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土丘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黃土丘陵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黃土丘陵 (loess hills)是我國黃土高原上的主要黃土地貌形態。它是由於黃 土質地疏鬆,地表植被和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加之黃土高原地區雨季集 中於七、八月份、降水強度較大,被地表流水沖刷形成的。黃土丘陵按其形 態可以分為兩種;長條形稱為「梁」,橢圓形或圓形的稱為「峁」。梁和峁的頂部面積都不大,但斜坡所占的面積卻很大,坡度一般為 10—35 度。 黃土梁、峁地區地面非常破碎,溝谷密度很大。山西省的漳河、沁河上、中游流域和陝北、隴東黃土高原的北部,黃土丘陵分布廣泛。如革命聖地延 安所在地,就是黃土梁、峁的分布區,那裡的梁、峁海拔一般在 1000—1300 米,相對高度為 60—150 米。黃土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植樹、種草, 修築梯田,進行水土保持的任務十分艱巨。

基本情況

黃土丘陵溝壑區分布廣,涉及7省(區),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主要特點是地形破碎,千溝萬壑,15°以上的坡面面積占50~70%。依據地形地貌差異分為5個副區。1~2副區主要分布於陝西、山西、內蒙三省(區),面積為9.16萬平方公里,該區以梁峁狀丘陵為主,溝壑密度2~7km/平方公里,溝道深度100~300m,多呈「U」型或「V」字型,溝壑面積大,溝間地與溝谷地的面積比為4:6。3~5副區主要分布於青海、寧夏、甘肅、河南四省區,面積12.02萬平方公里,該區以梁狀丘陵為主,溝壑密度2?4km/平方公里。小流域上游一般為「澗地」和「掌地」,地形較為平坦,溝道較少;中下游有沖溝。黃土丘陵溝壑區是中國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水土流失不僅成為困擾該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民脫貧致富的主要問題,而且也為黃河下游地區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開發途徑

加強壩系水土資源利用配套工程建設

淤地壩建設不僅是滯洪攔泥的主要工程措施,而且是利用水沙資源服務於當地經濟建設的有效措施。以前,壩系建設十分重視前一方面,而對後一方面重視不夠,致使水資源利用工程不配套,限制了水土資源利用效益的發揮。因此,淤地壩與水資源利用保護工程的合理布局、優化設計和已成壩系的改造配套是充分利用壩系水土資源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