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麻豆區

移除 1,91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麻豆區'''<br><img src="https://w3fs.tainan.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VcGxvYWQvMTYyL2NrZmlsZS8yNDA2NTc2Ny0yMTEwLTQwODUtYmI0NC0xNGEzZmUyNjJmMzUuanBn&n=6YeM5Yil5L2N572u5ZyWLmpwZw%3d%3d&icon=.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madou.tainan.gov.tw/cp.aspx?n=16713 圖片來自台南麻豆區公所]</small>
|}
'''麻豆區'''(臺灣話:Muâ-tāu khu)位於[[臺灣]][[臺南市]]中部偏西北,北鄰[[下營區]]、[[學甲區]],西鄰[[佳里區]],東鄰[[官田區]]、[[善化區]],南接[[西港區]]、[[安定區 (台灣)|安定區]],地處[[嘉南平原]]中央地帶,區內地勢平坦,並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其西北地帶為古[[倒風內海]]所在。境內土壤肥沃,有[[曾文溪]]自區境東南邊流經,經濟活動以農牧業為主,代表作物為[[文旦]],有「柚城」的美名,在臺灣享有極高知名度。行政區域大多位於[[曾文溪]]以北,僅少部分位於曾文溪以南,與[[善化區]]溪美里以及[[安定區]]蘇厝里相鄰。
 
麻豆區居民主要來自福建漳、泉兩地,民情淳厚,民風保守,僅少數為[[平埔族群|平埔原住民]]。麻豆區在歷史上即台南地理上之樞紐(眼睛),加上近年來的交通建設,不但是[[曾文郡|大曾文地區]]之交通要衝 ,也是門戶及政經中心,有多條公路在此交會,其省道市道區道快速道路數量在溪北地區已超越前縣治中心[[新營區]]。
== 名稱由來 ==
荷蘭統治時期,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的「蔴荳社」居住在此。[[臺灣荷蘭統治時期|荷治時期]]初期,麻豆社原住民曾反抗荷蘭人統治,1629年7月13日發生[[麻豆溪事件]],蔴荳社原住民趁荷蘭東印度公司士兵欲渡河攻打海盜時偷襲,殺害52名荷蘭士兵。唯因當時荷方實力僅達大員一帶自保,無力直接。征伐蔴荳社。新任大員長官[[普特曼斯]]只能於1629年11月針對攻擊目加溜灣社,對麻豆社做殺雞儆猴。目加溜灣社遭攻擊後麻豆社求和。
1635年9月開始,麻豆社遭遇[[天花]]襲擊,損失約200名至300名戰士。11月普特曼斯聯合新港、蕭壠社發起[[麻豆社之役]],麻豆社26人死亡、遭放火燒為灰燼。麻豆社向荷方表示歸順,12月雙方簽訂《[[麻豆協約]]》。
[[File:麻豆前班出土之銅炮.jpg|thumb|left|250px|1971年4月11日,麻豆前班農民莊金堯在農田所挖掘出銅砲。銅身170公分,口徑6公分,外匝20公分,重215斤。[[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現借展於麻豆古港園區。]]
[[荷蘭]]人為經營當地的蔴荳社原住民,曾在麻豆設「教會大學」。於1637年4月興建學校及建築教員住宅。到1638年2月,除35呎教會場和181呎校舍外,還有教員舍數間。當時信基督教者已達二千人。
=== 鄭氏到清治時期 ===
隨著康熙雍正時期,麻豆社與四大社原住民遭清廷官方徵召參予平定吞霄社「番」亂及[[朱一貴事件]]等大戰鬥,或者勞役、番餉的徵課以及陋規的索取。使得麻豆社逐漸衰落。清[[乾隆]]以後,(18世紀中葉)[[臺灣漢人|漢人]]勢力在麻豆增長,漢人街庄陸續成立。乾隆六年(1741年),劉良璧的《[[重修臺灣福建府志]]》中仍未出現「麻豆保」,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麻豆保」出現在文獻記錄上。顯示麻豆已由原住民轉為漢人主導。麻豆社人則日漸萎縮,並且有移往他地現象。唯從麻豆文衡殿及北極殿的碑文,仍可見麻豆社人活動跡象。麻豆不少廟宇亦建於此時,如護濟宮(乾隆46年)、文衡殿(雍正12年)、北極殿(乾隆16年重建),以及漢化後的[[麻豆尪祖廟]](乾隆44年)。以原麻豆社祖廟[[麻豆文衡殿|文衡殿]](麻豆關帝廟)為例,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時,社「番」雖仍參與,但漢人已顯然成為主要出資者,「番」廟也轉成漢廟。
[[File:麻豆水堀頭橋碑.jpg|thumb|left|150px|麻豆水堀頭橋碑。[[乾隆]]二十年(1755年)立,現保存於麻豆古港園區。]]
[[乾隆]]年間,漢人在麻豆的活動已能在水堀頭[[麻豆水堀頭遺址|建造三合土港口]],並建設水堀頭橋及碑文。在遺址出土的三合土建構為麻豆港的遺跡,留有[[乾隆]]乙亥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國學生吳仕光等人立的水堀頭橋碑。
[[File:麻豆林家四房厝.JPG|thumb|right|250px|麻豆林家四房厝,建於1875年。2008年4月9日獲指定為市定[[歷史建築 (中華民國)|歷史建築]]。]]
19世紀後,麻豆的漢人社會已達另一規模。出現新一批地方家族,如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並稱的「麻豆林家」始祖[[林文敏]],即於[[嘉慶]]四年(1799年)渡臺,在麻豆經營糖業、酒業及兩岸貿易。到林文敏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去世時,麻豆林家已成麻豆首屈一指家族。並有能力聘請教師教育後代,使家族成員取得功名。然而漢人社會主宰的麻豆,也顯示原麻豆社人的漢化或遷移他地。如道光末年,[[丁紹儀]]的《[[東瀛識略]]》記載麻豆等社:「均雜處民間,存番無幾;往昔番廬胥成村市,舊社無從蹤跡矣。」
1951年,實施地方自治,首任民選鎮長由張拔當選。
白色恐怖時期,麻豆鎮發生政治案件[[麻豆案]] ,包括鎮長謝瑞仁在內共3人判處[[死刑]]、9人判處[[無期徒刑]]、6人判刑15年[[有期徒刑]]、7人判12年有期徒刑、5人判10年有期徒刑、6人判1年有期徒刑。
1956年,麻豆[[麻豆水堀頭遺址|水堀頭遺址]]「龍喉」及「鳳池」出土,地方上展開大規模挖掘,造成地方轟動。據[[吳新榮]]《震瀛採訪錄》記載,當時為[[南鯤鯓代天府]]五王爺指示該地為「龍喉穴」,因此引起信徒挖掘。唯當時時值戒嚴時期,一度引起上級政府注意,初期以為麻豆發生暴動,派治安單位調查,才知道是出於信徒自發的信仰行為。當時臺灣省主席[[嚴家淦]]視察臺南縣時,曾專程到水堀頭視察。在挖掘「龍喉」要將一粒石車從堀底挖上來時,[[臺糖]]麻佳總廠廠長[[於升峰]]在上級授意下,答應出借馬圭車。後挖出十二個大[[石車]]、巨樟、碗片等。引起臺南縣文獻會關注,臺南縣文獻會編纂組長吳新榮與[[盧嘉興]]等人推測這些石車為當時的水利工程。同年,因應南鯤鯓五王回鑾駐蹕麻豆,[[麻豆代天府]](五王廟)重建。
1971年4月11日,麻豆前班農民莊金堯於農田挖掘古井時,出土荷蘭時期的古銅砲,被視為與荷蘭時期設於麻豆社的學校有關。
 
1976年7月,麻豆往善化的麻善大橋通車完工。(1974年3月動土,建橋工程費新臺幣六千餘萬)
 
1978年9月1日,[[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嘉義到仁德段通車,[[麻豆交流道 (國道1號)|麻豆交流道]]啟用。
 
1990年11月1日,[[麻豆糖廠]]停閉,歸併[[善化糖廠]]。
 
1996年,[[真理大學]]麻豆校區設立於麻豆鎮[[北勢里 (臺南市麻豆區)|北勢里]],1997年正式開校。成為麻豆地區首座大專院校。
1999年11月19日,在地方人士爭取下,原[[麻豆糖廠]]辦公建築經[[臺南縣政府]]列為古蹟,定名為南瀛總爺藝文中心。
 
2000年,[[致遠管理學院]](2010年改名[[台灣首府大學]])設立於麻豆鎮[[南勢里 (臺南市麻豆區)|南勢里]][[麻豆水堀頭遺址|水堀頭遺址]]旁,成為麻豆地區第二座大專院校。
2008年6月,臺南縣政府在[[麻豆水堀頭遺址]]處整建為「蔴荳古港文化園區」。
2010年8月2 2017年11月10 日,[[台84線|東西快速道路台84限]]麻豆交流道至西庄交流道通車。2011年10月2日 經臺南市政府核定及公告 麻豆交流道至下營系統交流道通車 全區29里調整為20里、392鄰調整為293鄰 。 2010年12月25 並於2018年1月29 ,==參考文獻==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臺南縣市合併]]後改稱麻豆區 及4月30日分兩階段實施
2015年9月14日,設於麻豆果菜市場旁的== 參考文獻 == {{reflist}}[[ 麻豆轉運站]]啟用。除[[大台南公車]]外,有[[統聯客運Category:733 臺灣]] 及[[和欣客運]]進駐。 2017年11月10日,經臺南市政府核定及公告,全區29里調整為20里、392鄰調整為293鄰。並於2018年1月29日及4月30日分兩階段實施。
47,5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