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读音是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目录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结构

主谓式组合的复句式。

成语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押韵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辨析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辨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

结果两败俱伤;

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

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

“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1]

视频

育儿-童话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