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非典型肺炎

显微镜下的非典型肺炎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非典型肺炎(英语:Atypical pneumonia),简称非典,英语也称游走肺炎(英语:Walking pneumonia)是一个总称,泛指所有由某种未知的病原体引起的肺炎。这些病原体,有可能是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嗜肺军团菌引起的肺炎症状,也可泛指不是由细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状。

2002年11月起在中国广东省、北京及香港所爆发的流行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也正是由某种冠状病毒引起的,属于非典之一。该病在全球各地广泛扩散,有超过8,000人染病,近800人死亡[1]。在中国大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最初将SARS称为“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使得“非典”成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代名词,因此大陆媒体以及民众常常以“非典”代指“SARS”,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SARS”为“非典”的一种,另外在2019年末开始,并爆发于2020年的武汉肺炎也是一种非典型肺炎,但不属于SARS。

非典型肺炎的名称最早在1938年提出,当时有7名患有肺炎的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细菌性肺炎并不相同,因此被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2]

非典型肺炎患者的病症与流感病人相似,病症会发烧、肌肉疼痛等,但肺部有发炎迹象。与典型细菌性肺炎最大的不同在于患者不会有毒性病容,例如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等状况。非典型肺炎病人也不会有浓痰。

支原体肺炎是这类肺炎最重要的致病原因,除此之外其他病原还包括了嗜肺军团菌、鹦鹉热、甲型流感并发肺炎等。

非典型肺炎病症的潜伏期大约在4~11天左右,病人表现为发热,同时伴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和乏力,还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干咳等: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多数病人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肺部可闻少许干湿罗音。多数病人白细胞不升高,少数白细胞降低或/和血小板降低。该病症可能通过飞沫、分泌物和接触呼吸道而感染。

目录

症状

非典型性肺炎主要是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军团菌等特殊的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常表现为全身的症状,早期表现为发热和干咳、头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可逐渐出现全身症状,比如畏寒、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有别于呼吸道其它部位的症状,消化道的症状比如腹痛、腹泻。患者误认为感冒,其实是非典型肺炎的早期表现,如果出现相关的情况,建议及早就诊。 非典型肺炎,比如支原体感染,好发于儿童,儿童和青壮年得非典型肺炎比较多。老年人发生支原体肺炎比较少,界定65岁以上称之为老年人,65岁以下为年轻人。军团菌和衣原体肺炎好发于免疫功能下降状态下感染的病原体。非典型肺炎引起来的相关的症状和上呼吸道感染很难区分。当发生相关类似的症状以后,要尽早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典型肺炎不同的地方早期出现全身表现比较重,而部症状比较轻,应特别关注相关表现,尽早就医。如果出现肺部症状比较明显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也应去医院就医,排除是不是典型肺炎。

主要传播方式

(1)直接吸入含有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和尘埃造成传播[3]

(2)通过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所污染的物品、用具、玩具等,经口鼻而传播。

(3)密切接触传播:指治疗、护理、探视病例,与病例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

病人无论通过何种途径感染了病原,都要去医院进行治疗。由于此次发现的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强,因此病人便把病原带入了医院,造成了医院内传播。医院内传播与病房环境、治疗经过、患者病情、暴露时间、医护或探访人员个人防护等因素关系密切。病房环境通风不良、患者病情危重、经过吸痰或气管插管抢救、医护或探访人员个人防护不当使感染危险性增加。

非典型肺炎病人一般在出现症状,如发热或咳嗽时最容易传染他人,但目前还不清楚症状出现后第几天才具有传染性。

一些病人在一定条件下(如通风不良、气管切开等)传染性较强。

如何预防

预防非典型肺炎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1、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勤清洁室内卫生,不给病原微生物滋生机会;2、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3、注意均衡饮食和充足的休息,减轻精神压力;4、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腔后要洗手;5、尽量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6、尽量不要到医院探视病人,必要时戴上口罩。

平时要多喝温注意保暖,关注自身体温,可以备一支伊凯儿耳温枪,随时测温。

视频

非典型肺炎 相关视频

第五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钟南山

参考文献

  1. 非典型肺炎-消毒主管技师复习资料,医学教育网 , 2015-11-9
  2. 非典型肺炎,健康一线 , 2016-9-18
  3. 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源有哪些,豆丁网,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