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龙乡由23块大小岛屿组成,海陆面积300平方公里,岛屿陆地面积6.26平方公里,其中大黄龙岛面积5.15平方公里。岛内人口密度之高被誉为"全国农村人口第一乡"。

目录

简介

黄龙乡是以岛建乡,位于我国东海东部,处东海大陆架和长江口区,是嵊泗列岛中的崎岖岛群。主岛黄龙山西北部与泗礁岛(嵊泗县城)隔港相望,北与花鸟、绿华相对,西南濒临岱巨洋面。主岛周围海域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岛礁,如众星伴月,其中小岛有小黄龙、南鼎星、大半边、小半边、柴山、田螺山、中宝礁、外宝礁、小梅子、老鼠山、扁担山等三十六块岛屿组成,构成黄龙崎岖列岛。地宜水利、饵料丰富、适宜鱼虾栖息生长,礁石、海岸贝类丛生,岛上松木成荫,怪石嶙峋,气候宜人,人杰地灵,风景优美,是旅游休闲好地方。

黄龙乡岛屿陆地面积为6.26平方公里,除面积最大的大黄龙山(面积为5.51平方公里)住有居民外,其他岛屿均无人居住。总人口6621人(2017年),全岛以岙建村设五个行政村,即:南港村、峙岙村、北岙村、大岙村和东咀头村。其中最大的南港村居民人口达5345人,是黄龙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几年来,黄龙乡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全乡工农渔业总产值3.8亿,是全市的重点渔业乡。拥有各类渔船318艘,总马力54393匹,总吨位22322吨,总产值1.55亿,人均收入6859元。全乡60%行政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70%以上的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一九九五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工农渔业总产值超亿元乡镇。[1]

沿革

黄龙岛古名深水山、元宝山、石刀山、黄陇山,自清光绪元年(1875)起,北港属江苏省崇明县,南港属浙江省定海厅,有"小小黄龙脚踏江浙两省"之说。1951年,北港并入黄龙乡,归属嵊泗县,从此结束长达76年分属两省的历史。全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岛上古迹奇石颇多,已开发的有元宝石(东海云龙)、纶巾石(又名孔明帽)、神猴石、心字石、一指泉、荷花石、喜鹊石、元元门等20余处,有数处摩崖石刻,大岙西南海边石崖上刻有"瀚海风清"四个大字,系明万历36年(1608)明将陈梦斗率兵督汛上岛时所镌;著名的天下奇石--元宝石上镌有清光绪时的"东海云龙"石刻,另有清光绪时的"勒石永遵碑",刻字750个(正文),记载清同治时期黄龙渔业生产等情况。岛上民居依山而建、居居相连、错落有致,被誉为"海上的布达拉宫";近海水产应有尽有,素有"虾米之乡"、"鱼粉之乡"之美誉;岛上花岗石蕴藏量丰富,质材优良;港口资源丰富,全岛有深水岸线7000余米,水深均在-l0米至-30米之间,是理想的深水港建设基地。

乡情

全乡由23块大小岛屿组成,海陆面积300平方公里,岛屿陆地面积6.26平方公里,其中大黄龙岛面积5.15平方公里。岛内人口密度之高被誉为"全国农村人口第一乡",全乡总人口6621人(2017年)。现有南、北港2个渔农村社区,下辖南港、峙岙、北岙、大岙、东咀头5个行政村。全乡党组织20个,其中党总支4个,党支部16个,党员357人,其中正式党员335人。

经济

黄龙乡经济主要由渔业、工业、石材业和服务业等构成,渔业是黄龙乡的基础(支柱)产业,全乡拥有各类渔船232艘,有远洋(境外)北太鱿钓船8艘,其中南太3艘,北太5艘,帆式涨网船136艘,还有近洋涨网、海底串、蟹笼、单拖等多种作业。全乡现有各种经济性质企业56家。其中,集体企业1家、股份有限责任公司5家、个私企业50家。全乡以150-200户左右的居民户设置1只网格,建立19个陆上网格。全乡37组编组生产船队,按5个行政村的地域所属,建立5个海上网格并细分为21个支网格。28名红帆示范船,10艘海上调解船。另外,组建了一个矿山网格。[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