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齐天乐·蝉 (宋)王沂孙

齐天乐·蝉 (宋)王沂孙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1]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2]

目录

王沂孙简介

王沂孙宋季四家之一,,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今绍兴)人。著有《碧山乐府》,又名《花外集》。

史传无生平记载。元朝至元年间,任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学正。广交游,晚年往来杭州、绍兴,与周密、张炎等人唱和,周密称他“结客千金,醉春双玉”,张炎说他“能文,工词,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

据其《淡黄柳》词题,王沂孙于咸淳十年(1274),与周密别于孤山。次年,周密游会稽,相会一月。景炎元年(1276)冬,周密自剡还会稽,二人又复聚别。景炎三年(1278)在越与李彭老、仇远、张炎等赋《天香》诸调,编为《乐府补题》一卷。至元二十三年(1286),沂孙在杭,与徐天佑、戴表元、周密等十四人宴集于杨氏池堂。二十四年,周密得《保母贴》,王沂孙题诗,在赵孟奚谷丁亥(1287)八月跋之后,鲜于枢戊子(1288)再观之前。夏承焘《周草窗年谱》云:“沂孙殆少于草窗,长于仇远,若生于淳佑、宝佑间,卒年才四十左右耳。”[3]

译文

上阕

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

下阕

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

①“一襟”句:一襟:满腔。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宫魂,即齐后之魂。[4]

②凉柯:秋天的树枝。暗叶:浓暗的树叶。

③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调:调整弦柱。

④“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⑤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⑥枯形:指蝉蜕。

⑦消得:经受的住

⑧甚:正。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⑨漫想:空想。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盛夏蝉鸣.赏析

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5]

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长年攀树悲鸣的传说,为全章笼罩悲剧气氛。

“病翼”、“枯形”,是形容饱尝苦难的遗民形象。

最后以寒蝉“漫想”二字,一笔将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尽之势。

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宛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