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鲶魚

來自 水產養殖 的圖片

中文名:鲶魚

拉丁學名:Silurus asotus

別 名:塘虱、鬍子鰱、黏魚、

塘鯴魚、生仔魚、活的子、鲶柺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鲶形目

科:鲶科

屬:鲶屬

種:鲶魚

分布區域:多數種類是生活

在池塘或河川等的淡水中

外文名:Catfish

鲶魚又名鬍子魚、塘鯴,顯著特徵是周身無鱗、體表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各有4根條鬍鬚,分布廣泛,主要產於長江珠江流域,仲春至仲夏(4~7月)為最佳食用季節。鲶魚是肉食性魚類,其肉質細嫩少刺、美味濃郁,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營養豐富,尤其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 [1]

鲶魚生活習性

鲶魚 為底層兇猛性魚類。怕光,喜歡生活在江河近岸的石縫、深坑、樹根底部的土洞或石洞裡,以及流速緩慢的水域中。在水庫、池塘、湖泊、水堰的靜水中多伏於陰暗的底層或成片的水浮蓮、水花生、水葫蘆下面。

春天開始活動、覓食。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里過冬,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去打擾,它一般不遊動。鲶魚眼小,視力弱,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兩對觸鬚獵食,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在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2-3] 。

鲶魚分布範圍

淡水鲶魚分布於全世界各種淡水區域,海水鲶魚則棲息在熱帶海岸附近 。

鲶魚簡介

鲶魚約有2400個物種,分為約34科,它們大多為熱帶淡水生物種,但也有部分分布在溫帶地區(鲶科和復須鲶科),還有2個科(鰻鲶科和海鲶科)為海生物種 。 鲶魚因其長須而得名,這長須使其貌似有髯的貓(儘管並非所有鲶魚物種都有須,須也不是該類群的特質)。鲶魚的特徵有:前4~8個椎骨結合成一體,其骨骼或小骨鏈還常將鰾和內耳連接起來;無頂骨,即頭骨頂的成對骨頭;頭部的血管呈特殊的排列方式;無特有的鱗片,有些有強壯的背鰭刺和胸鰭刺 。

鲶魚外形特徵

體長形,頭部平扁,尾部側扁 。 口下位,口裂小,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 。 下顎突出。齒間細,絨毛狀,頜齒及梨齒均排列呈彎帶狀,梨骨齒 帶連續,後緣中部略凹入 。

眼小,被皮膜。成魚須2對4根,上頜須可深達胸鰭末端,下頜須較短。幼魚期須3對,體長至60毫米左右時1對頦須開始消失 。 鲶魚 多黏液,體無鱗。背鰭很小,無硬刺,有4~6根鰭條。無脂鰭。臀鰭很長,後端連於尾鰭。鯰魚體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雲狀斑塊 。

鲶魚繁殖特點

鲶魚 最早1齡即可達性成熟,但只是其中部分生長較快的個體(成熟最小型為:雌魚體長22.4cm,體重51g;雄魚體長17.8cm,體重34g),約占群體的50%,2齡個體全部性成熟。在自然環境中,其繁殖季節為4~7月,較適產卵水溫為9~30℃。鲶魚產卵類型特殊,其卵巢中卵母細胞的發育是同步的,但非同批產出,而是分為多次產出。人工情況下,一尾親魚一年可催產3~4次,每次平均產卵2000粒左右,年產卵總量略低於懷卵量。繁殖後期所產卵的卵徑較前期所產卵的卵徑略小。卵沉性,呈綠色。具黏性,卵徑通常為1.4~1.8 mm。產卵環境要求在水草較多的水域中,卵產出後即黏附在水草上。孵出的仔魚常分散生活 。

鲶魚營養價值

鲶魚 營養豐富,據測定,鲶魚食用部分的每100克中,含有蛋白質14.4克,脂肪2.1克,水分64.1克,另外還含有糖類,鈣、磷、鐵等營養成分。鲶魚的蛋白質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鲶魚的脂肪含量低,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所以它是一種良好的滋補食品。魚肉嫩、易消化,骨刺少,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者和幼兒食用 。

鲶魚人工養殖

為解決池塘和稻田養殖鲶魚的苗種供應問題,人工繁殖鲶魚、培育苗種技術已廣泛展開 。 1、親魚的培育 人工繁殖前的1~2個月左右,水溫達到10℃時,即收集個體在500克以上的種魚進行雌雄分池培育,飼養密度為每666.7平方米水面600尾。投餵富含營養的動物性餌料,如雞腸子、豬肺子、小雜魚等。每日投餵2~3次,投餵量占魚體重的7%~8%,以保證性腺發育營養要求。此外,還要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每周沖水1~2次 。

2、親魚的選擇 親魚選擇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成熟度好。雌親魚體重一般要求在1~1.5千克以上,腹部膨大柔軟,富彈性,用手輕壓有卵粒流出。雄性體重要求在0.5千克以上,輕壓腹部,生殖孔有少量白色精液流出 。 鲶魚的雌雄鑑別可從以下三點區分:一是外觀生殖孔,紅腫,呈不規則圓形應為雌性;較規整為雄性;二是看腹部,鬆軟膨脹,輪廓明顯為雌性,反之為雄性;三是看尾叉,尾叉深且叉口開到尾鰭基部為雄性,叉口淺,沒開到尾鰭基部或無叉口為雌性。但要注意分清受傷分叉和生理分叉。雌雄性比為1:2~3 。

3、人工催產及孵化 當水溫上升到18℃且較穩定時,就可以進行人工催產。催產方法採用兩次注射法,時間間隔為10小時,注射部位在背鰭基部肌肉。催產藥物為DOM(馬來酸地歐酮)和LHRH-A2(促排卵2號),劑量為雌魚5毫克DOM/千克體重+5微克LHRH-A2/千克體重,雄魚劑量減半。兩射注射藥物及劑量相同。效應時間大約16小時左右 。

將注射藥物後的親魚放入產卵池待產,產卵池面積為5~10平方米為好,水深0.5米左右。每平方米放親魚1組。產卵池中鋪設用棕櫚皮作成的魚巢。魚巢鋪設的密度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大些,以免產生過多的落地卵影響孵化率。親魚產卵後,迅速捕走親魚,讓受精卵在原池孵化。也可將魚巢輕輕撈起,用5毫克/升(每立方水5克)孔雀石綠消毒後,放在網箱中孵化。孵化網箱網目為40目,幅寬1米,長2~3米,放卵密度為2萬~3萬粒/平方米。靜水孵化,定期刷網箱,保持溶氧充足,保證胚胎髮育正常。水溫20℃,36小時破膜出苗。魚苗孵出後3天內,須及時投餵輪蟲、蛋黃。孵出6~7天後可投餵枝角類 。

鲶魚苗種培育,可選用水泥池培育、上池培育或網箱培育。土池面積不宜太大,一般以100~500平方米為宜。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00尾。同一池放同批苗,以防個體差異互相吞食殘殺 。 魚苗培育階段的關鍵問題是開口餌料。因此,魚苗下塘前,首先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消毒,然後施有機肥(牛、馬糞等)培肥水質,使浮遊動物大量繁生、保證魚苗下塘後就有豐富適口的餌料(如輪蟲、枝角類等)。後期可投餵魚粉和麵粉調成的糊狀飼料或微顆粒餌料。培育15~20天,體長3~5厘米,即可出塘入稻田養殖 。

實踐證明,鲶魚食性廣泛,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飼養周期短,當年夏花即可養成商品魚,對實施稻田雙千工程(每畝千斤稻,收入千元錢)意義重大 。

1、田間工程 稻田養殖鲶魚、主要採用溝池式。即在進水口一端,挖一個占稻田總面積5%~10%的小池,坡比1:0.5~1:1,水深1~1.5米。小池於稻田交界處築一高20厘米、寬30厘米的小埂。稻田內根據稻田面積大小設置環溝及中央溝,溝寬、溝深各60厘米。溝與小池相通。同時加高、加固田埂。整個田間工程占稻田面積的10%左右 。

2、防逃設施 鲶魚除能攀越坡形池埂和從進、排水口逃逸外,還能跳離水面逃跑,所以,田埂一定要加高。有條件的,還可用網或帘子作防逃設備。高度0.5米,網目0.5厘米以下,也可用塑料薄膜,設置方法同稻田養蟹 。 還有一種較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四周田埂挖成二級坡降式,鲶魚跳到第一級台階上,由於沒有水,不能繼續上跳,只能下到水裡。這種防逃方法效果好,操作簡單,且費用低 。

3、苗种放養 (1)苗種選擇:在外購夏花鲶魚時,千萬要注意質量。凡魚苗體色黑、細長的為劣質魚苗,其成活率很低,即使能成活也不愛增重;而體色黃、半透明、體寬的為優質魚苗,放養後成活率高,吃食活躍,生長增重快。二齡鲶魚種,規格控制在50克以下,避免性成熟影響生長 。 (2)放養時間:插秧完畢後即可放魚種。先將魚種投入魚凼或小池中,秧苗返青及底肥藥效消失後即可入稻田養殖 。 (3)放養數量及規格:放養數量應根據設計產量、魚苗魚種規格質量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綜合確定。放養當年夏花魚種,一般每公頃放600~900尾,每公頃可收穫750~1500千克。放養50克以上的鲶魚種,一般每公頃放3000~6000尾,每公頃可收穫1200~2250千克 。 (4)放養時的注意事項:同一田塊放養的魚種一定要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魚種入池時用5萬之一濃度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3~5分鐘 。 鲶魚主要以動物性飼料為主。早期可餵水蚤、水蚯蚓、煮熟的豬血等,也可用魚粉、蠶蛹、菜籽餅等製成配合飼料。魚種入池後,首先要進行馴化,給固定音響,在池中、溝邊設幾個投餌點,以後逐漸減少為1~2個投餌點。隨着鲶魚口徑的增大,可用煮熟切碎的動物內臟(雞腸子、豬肺子等)、小雜魚、蝦、泥鰍魚等投餵。投餵量占魚體重的8%~15%。日投餵2~3次。由於鲶魚性兇猛,一旦出現飢餓狀態,將互相殘殺。因此,必須保證充足的餌料供應。一般投餵4千克動物性餌料可使魚增重1千克,若設汁每666.7平方米稻田產60千克鲶魚,則要備好240千克的餌料 。

隨着高密度、規模化養殖鲶魚技術的提高,一些地區開始試驗投餵全價顆粒飼料養鲶魚,這一技術的推廣普及為養殖鲶魚解決了飼料源問題 。

1、水的管理:由於餵養鲶魚大都需要投餵動物性飼料,因此易引起水質變壞。雖然本地鲶魚耐缺氧,在污水中仍能存活,但其生長速度顯著減慢,嚴重時停止生長。所以,應儘量保持水質清新,每周換水1~2次,每次換掉池水的1/4~1/2,如能保持長期微流水效果會更好 。

2、防治魚病:飼養期間每半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一次,以預防魚病。治療水霉病可用孔雀石綠(每立方米水體用10克)浸洗3分鐘。由於鲶魚屬無鱗魚類,對各種藥物較有鱗魚更為敏感,持別是含敵百蟲成分的滅蟲藥,生產實踐中應慎用 。 鲶魚(4張) 水溫降至10℃以下時,鲶魚基本不攝食,即可捕撈上市。捕撈方法可採用鈎釣、拉網、網刺等,但這些方法均不易捕乾淨,所以一般採用放干水後捕捉 。

鲶魚釣魚方法

鲶魚怕光,愛藏洞穴。盛夏初秋,江河水溫升高,鲶魚避炎熱,只能找陰涼處躲避;春、夏、秋晚上,鲶魚愛到洞外遊玩、覓食,白天又回到岩窩之中,有時候,水比較渾濁或者陰雨天,鲶魚也偶爾會在白天出來活動。因此,如果主釣鲶魚,應重點選擇夜釣 。

1、釣餌 鲶魚生性兇猛,屬肉食性兇猛魚類,因此鲶魚釣餌需以活食為主。其中小蛙、蚯蚓、小魚、小蝦、小泥鰍是最好的釣餌。用小蛙的方法是從小蛙後背鈎進去,到蛙的腦後,微露鈎尖,並將蛙腿拴在鈎把上即可。用大蚯蚓的方法是將鈎尖從蚯蚓頭部鈎進去,到蚯蚓的大半截,留蚯蚓的尾部拖在鈎尖上即可 。

2、釣具及釣法 因鲶魚的個體一般較大,所以選用釣竿要以硬調為主,釣線宜選用粗線為好,魚鈎可選用長鈎。垂釣鲶魚在不同季節有不同釣法,但不論何季節,都應採用近釣、弱光釣和夜釣,尤以夜釣上鈎率最高。時間以傍晚至子夜前最佳。鲶魚怕光,且靠邊遊動,因此無論在河川、池塘,還是湖泊、水庫垂釣,釣點都應選擇在水面狹窄、光線暗淡、水流平衡、水淺區域和小魚小蝦活動多的地方。釣鲶魚的魚鈎應當用長柄歪嘴鈎,魚線應選用0.3~0.6毫米規格,大浮標,重墜 。

3、注意事項 巨大的鲶魚(6張) 不管什麼季節,如果遇到五級以上的風,就不適宜釣鲶魚。鲶魚吃鈎時看樣子又凶又痴,實際上鲶魚是敏感性強且刁鑽的一種魚類,它的一切動作都很靈活,如果~個溝塘里被漁網撈過,鲶魚最少要過3~5天才敢吃鈎。鲶魚咬鈎時很靈活,一定要掌握時機,即要等鲶魚咬住鈎回頭跑時及時提竿,動作要穩、快、狠。鲶魚性格兇猛,見餌後猛咬一口拖着就走,浮標的反應是先動幾下隨即沒入水中(黑漂),黑漂2~3秒是提竿的最佳時機 。

參考來源

  1. 鲶魚, 水產養殖,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