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齐鲁大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 using HotCat
 
行 8: 行 8:
 
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其学科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旧址为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史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继承。虽然齐大和山大同处山东,但两者历史上少有关联,是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相互独立的。
 
1952年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其学科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旧址为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史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继承。虽然齐大和山大同处山东,但两者历史上少有关联,是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相互独立的。
  
 齐鲁大学旧址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编号7-1783-5-176。
+
 齐鲁大学旧址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齐鲁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ref>[https://www.sohu.com/a/280626060_776948 中国已消失的9所世界级大学 发生了什么变化?]搜狐网</ref>
 
==办学历史==
 
==办学历史==
 
[[登州文会馆]]与[[广德书院]]
 
[[登州文会馆]]与[[广德书院]]
行 32: 行 32:
 
1903年,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济南聂会东、青州武成献和邹平巴德顺所办的医校合并为共合医道学堂(Union Medical College),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聂会东任校长,学制四年,四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在济南、青州、邹平和沂州(今临沂)的教会医院进行教学和轮流实习。
 
1903年,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济南聂会东、青州武成献和邹平巴德顺所办的医校合并为共合医道学堂(Union Medical College),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医科,聂会东任校长,学制四年,四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在济南、青州、邹平和沂州(今临沂)的教会医院进行教学和轮流实习。
  
1904年,登州文会馆正斋搬迁到山东潍县东关乐道院,与广德书院合并,取两校名的头一个字,定名为“广文大学”(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的文理科。文会馆备斋留在登州,更名为“文会中学”。
+
1904年,登州文会馆正斋搬迁到山东潍县东关乐道院,与广德书院合并,取两校名的头一个字,定名为“广文大学”(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的文理科。文会馆备斋留在登州,更名为“文会中学”。<ref>[https://www.meipian.cn/1nb89mqb 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考察游学—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美篇</ref>
  
 
 广德书院神学班与葛罗培真书院合并,改称共合神道学堂(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的神学科。青州博物堂搬迁到济南,改称济南广智院(Tsinanfu Institute)。
 
 广德书院神学班与葛罗培真书院合并,改称共合神道学堂(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作为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的神学科。青州博物堂搬迁到济南,改称济南广智院(Tsinanfu Institute)。

於 2021年5月14日 (五) 10:20 的最新修訂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簡稱齊大,誕生於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美北長老會、英國浸禮會共同發起,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多個基督教教會聯合開辦。是中國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經過長期發展,齊大發展成一所綜合性教會大學。

齊魯大學全盛時期,老舍、錢穆、顧頡剛、欒調甫、馬彥祥、吳金鼎、胡厚宣等學術名家先後在此執教,號稱「華北第一學府」,和燕京大學並稱「南齊北燕」。學校以醫學院實力最強,坊間有「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之稱。

齊魯大學校長、哈佛大學畢業生劉世傳曾說:「正如我的另一個母校,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大學一樣,齊大是中國最老的大學,絕對沒有一個中國大學能在這一點上趕上齊大!」

1952年院系調整,齊魯大學被撤銷建制,其學科分別併入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校園舊址為今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校史由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繼承。雖然齊大和山大同處山東,但兩者歷史上少有關聯,是不同性質、不同風格、相互獨立的。

齊魯大學舊址於2013年3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築群」。[1]

辦學歷史

登州文會館廣德書院

參見:登州文會館、廣德書院

1840年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傳教士逐漸進入中國傳教,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權被正式承認。1861年,美北長老會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建立了在中國北方的第一個基地,後來發展為山東西部教區和山東東部教區。同年英國浸禮會在山東煙臺開始傳教活動。

1864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博士(Calvin.W.Mateer,1836.1.9—1908.9.4)攜夫人狄邦就烈(Julia Brown, 1837—1898)在登州城內一所叫「觀音堂」的破廟裡辦起免費義塾,稱「蒙養學堂」,相當於現代的小學 [5] 。1872年,蒙養學堂取「以文會友」之意定名為「文會館」,改設「正齋」和「備齋」,相當於現代的中學部和小學部。1882年,紐約北美長老會總部批准文會館升格為大學建制,定名「文會館」(Tengchow College),並增派傳教士幫助辦學。史稱登州文會館。

1875年,英國浸禮會將傳教基地從煙臺遷到青州。1881年,英國浸禮會宣教士仲均安、卜道成(J.P.Bruce)、懷恩光(J.S.Whitewerigt)在青州創辦神學研究會(Theological Institute),1885年發展為青州神學院(Tsingchow Theological College),1893年為紀念捐款人而更名為葛羅培真書院(Gotch-Robinson Theological College)。

1884年,宣教士庫壽齡(Samuel Couline)夫婦在青州以北美長老會開設的男生寄宿學校為基礎創立青州中學(Tsi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1886年定名為青州廣德書院(Tsingchow Kwang Teh Shu Yun)。1887年懷恩光在培真書院內建立了青州博物堂(Tsingchowfu Museum),這是山東最早的博物館之一。

1883年,美北長老會傳教士兼醫生聶會東偕妻子到達登州,準備在文會館設醫科,因設備和人員不足,未能如願。於是便租賃了一所寺廟的幾間房子,用一部分作教室,另一部分作為小型診所,招收5名學生學習西醫。 這是齊魯大學醫學部分的發端,也是如今山東大學醫學部分的源頭。

1885年,英國浸禮會宣教士武成獻開始創辦青州廣德醫院和青州醫學堂,巴德順則在鄒平的教會醫院設立醫學堂,開始招生傳授醫學知識。

1892年,聶會東夫婦奉調到濟南,在東關華美街(今興華街)與洪士提凡夫婦、安德遜女士一起在教會診所工作,後將原診所擴建,取名華美醫院(Sino-America Hospital)。並同時籌建華美醫院醫校。,1891年學校竣工,每年招收5名學生。到1902年,華美醫院醫校共有在校學生四個班,22人,皆為男性。

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

義和團運動之後,英國浸禮會和北美長老會決定集中力量,在山東合辦一所多宗派的國際大學。1902年6月13日,雙方在青州開會,組成聯合校董會,整合資源,共同建立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1903年,校董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濟南聶會東、青州武成獻和鄒平巴德順所辦的醫校合併為共合醫道學堂(Union Medical College),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聶會東任校長,學制四年,四個年級的學生分別在濟南、青州、鄒平和沂州(今臨沂)的教會醫院進行教學和輪流實習。

1904年,登州文會館正齋搬遷到山東濰縣東關樂道院,與廣德書院合併,取兩校名的頭一個字,定名為「廣文大學」(Shantung Protestant University),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的文理科。文會館備齋留在登州,更名為「文會中學」。[2]

廣德書院神學班與葛羅培真書院合併,改稱共合神道學堂(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的神學科。青州博物堂搬遷到濟南,改稱濟南廣智院(Tsinanfu Institute)。

至此,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形成了文理(廣文大學)、醫學(共合醫道學堂)、神學(共合神道學堂)四科的格局,雖然還比較鬆散,但是日後齊魯大學的初步框架已經形成。隨着傳教事業逐步向內地推進,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開始謀求在省會濟南建設永久校園。1907年,共合醫道學堂在濟南南新街購地建設新址及醫院。1908年,卜道成在濟南西南南圩子外,共合醫道學堂新址南面以「永租」為名強購土地545畝,作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新址,為方便學校和已建醫院的交通往來,地方政府專門在南圩子城牆上辟「新建門」。這塊土地即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的基礎。

1911年,共合醫道學堂新址的醫學大講堂、診病所、宿舍等建築竣工,學校從各地搬遷到濟南。1911年4月1117日,共合醫道學堂在濟南舉行新址落成典禮,正式宣布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山東巡撫孫寶琦等地方官員參加了典禮並送上賀儀。齊魯大學醫學院和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均將此日認定為建院時間。此時的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以聶會東為校長,有教師14人,位列教會在華所辦的全國四大學堂之一。

齊魯大學正式建立

1916年,北京中華醫學基金會(The China Medical Board,文獻中又稱美國羅氏駐華醫社)改組北京協和醫校(The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Peking),將三個班的學生轉入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並「協款」5萬美元用以改善校舍和設備,又許諾連續五年每年「協助」2萬美元用以辦學。1916與1917年之交,在中國博醫會醫學教育會的建議下,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也併入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醫科。因而,齊魯大學醫科是由山東共合醫道學堂、北京協和醫校、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四校合併而成。為了適應規模擴充之需,學校籌巨款200餘萬元,在南關新建門外1908年強購土地上建築新校舍。

1917年9月,共合醫道學堂及師範學校、濰縣廣文大學遷來濟南新校址開學。同時啟用「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作為中文校名,英文正式名稱為「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 (Cheeloo)」[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齊魯大學)],以上稱謂見於1924年齊魯大學為登州文會館1894屆畢業生曹昆追發的畢業證書(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藏有影印件)。後來學校以齊魯大學的名稱廣為人知。

1917年9月,齊魯大學正式開學,設文理科、醫科、神科,文理科為四年制、醫科為七年制,共有學生277名,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職員工36人。第一任校長為英國人卜道成(Bruce),經費由英、美、加等國教會支付。學校逐步設立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神學院、社會教育科、天文科、農科和國學研究所。有一段時間還將廣智院也包括在學校編制內。學生來源非常廣泛,國內各省市、社會各階層,信或不信基督教的都有,這時齊魯大學已發展成一個校園面積達800畝(其校址包括醫學院、附屬醫院,就是山東大學西校區、齊魯醫院,曾歷經了山東醫學院、山東省立二院的變遷),規模龐大,科系繁多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山東省內最大的一所高等學府,並在加拿大立了案,它的最高管理機構總部設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在英國的倫敦和美國的紐約也設有分部。

1924年在中國註冊立案後,學校以「私立齊魯大學」作為校名,按加拿大法律頒發的英文文憑上則使用「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齊魯大學)」[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 University)]的名稱,這種表述見於1943年齊魯大學為醫學院畢業生田珍頒發的中、英文畢業證書(原件現藏山東大學醫學院院史館)。齊魯大學成立初期,下設文理科、神科、醫科、附設大學醫院與社會教育科(即廣智院)。除醫科為七年制外均為四年制,共有教工53人,其中外籍36人,校長為英國人卜道成。齊魯大學1917年教職工名單詳見齊魯大學教職工名單(詞條尚待建立)。

註冊立案

從1864年登州文會館建立直到1924年,齊魯大學及其前身都只是教會撥款、傳教士自行建立的學校,既沒有得到中國政府認可,也沒有得到其他國家的執照,故不能頒發符合任何國家規定的畢業證或學位。隨着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文憑問題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障礙。

1924年7月19日,齊魯大學獲得加拿大政府頒發的執照,加拿大政府授權齊魯大學按照自己理事會的規定「授予與中國法律相一致的文憑和學位」。根據此規定,齊魯大學頒布學位授予條例:

文、理科畢業生授予文學士或理學士學位;

醫科畢業生頒發醫學士學位,同時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神學院畢業生頒發道學士和神學士兩種學位,神學士申請者需擁有文學士或理學士學位。

按此條例為尚健在的登州文會館等各教會學校畢業生追發齊魯大學文憑。

齊魯大學頒發這些文憑和學位所依據的是加拿大法律,因而這些文憑與加拿大本土高校的文憑具有相同法律效力,被各國廣泛承認,但國民政府教育部依舊不允許齊魯大學頒發中國的大學文憑。

1917年創辦後的十幾年間,齊魯大學校內宗教氣氛十分濃郁,異常復古守舊,校政大權一直掌握在外國傳教士手裡,學生幾乎也是清一色的基督徒,入學不入教要受到歧視。隨着五四運動的爆發,國內青年知識分子民族主義情緒日趨高漲,反基督教運動愈演愈烈;1928年五三慘案更是激起了齊大學生和中國教職工的反帝國主義激情,校園內連續爆發罷課和罷工,辦學一度處於停頓狀態。1929年10月底,齊魯大學的學生再次掀起反對教會奴化教育、要求收回教育主權的學潮。同年,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與大學規程,要求所有民辦大學一律立案納入管轄,並冠以「私立」兩字,其校長必須由中國人但任,外國人在學校董事會中的名額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齊魯大學在各方面進行了適應性改革,淡化宗教色彩,將神學分離出學校獨立建院,在神學樓四周建起了一堵石牆。辦學目標修改為「培養學生具有愛、服務和犧牲的精神,造就學生具有崇高的品質,提供專業的訓練,滿足社會需要。」同時大舉購買圖書,擴充校舍,力求達到中國政府要求。1925年校內各「科」統一升格為「學院」。1930年,學校聘請孔祥熙任董事長兼名譽校長、朱經農任首任華人校長,改禮拜堂為大禮堂,不入教的師生數量大為增加。

國民政府教育部派王慎明視察文、理兩學院,尹莘農視察醫學院,均認為合格,遂於1931年10月17日批准私立齊魯大學註冊立案。立案之後,齊魯大學開始同時頒發國民政府教育部統一樣式的大學文憑以及原有的加拿大文憑,這也成為了齊大畢業生的一大特色。通過註冊立案,中國人名義上控制了學校,但實權仍掌握在教會手裡,校長、教務長等名義上由中國人擔任的職務,實權仍在外國人手中。

短暫的輝煌

1929年,時任齊魯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林濟青兼任校長,齊魯大學進入了鼎盛期。

林濟清創新辦學思路,廣泛延攬人才。先進的辦學模式、良好的教學氛圍及公園式的美麗校園使得齊大聲名鵲起,一時學界有「南齊魯、北燕京」之譽。

1930年,根據文學院教授欒調甫的倡議,在林濟青的大力支持下,創辦了國學研究所。先後有老舍、顧頡剛、錢穆、嚴耕望、郝立權、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知名學者在所研究,齊魯大學一時成為全國國學研究的重地。 學校還編輯學術性校刊《齊大季刊》及國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國學匯編》,影響國內外。

1930年,從英國歸國不久的老舍先生來到齊魯大學文學院任院長,住在南新街58號(原54號)的一個四合院裡,距離學校僅有一箭之遙。在這段日子裡老舍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如《濟南的冬天》、《濟南的秋天》、《大明湖》、《牛天賜傳》等。身兼齊大「新文學教授」與「《論語》八仙」幽默大師雙料頭銜的老舍,操一口京腔,冷麵妙語,縱橫跌宕,融古今中外於一爐之講課,大受青年學子們的歡迎,轟動全校。除文學院國文系本班學生外,許多其他院系的學生也跑來旁聽,教室里常常擠得水泄不通,一些人只好窗外站聽。不僅如此,他還在國文系一年兩度的師生聚餐聯歡會上,表演過地道的京戲清唱和笑倒全場的單口相聲,並打出了一趟正宗山東楊氏查拳。

與老舍同在齊大文學院任教的欒調甫,是蜚聲海內外的墨子研究專家,人稱「齊魯一大怪傑」,梁啓超呼其:「邁越前人,石破天驚」。

1932年,加拿大人明義士被齊大聘為考古學教授,他將自己在河南安陽收集到的甲骨和其它文物運到濟南,在校內建博物館。明義士的兒子明明德曾任加拿大駐華大使,向山東大學捐贈過父親留下的大批珍貴資料和文物。

1934年夏,青年劇作家馬彥祥來到齊魯大學,接替赴青島山東大學任教的老舍先生。馬彥祥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乃故宮博物院院長,著名學者馬衡之公子,雖年紀輕輕,但已在話劇界頗有名聲。其著有《戲劇概論》,還與洪深合譯過《西線無戰事》,並導演過《雞鳴早看天》、《雷雨》等名劇。馬氏到齊大後,另開了《戲劇概論》和《文藝學》等新課程。當時馬彥祥僅二十七八歲,青年英俊,風度翩翩,喜飾儀容,好近同學。因而每逢課餘之暇,他所居住的齊大老辦公樓二層單身宿舍,常常學生滿座。1935年春,在馬彥祥的倡議組織下,齊大話劇社宣告成立,文理兩院學生,紛紛踴躍參加。 另外,齊大還曾經招徠錢穆、張維華、孫伏園等一大批文化精英任教。

雖然這段時期是齊魯大學的鼎盛期,但學校培養出的人才是少之又少,1917-1931年畢業生只有438人。究其原因,一是招生條件過高,高中必須畢業,還要通過黨義、國文、英文、混合算學、中外歷史、科學六門考試。歷史政治系前四屆每年只招三四名學生。二是學費過高,學生要向學校繳納10項費用,每年高達140元,其他雜費還要20多元。三是學校由於教會背景長期未能在中國政府立案,影響了招生和擴張。

兩度搬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爆發。

© 2021 Baidu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

1937年9月,齊魯大學宣布停課,除部分員工留守外,大部分師生及主要教育教學設備遷往四川成都華西壩,與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聯合辦學,史稱「華西壩五大學」。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不同,五大學相互獨立,都擁有自己的師資和課程,共用教學實驗室及設備,各學校間學分互認,共享師資和課程。

抗戰時期,齊魯大學除正常招生、辦學和畢業外,還獲得了以下發展:

醫學院和理學院聯合設立寄生蟲研究所,培養碩士研究生

理學院原製藥專業升格為藥學系

國學研究所因邀請到顧頡剛、錢賓四、楊向奎、胡厚宣、沈鏡如等大家而得到極大發展。

抗戰期間齊大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包括醫學院的病理科主任侯寶璋、化學科主任江清、皮膚科主任尤家駿等。

留駐濟南的師生在抗戰的前幾年尚能憑藉西方教會背景暫得苟安。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齊大,外籍教工押往濰縣集中營關押,其他人解散,校園被強占為日軍軍醫院,設施遭到破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齊大回遷。經過整修,於當年10月1日正式在濟南復校。1945年當年經費為3億元。

1947年上半學期的在校學生為442人,其中文學院105人、理學院123人、醫學院203人、醫事檢驗技術專修科11人,教職員工70人。

1948年濟南解放前夕,為避戰禍齊魯大學再次遷校:文理學院遷往浙江杭州郊外的雲棲寺,克服困難正常上課,實驗課程借用浙江大學的儀器設備和實驗室;醫學院則遷往福州協和醫院。江南解放後,南遷的師生和儀器設備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先後遷回濟南原址。

1951年1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接管齊魯大學,解聘所有外籍人員,中國人徹底收回了齊大的教育主權。作為一所教會大學,齊大48年的歷史也走向了終點。

終成絕唱

1952年9月,全國高等院校開始進行院系調整。根據華東區高等院校院系調整方案,齊魯大學解體撤銷。

齊魯大學本部校園由山東醫學院繼承使用。2000年後成為山東大學西校區(2009年5月4日改稱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現由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使用。齊魯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更名為山東省立二院,後為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2000年後成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廣智院後劃歸山東省博物館,由山東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使用,2015年1月移交給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用於建設「齊魯醫學博物館」。

歷史影響

學者雲集 才人輩出

在48年的辦學歷史上,齊魯大學共經歷九任校長,分別是:

卜道成(Joseph Percy Bruce,1861-1934)英國浸禮會牧師、漢學家。1916年任首任校長,1919年辭職回國。

聶會東(James Boyd Neal,1855-1925)北美長老會傳教醫師。1919年接任,1922年因病回國。

巴慕德(Harold Balme,1878-1953)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公共衛生學博士,外科醫師。1921年接任,1924年辭職回國。

李天祿(1886-?)山東泰安人,1908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1914、1916年分別獲得美國范登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文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23年入齊魯大學,任文學院院長,1927年任副校長,1928年任代理校長,1929年任校長,同年11月辭職離校。

朱經農(1887-1951)祖籍浙江浦江,教育家。1931-1935年任校長。

劉世傳(1893-1964)字書銘,山東蓬萊人,1914年畢業於廣文學堂,1919年獲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35年接任,1937年抗戰爆發後曾被派到國外進行抗日宣傳,回國後主持齊大遷往四川成都。 湯吉禾(1902-?)祖籍江西九江。1940-1945年任校長。

吳克明(?-1977)1919年畢業於齊魯大學文理科,留校任化學系教師,五四運動期間任學生會主席,積極組織學生愛國運動。1945-1950年任校長。

楊德齋(1900-1972)山東膠南人,在美國獲化學博士學位。1928年回國任齊大教授、化學系主任。1950-1952年任校長。1953年4月任山東農學院副院長。

在齊魯大學工作過的部分知名學者還有:

醫科:江清、於復新、李纘文、張奎

文科:欒調甫、顧頡剛、錢穆、老舍、張雪岩、馬彥翔、胡厚宣

在齊魯大學48年的歷史中,所培養的畢業生雖然數量不多,但在其中湧現出了不少知名專家、學者,部分知名校友是:

醫科:王會文、侯寶璋、薛愚、張匯泉、尤家駿、葉鹿鳴、馮蘭洲、高學勤、葉衍慶、趙常林、張子聖、蘭錫純、孫鴻泉、王永貴

文科:于道泉、吳金鼎、張維華、楊懋春

理科:王錫恩、苗永端

瑕瑜互現 名垂青史

以登州文會館和廣德書院為代表的教會學校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登州文會館教師鄒立文和狄考文合作,最早將阿拉伯數字引入中國,文會館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開設西洋音樂課程的學校。登州文會館是中國近現代的第一所現代型大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源頭,也是齊魯大學的重要萌芽和發端。這些學校雖以傳教為目的,但在教學上是中西結合,以登州文會館為例,課程大致分為聖道文學、天化格算兩部分,既教授宗教神學,也教授中國國學和西方自然科學。文會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宗教自由(其制度中寫到:「凡館中學生, 每逢聖日, 須同至講堂聽講, 並讀聖經, 即未入教者, 亦不妨入館, 其入館後, 更不強令人入教。緣耶穌教, 並無相強之理也。 」),但在事實上將畢業生作為傳播新教、對中國實施文化侵略的工具(文會館規定學生畢業後必須先傳教3年)。

作為舊中國13所基督教教會大學之一,齊魯大學是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由進入山東的英美教會聯合創辦的。在這種背景下,學校無法避免的成為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和侵掠的橋頭堡,齊魯大學起於登州,最終定型於濟南,便暗和了帝國主義向山東腹地入侵的腳步。教會學校內宣揚的宗教教義、民族虛無觀、西方種族優越論等,無疑是對中國人的奴化教育,與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潮流相悖。也正是由於其宗教背景,新中國在1952年院系調整中解體撤銷了全部教會大學,徹底收回的中國的教育主權。

盡起點很高、實力雄厚,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更為直接地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頗為深遠的影響,因而在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着某種程度的示範與導向作用。教會大學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教會大學史也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就齊魯大學來說,雖是一所教會學校,但在中國人民不斷的反抗奴化宗教教育鬥爭中,靈活調整政策,淡化宗教色彩,改善管理體制,提高辦學質量,使學校的教育目標能與我國社會現實需要相符 合。它不僅為近代山東的新式高等教育提供了清晰的參照,而且較為廣泛地傳播了西方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方面的知識,向社會輸送了相當數量的專門人才。僅齊魯大學醫學院就先後培養了1000餘名醫護人員,其中不乏醫學名家,為山東乃至全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顯著貢獻。同時,齊魯大學開展的鄉村建設運動對推動山東鄉村近代化、改善農民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經過全國各地一系列的實驗,鄉村重建的思想發展為全國性的重要運動,齊魯大學在這方面的工作無疑具有開創意義。齊魯大學已經融入了中國高等教育系統,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省高等教育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