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魏晋

增加 76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所属类别 [[ File: 魏晋.jpg|缩略图|居右|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AD%8F%E6%99%8B&src=tab_www&correct=%E9%AD%8F%E6%99%8B&ancestor=list&cmsid=7b39798d994a1f8908a7477fdfd1b7f5&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1#id=d5ac81cd6fe584199b0acec337f5aa95&prevsn=0&currsn=130&ps=154&pc=60 原圖鏈接][https://dao.rushidao.qq.com/a/20140611/053869.htm 来自腾讯网]]] 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 [[东晋]]、 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魏晋南北朝
 
外文名称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基本信息'''{| class="wikitable"|-|中文名称|| 魏晋南北朝 || 外文名称 ||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时间|| 公元220-589 |||||-|}
==简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184年 [[ 汉灵帝 ]] 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安定地方,州牧拥有地方控制权。而后朝廷因内乱被军阀[[董卓]]控制,各地势力派州牧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迁都,地方州牧纷纷划地一方,群雄割据。董卓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刺杀,长安最后被[[李傕]]占领。
汉献帝趁机东逃,于196年被曹操迎到许昌,改元建安。[[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 [[ 续为汉 ]] ,史称 [[ 蜀汉 ]]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 [[ 荆州 ]] 绝大部分。
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 。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政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
[[ File:魏晋1.jpg|缩略图|居右|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AD%8F%E6%99%8B&src=tab_www&correct=%E9%AD%8F%E6%99%8B&ancestor=list&cmsid=7b39798d994a1f8908a7477fdfd1b7f5&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1#id=89303749f93d6e850b756da8fd47f0a2&currsn=0&ps=94&pc=94 原圖鏈接]
[https://www.so.com/s?src=lm&ls=s112c46189d&q=%E9%AD%8F%E6%99%8B&lmsid=637e45e1afc0b22c&lm_extend=ctype%3A3%7Clmbid%3A0 来自360搜索]]]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ref>[http://114.xixik.com/chaodai/5hu16guo/ 五胡十六国时期], 手机喜喜网,</ref>
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 317年,晋朝宗室 [[ 司马睿 ]] 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
虽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担心野心家借此扩张势力,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
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南北朝(420年-589年 )由420年 [[ 刘裕篡 ]] 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 。初期经济逐渐恢复,军力强盛。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军力强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与宗室为了皇位时常血腥斗争。
北魏分裂东魏及西魏后,不久分别被北齐及北周取代 。北齐主要由六镇集团组成,初期军力强盛。北周鲜卑军比北齐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陈。最后借由宇文泰开创的关陇集团,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齐。
周武帝去世后,汉人杨坚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发兵灭南陈统一中国。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08898/ 隋唐帝国],豆瓣读书,2017-12-19</ref>
== 本段 历史==
===汉魏之际===
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 File:魏晋3.jpg|缩略图|居右|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AD%8F%E6%99%8B&src=tab_www&correct=%E9%AD%8F%E6%99%8B&ancestor=list&cmsid=7b39798d994a1f8908a7477fdfd1b7f5&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1#id=4bb8406030bda616e983c7a794feddc6&currsn=0&ps=94&pc=94 原圖鏈接][http://mrmodern.com/lishi/20988.html 来自 摩登先生]]]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 ,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ref>[https://www.360kuai.com/pc/9a9cefdbb0b9e61fe?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东晋时期],快资讯, </ref>
==三国==
===西晋与东晋===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 [[ 司马炎 ]] 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 晋武帝 ]] 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南朝===
[[ 南朝 ]] 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File:五胡十六国1.jpg|缩略图|居右|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4%BA%94%E8%83%A1%E5%8D%81%E5%85%AD%E5%9B%BD&src=tab_www&correct=%E4%BA%94%E8%83%A1%E5%8D%81%E5%85%AD%E5%9B%BD&ancestor=list&cmsid=dc76a47e17919bdb74e6a7e00060454d&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1#id=1c4b228046c28012aacf3ed0d2098332&currsn=0&ps=93&pc=93 原圖鏈接][http://www.serengeseba.com/w/%E4%BA%94%E8%83%A1%E5%8D%81%E5%85%AD%E5%9B%BD%E5%9C%B0%E5%9B%BE/ 来自五胡十六国地图]]]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
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 [[ 侯景 ]] 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经济==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File:魏晋4.jpg|缩略图|居右|4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AD%8F%E6%99%8B&src=tab_www&correct=%E9%AD%8F%E6%99%8B&ancestor=list&cmsid=7b39798d994a1f8908a7477fdfd1b7f5&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51#id=39dce99bdfc7ce4e6da1cd2a1bfd4dda&currsn=0&ps=94&pc=94 原圖鏈接][http://www.yac8.com/news/11370_7.html 来自 书法欣赏]]]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 [[ 曹植 ]] [[ 王粲 ]] [[ 刘桢 ]] [[ 阮籍 ]] [[ 陆机 ]] [[ 左思 ]] [[ 陶渊明 ]] [[ 谢灵运 ]] [[ 鲍照 ]] [[ 谢朓 ]] [[ 庾信 ]] ,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
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南北朝时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都城===
'''长安'''
西汉旧都。两汉之际因战乱已遭受严重破坏。190年,董卓为乱,挟汉[[献帝]] 自[[洛阳]]迁长安,至196年献帝东还洛阳,为东汉都城六年,其后长安再度遭受破坏。西晋末,首都洛阳被汉[[刘曜]]攻占,怀帝被俘 。313  313 年愍帝在长安即位,316年刘曜又围攻长安,愍帝出降,西晋亡。此后,十六国的[[前赵]]、[[前秦]]、[[后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后以长安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权为时甚短,如前赵仅存十一年,有的仅占关中部分地区,如前赵、后秦,故虽为都城,因战乱不息,长安城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繁荣。
'''洛阳'''
东汉旧都。190年董卓逼献帝迁长安时,"悉烧宫庙官府居家",洛阳惨遭毁灭性破坏。六年后,献帝东还时,"宫室烧尽,街陌荒芜"。同年,曹操迎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于此,重建宫室 。265  265 年司马炎代魏建晋,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刘曜攻占洛阳,怀帝被俘止。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计自平城迁都洛阳,495年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至534年分东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邺'''
④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都于成都。这里是战国以来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然。凡据有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图中原,退可以划江为守。同时以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政权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以后,虽两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还都建业。因其地理位置远不及建业。东晋咸和年间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后,建康遭受严重破坏,"宫阙灰烬",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会稽(今浙江绍兴),均未获同意,东晋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齐、梁、陈沿袭不改。
⑤原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即成为控制这一区域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为凉州治,东汉以来,因"通货羌胡",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为割据河西地区诸凉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虽为地区中心,因自然条件或社会因素的不利,难以成为一个政权的中心。   如江陵和武昌为长江中游两大军事重镇。侯景之乱后,[[梁元帝]]以[[湘东王]]、[[荆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处江北,无险可恃,不出三年即为西魏所灭,三国孙吴政权曾两次迁都武昌,然离东吴政权的根据地三吴地区过远,最后在江东世族地主的舆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压力下,还都建康。可见两地虽为一方重镇,但不宜作整个南方政权的首都。
⑥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政权逐渐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⑦有些边区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军事征伐过程中,仍保留浓厚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断迁徙。如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据有河西走廊东部和湟中一带,史称南凉。   他认为"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数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故其都城屡迁。陇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连勃勃于407年自称夏王,部下劝其定都,他以为"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故初无定治,至413年才筑统万城而都之。
==园林艺术==
其三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象、颜色等。
[[ File:骨法用笔.jpg|缩略图|居右|3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9%AA%A8%E6%B3%95%E7%94%A8%E7%AC%94&src=tab_www&correct=%E9%AA%A8%E6%B3%95%E7%94%A8%E7%AC%94&ancestor=list&cmsid=ec804081abe5544008cdf972ebd51caa&cmran=0&cmras=0&cn=0&gn=0&kn=7&fsn=67&adstar=0&clw=251#id=68aab9b223babc0d2f6569120dd8930e&currsn=0&ps=61&pc=61 原圖鏈接][https://www.so.com/s?src=lm&ls=s112c46189d&q=%E9%AA%A8%E6%B3%95%E7%94%A8%E7%AC%94&lmsid=f2a922636b6c932b&lm_extend=ctype%3A3%7Clmbid%3A0来自 360搜索]]]
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中国古代画家把用色得当和表现出的美好境界,称为"浑化",在画面上看不到人为色彩的涂痕,看到的是"秾纤得中","灵气惝恍"的形象。中国山水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这种"浑化"的境界,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建筑、绿化、山水等色彩处理上的清淡雅致等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但自然中的景色入画,画的色彩是不变的,而园林艺术的色彩却可以随着一年四季,或一天内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园林与绘画的不同特点,也是绘画达不到的。
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参考资料 ==
 == [[Category:030 参考资料 ==國學總論]]
10,41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