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韓非子·顯學第五十

韓非子·顯學第五十(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漢族、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 作為秦國的法家代表,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他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1]

[]

目錄

簡析

顯學,就是顯赫的學問、顯赫的學派,這是指當時的儒家和墨家兩大學派。本節韓非先回顧了孔、墨兩家的歷史發展,指出儒、墨及其後學都不過是「無參驗而必之」、「弗能必而據之」的「愚誣之學」,這種指責未免過於武斷。難道歷史的經驗非要回到歷史的當時而通過文字就不能學習嗎?對於歷史的經驗,我們至今都還是各有取捨,任何一種學問,後代的人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看法,這是很正常的,因此不可以用來作為批判的理由。所謂的事實是什麼?就是所說的道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人們通過這些道理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這些道理就不是愚蠢的,不是騙人的。比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的關係,難道這個問題還要回到堯、舜時代去考查驗證嗎?

【二】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以為儉而禮1之。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禮之。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2也。今孝、戾、侈、儉俱在儒、墨,而上兼禮之。漆雕之議,不色撓3,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4獲5,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宋榮子之議,設不鬥爭,取不隨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寬而禮之。夫是漆雕之廉6,將非宋榮之恕也;是宋榮之寬,將非漆雕之暴也。今寬、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禮之。

自愚誣之學、雜反之辭爭,而人主俱聽之,故海內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注釋 1.禮:《詩·鄘風·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詩·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禮則然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易·大壯·象》:「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管子·五輔》:「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凡此八者,禮之經也。」《韓非子·解老》:「禮者,所以情貌也。」這裡專指為禮法、禮節等級社會的典章制度;傳統習慣、規定社會行為的規範之意。

2.戾:(li力)《詩·小雅·雨無正》:「周宗既滅,靡所止戾。」《詩·小雅·節南山》:「降此大戾。」《詩·大雅·抑》:「哲人之愚,亦維斯戾。」《論語·陽貨》:「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荀子·榮辱》:「果敢而很,猛貪而戾。」《韓非子·五蠹》:「誅嚴不為戾。」《字林》:「戾,乖背也。」這裡用為違逆之意。

3.撓:(nao勞)《國語·晉語》:「抑撓志以從君。」《孟子·公孫丑上》:「不膚撓,不目逃。」《戰國策·魏策》:「秦王色撓。」《韓非子·詭使》:「賤爵祿,不撓上者,謂之『傑。』」《韓非子·八經》:「民以法難犯上,而上以法撓慈仁,故下明愛施而務賕紋之政。」這裡用為屈服之意。

4.臧:《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馬牧羊。」《楚辭·嚴忌》:「釋管晏而任臧獲兮,何權衡之能稱。」《荀子·王霸》:「則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荀子·禮論》:「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猶且羞之。」《韓非子·喻老》:「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是以太公望殺狂矞,而臧獲不乘驥。」這裡用為古代奴婢的賤稱之意。

5.獲:《易·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詩·小雅·采芑》:「方叔率止,執訊獲丑。」《詩·小雅·出車》:「執訊獲丑,薄言還歸。」《墨子·小取》:「獲,人也。愛獲,愛人也。」《荀子·王霸》:「則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韓非子·喻老》:「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韓非子·難一》:「今使臧獲奉君令詔卿相,莫敢不聽。」《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且夫臧獲婢妾,由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己乎。」李善注引晉灼曰:「臧獲,敗敵所破虜為奴隸。」《方言》卷三:「荊、淮、海、岱雜齊之間,罵奴曰臧,罵婢曰獲。」這裡用為古代奴婢的賤稱之意。

6.廉:《論語·陽貨》:「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莊子》:「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荀子·不苟》:「廉而不劌。」《荀子·樂論》:「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考工記·弓人》:「紾而博廉。」《呂氏春秋·孟秋》:「其器廉以深。」《廣雅》:「廉,稜也。」這裡用為正直、剛直、品行方正之意。

譯文 墨家主張的喪葬是,人死在冬天就穿冬季的服裝下葬,死在夏天就穿夏天的服裝下葬,桐木做的棺材只能要三寸厚,要為死者服喪三個月,社會上都認為這很節儉而作為行為規範。儒家主張傾家蕩產來安葬死者,要服喪三年,而且要毀壞自己的身體靠拐杖才能站起來,當世的君主認為這是孝而作為行為規範。如果肯定墨家的節儉,就將會否定孔子的奢侈浪費;如果要肯定孔子的孝,就將會否定墨家的違逆。如今孝、違逆、奢侈、節儉都包含在儒、墨兩家的主張之中,而君主上級同時都作為行為規範。漆雕子的主張是,不在臉色上表現出屈服,不在眼神中表現出逃避,行為不正那麼連奴隸也要避開,行為正直那麼就敢於怒斥諸侯,當世君主認為方剛正直而作為行為規範。宋榮子的主張是,對所設置的不鬥爭,對所取得的不立仇,不把坐牢當羞恥,被欺侮也不以為恥辱,當世的君主認為寬宏大度而作為行為規範。如果肯定漆雕子的剛正,就將會否定宋榮子的寬恕;如果肯定宋榮子的寬恕,就將會否定漆雕子的凶暴。如今大度、剛正寬恕、凶暴都包含在他們二人的主張中,君主卻同時作為行為規範。

自從愚蠢騙人的學說,雜亂矛盾的說法互相爭辯以來,君主同時都聽從,所以天下的讀書人,說話沒有明確的思想原則,行為沒有固定的道德原則。冰塊和火炭放在同一個容器里不可能持久,嚴寒和炎熱不可能在一個季節同時到來,雜亂矛盾的學說不可能同時並存而便國家得到治理。如今同時聽從雜亂的學說和荒謬的行為互相矛盾的言論,國家哪能不混亂呢?君主聽言行事像這樣,對於治理民眾方面必然也是這樣了。

說明 韓非在本節反覆申述,互相矛盾的思想和行為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尤其是不能放在國家政策中。這種說法是對的,相互矛盾的思想和行為是不能同時放在國家政策中。但是,這種互相矛盾的思想和行為卻都有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人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矛盾集合體,他可以有非常矛盾的性格,也可以有非常矛盾的思想和行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人的可塑性很強,尤其是一些沒有自己思想的人,沒有主見的人。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人在諸侯君主中是很普遍的。所以在國家政策上,在行政的指導方針上,都普遍存在着混亂。有一點韓非是批評錯了,儒家也並不提倡厚葬,更不會提倡傾家蕩產來安葬死人,如在《論語·先進》中記載,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這是孔子在顏淵墓前的自述。為了遵循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孔子反對厚葬。因為孔鯉之死,就沒有厚葬,顏淵作為一介布衣百姓,是不允許厚葬的,再說,也沒有厚葬的必要。但是學生們不顧孔子的反對,私下裡厚葬了顏淵,所以孔子說我不能象對待兒子一樣地待你,是說沒有象安葬孔鯉一樣地薄葬,而你的那些同學們厚葬你,是違背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如果說,我們都能違背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那麼人人都可以違背了。而如果人人都違背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這個社會不是就更混亂了嗎?在顏淵厚葬薄葬的問題上,孔子之所以反對厚葬,是因為孔子想得更多更深,而不僅僅是為了節約一點錢的問題,而學生們堅持厚葬,是沒有想到更多的問題,沒有想到整個社會行為規範的問題,只是看到現在,看到目前,實屬目光短淺。所以,從這件事上,我們確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就象我們在大街上扔垃圾一樣,如果人人都不遵守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那麼大街上就會亂七八糟,而如果我們從自己做起,不亂扔垃圾,那麼,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好。所以,遵守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自覺做到的。而遵守了既定的社會行為規範,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就不會「過猶不及」了。

作者原文

【一】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1也。墨之所至,墨翟2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3之儒,有子思4之儒,有顏氏5之儒,有孟氏6之儒,有漆雕氏7之儒,有仲良氏8之儒,有孫氏9之儒,有樂正氏10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11之墨,有相夫氏12之墨,有鄧陵氏13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孔子、墨子俱道堯14、舜15,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愚誣之學,雜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注釋

1.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國春秋後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2.墨子:中國戰國初期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歷史上無確切記載。

3.子張:姓顓(zhuan專)孫,名師,字子張。孔子的學生。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省淮陽)人。少孔子四十八歲。

4.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是戰國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孫。相傳曾授業於曾子。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發揮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學派。

5.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姓顏,名回,字子淵。春秋末魯國人。少孔子三十歲。

6.孟子:(約前372――前 289) 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聖」,又與孔子並稱「孔孟」。

7.漆彤開:孔子的學生。姓漆彤,名開,字子開,又稱子若。春秋末魯國人。少孔子十一歲。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的後代著有《漆雕子》十三篇,成為儒家的一派。

8.仲良氏:名懷,魯國人。據《小戴禮記·檀弓上》、《詩·鄘風·定之方中》毛傳引仲梁子語,則仲梁子乃兼有曾子、子夏二家之學派。

9.孫氏:恐脫一「公」字,應為公孫尼子。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公孫尼子》二十八篇。

10.樂正子:名克,孟子的學生,當時正在魯國做官。《孟子·梁惠王下》:「樂正子入見。」《孟子·告子下》:「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11.相里氏:孫詒讓《墨子閒詁墨學傳授考》:「相里子,名勤,南方之墨師也。

12.相夫氏:《元和姓篡》引《韓子》作「伯夫氏」。

13.鄧陵子:南方之墨者,誦《墨經》,見《莊子天下篇》,據《元和姓篡》,鄧陵子蓋楚人。

14.堯:中國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號。生於伊,嗣後耆,故稱伊耆氏;初封陶,後徙唐;又稱「伊唐氏」。

15.舜:中國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相傳因四岳推舉,堯命他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餞兜和三苗等四人。堯去世後繼位,又諮詢四岳,挑選賢人治理民事,並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

譯文

社會上名聲顯赫的學派,是儒家、墨家。儒家造詣最高的,是孔子。墨家造詣最高的,是墨翟。自從孔子死後,有子張一派的儒家,有子思一派的儒家,有顏回一派的儒家,有孟子一派的儒家,有漆雕啟一派的儒家,有仲良子一派的儒家,有公孫尼子一派的儒家,有樂正子一派的儒家。自從墨子死後,有相里勤一派的墨家,有相夫子一派的墨家,有鄧陵子一派的墨家。所以在孔子、墨子死後,儒家分成八派,墨家分為三派,他們的學問所取捨的各不相同,都自稱為是真正的孔家、墨家思想,孔子、墨子不可能再復生,那將讓誰來判定當代的這些學派是不是得了孔、墨的真傳呢?孔子、墨子都稱道堯、舜,而取捨亦不同,卻也都說自己的主張是真正的堯、舜的思想,堯、舜不可能再復生,那將讓誰來確定儒家、墨家究竟哪一家的說法是真的呢?殷商朝、周朝各自都有七百餘年的歷史,虞、夏到現在有兩千多年了,而不能斷定儒家、墨家的真假;如今想要審察三千年以前的堯、舜,想來是不可能確定的吧!不用事實驗證就對事物作出決斷,是愚蠢的;不能確定事物的真假就作為依據,是一種欺騙。所以明顯地說根據先王,肯定堯、舜的事跡,不是愚蠢就是欺騙。愚蠢騙人的學說,雜亂矛盾的行為,明白的君主是不會接受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