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泥鼓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泥鼓舞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黃泥鼓舞

外文名稱;Huangnigu Dance

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黃泥鼓舞主要分布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羅香鄉的「坳瑤」聚居地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的歷史悠久,北宋時期就已在瑤族中廣為流傳,是瑤族在傳統的「還盤王願」儀式時跳的祭祀舞蹈。跳黃泥鼓舞時,以母鼓為軸心,公鼓圍着母鼓繞圈。舞蹈中,母鼓的鼓點最重要,它掌握着整個舞蹈的節奏。公鼓是應和母鼓點而敲打的。在跳黃泥鼓舞的過程中,還加入了唱盤王歌的內容,由一歌師帶領身着節日盛裝的少女,在吹奏木葉的幾個婦女的陪伴下,邊唱邊繞着舞隊緩步而行。歌曲內容為反映祖先來歷和勞動生活的情景。

2011年5月23日,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0。[1]

歷史淵源

黃泥鼓傳說是為了紀念瑤族祖先盤王而製作的,跳黃泥鼓舞是坳瑤祭祀盤王活動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祭祀活動多在秋收後進行,一般是一個村寨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也有一家一戶舉行的。 在瑤族人民世代傳誦的史書《過山榜》中有這樣的記載:瑤族祖先盤王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他挺身而出,勇闖異國,用計謀將敵人首領的頭顱取回,保衛了部落人民的生命財產,國王遂將三公主嫁給他,並封他為王,從此人民稱他為「盤王」。盤王與公主結婚後入山居住,生了六男六女,這就是瑤族的後代。一天,盤王上山打獵,不幸被山羊撞下山崖喪生。兒女們在山下的一棵泡桐樹上發現了盤王的屍體,他們悲痛欲絕,遂把泡桐樹砍下,鋸成七截,製成一個母鼓和六個公鼓的鼓身,並將山羊皮剝下做鼓面,糊上黃泥漿,鳴鑼擊鼓悼念盤王,狠狠敲打山羊皮鼓面以解心中悲憤。這就是祭祀盤王時要擊打黃泥鼓,跳黃泥鼓舞的原因。

黃泥鼓舞通常由一個母鼓和四個公鼓組成一組表演,後來有發展為一個母鼓配多個公鼓的。表演時,以母鼓為軸心,母鼓的鼓點最為重要,它指揮和掌控着整個舞蹈的節奏,因此擔負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裡的老鼓手。而四個公鼓手則圍成外圓,應母鼓鼓點敲打。人們認為必須同時演奏「公、母」黃泥鼓,才能達到祈求神靈保佑民族繁榮和昌盛的目的。這種「公、母」同舞的形式,與原始先民的所謂「生殖崇拜」有着異曲同工的文化現象。雖然後來的黃泥鼓舞已沒有「生殖崇拜」的目的和心態,但在黃泥鼓舞中依然體現着瑤族古老的原初文化內涵。

在表演黃泥鼓的同時,還有一隊男女歌手手執花巾跟隨鼓隊跳轉,同時還加入了唱盤王歌的內容,歌曲內容主要是反映祖先歷史和勞動生活的盤王歌。這種歌曲有單聲部的歌唱形式以及多人演唱的二聲部歌曲,其中,二聲部是這樣組成的:由兩男聲(歌師)領唱組成一個聲部,另一個聲部則由一男聲作領唱,兩女聲隨後跟唱,跟唱的曲調與領唱的男聲曲調一樣(實際是重複)。

動作特徵

黃泥鼓舞舞蹈動作的特點是。公鼓舞蹈動作粗獷,跳躍轉身幅度較大,母鼓舞蹈動作穩健。公鼓與母鼓對跳時圍成圓圈拍、蹲、跳、轉。跳舞時,母鼓橫掛在胸前,右手拍擊鼓面,左手持一竹片擊鼓邊。公鼓是用左手握住鼓腰,右手擊打鼓面。

表演道具

黃泥鼓舞表演所用的主要道具為黃泥鼓,黃泥鼓是瑤族的一種膜鳴樂器,因演奏時鼓面塗以黃泥校音而得名,瑤語稱「尼王瓮」。黃泥鼓分公鼓與母鼓兩種,公鼓音色高亢激越,母鼓音色渾厚洪亮,並擊之,具有和諧效果。黃泥鼓是用木質軟韌且輕便的泡桐木樹鏤空而製成的。公鼓腰部細長,兩端呈喇叭狀,鼓長約三尺二寸,口徑約四寸;母鼓腰部粗短,兩端呈杯狀,鼓長約三寸,口徑約八寸。鼓身兩端蒙上山羊皮,羊皮周圍掛上鐵鈎,再系上棕繩對拉,將鼓皮繃緊。

瑤族黃泥鼓舞是瑤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部分,有很多的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就是依賴於民間的黃泥鼓舞而得以流傳和保存下來的。黃泥鼓舞文化是集瑤族舞蹈服飾道具等有形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民族精神心理民族傳說故事等無形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文化。通過黃泥鼓舞這種體育運動的外在表現形式,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並展現,通過黃泥鼓舞的世代傳承,民族文化也找到其世代傳承的有效載體,黃泥鼓舞是瑤族人們生產生活的敘事詩。

從黃泥鼓舞所揭示的精神文化層面來看,黃泥鼓舞傳說是為了替瑤始祖盤瓠報仇,緬懷追念先人而產生的,其與盤王大歌的雙向結合,表達了瑤人痛失先人的悲痛之心,反映了對先人的崇拜,歌頌的是先人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豪邁氣慨,舞蹈很好地表現了盤王及其子孫勤勞勇敢、堅韌頑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跳黃泥鼓舞可以達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傳承狀況

由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跳黃泥舞,一來他們認為學跳黃泥鼓舞並不能很顯著地改善家庭的經濟收入,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掙錢;二來即使是在有報酬的前提下,年輕人大多數只是臨時學習,沒有對黃泥鼓舞進行深入的學習,他們意識不到黃泥鼓舞對他們自身價值的意義和傳承的價值。

瑤族傳統黃泥鼓舞由於保護的手法過於單一以及村民的意識局限,導致了傳統黃泥鼓舞的原生態性受到了傷害,古陳村成立的專門跳黃泥鼓舞的隊伍也出現了嚴重的商業化傾向,傳統的黃泥鼓舞被烙上了商業的印子。

傳承人物

盤振松,男,瑤族,1944年生,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下古陳屯人。2012年被文化部評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金秀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瑤族長鼓舞(黃泥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演

1996年10月,黃泥鼓舞應邀到日本進行了表演。

2007年,黃泥鼓舞在廣州舉行的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進行了表演。

2015年11月27日,黃泥鼓舞在「盤王節」慶祝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9年4月7日,黃泥鼓舞在金秀瑤族自治縣桐木鎮「壯族三月三」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視頻

山路十八彎,哪裡彎的過金秀!發現大瑤山深處的非遺文化——黃泥鼓,從制鼓到跳黃泥鼓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