十数丈,卓立云表,各踞坐一石磴上。……"。段朝端引《信今录》:乾隆二十八年(1763),杨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兴,崇饰极至。至嘉庆初,大佛殿又圮,仅存三佛露处。余屋拆除为几所小庵。其后改为蔡公祠,祀漕督蔡士英。段朝端《龙兴寺遗址》云:龙兴寺为西晋古刹,地极宽广。自今之文通寺,北至蔡公祠,皆当日寺基。

侵华日军占踞淮城时,蔡公祠房屋和城内其它庙宇一样,均一拆如洗,砖瓦、木料,全部用于构筑碉堡,以防御抗日攻城之武装。从此龙兴寺荡然无存仅留文通塔!

逐步建造

龙兴寺又分派二十八院。其中有二十一座(即寿昌寺、天王寺、观音院、定善寺、上生院、十子院、释迦禅院、资福山兜率院、建义山寿禅院、水月禅院、麻娘院、青莲山寿安禅院、大寿山昆卢禅院、保寿山清凉禅院、净云山观音院、崇福山寿安禅院、水陆寺、药师院、兴福院、大圣堂、观音寺)是在唐中宗复位前历朝历代逐步建造的;有七座(即报恩寺、慈氏寺、洪福塔院、积薪庵后改名雷神殿老君殿、广福禅寺、结心庵)多为宋、元两朝建造的。二十八寺院,皆隶属龙兴寺。寺院虽分,年除岁俱各回寺礼祖。龙兴寺可谓淮南诸刹之冠。每逢腊后至王正,庙内外列肆栉比,门摊席舍,无尺寸隙地,货物山积,百戏具陈,端午竞渡亦然。而沿池四面竹篱花圃,酒楼歌馆,竟夕笙歌不辍。[2]

龙兴寺火毁于明,然尚能修复一新。据《茶余客话》载: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龙兴寺遭受一次特大火灾,屋宇仅存十之二三,而山门尚存。僧人搭茅草棚栖身。其后,以禅僧明来为首,率众僧外出化缘,设心扪富叩贵,走遍大江南北。明来丰姿神采,长眉碧眼,满头白发,决意行苦,常跣足行冰雪之上。凡十三年,募得万金。先将寺基培其高阔,构楩楠杞梓之材,木大数抱,鸠合能工巧匠,重修前后大殿三重,铸铜佛三尊,法堂、雨廊、钟鼓楼、僧舍及大小亭轩,均修复一新。如是,则府县文武暨远迩大夫士,莫不嘉其志能而鸣其有为焉。明来师徒能昭著一郡之宏规,显十载之事业,命工勒石,树立穹碑,使子言载之悠久为不朽云(陈文撰《重修淮安龙兴禅寺碑记》)。

诗歌

龙兴寺修复后,禅僧明来颇受称颂。谷包作《赠明来和尚》古风一首,诗云:

龙兴老僧名明来,丰姿神采如童孩。

长眉覆碧眼,短发白皑皑。

见礼远方客,问声如鸣雷。

张口出数言,令人心孔开。

养生一钵从锡杖,浮云舒卷何悠哉!

车马前后走乞食,双足都不染尘埃。

真心如宝镜,园明非有台。

济河日结筏,营堂岁鸩材。

被服破纳衣,借问何年裁!

明万历壬午科举人沈柿作《龙兴寺》诗云:

暇日聊乘兴,来过支道林。

欣看新驻锡,却忆旧论心。

香积分天食。茶烟斗午阴。

谈空忘坐久,更喜盔朋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