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寧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月26日 (二) 13:53 由 王轩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静宁县'''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东经105°20'-106°05',北纬35°01'-35°45'。东…”)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寧縣隸屬於甘肅省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東界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莊浪縣相依,素有「隴口要地」之稱。「靜寧」一詞,取「寧靜安謐」之意。

縣境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68.75公里,全縣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總耕地147萬畝,山旱地占92%。全縣轄24個鄉鎮、1個社區管委會、333個行政村、2319個村民小組,年末總人口484219人,常住人口為42.64萬人(2017年)。

靜寧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存148處,有以古成紀遺址為代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個,界石鋪毛澤東舊居紀念館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年1月,靜寧縣被認定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

歷史沿革

歷史建制

該縣域自漢置阿陽縣,宋置德順軍、隴干縣以來,境內多處置縣,自元代後,始改德順州為靜寧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靜寧之名,始見於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力寨」首字取安靜寧謐之意,以表達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

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滅國十二,開地千里,秦國勢力達到縣境,秦長城經過縣境西北,這裡被正式納入秦朝版圖。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之。

西漢時,阿陽在北,治所在今靜寧縣城南附近。漢唐時期,地處邊境的靜寧(即當時的阿陽縣)的興衰盛敗,同整個西北地區的形勢渾為一體。一方面民族紛爭,戰火頻仍,西漢有匈奴,東漢有羌人,十六國有「五胡」,隋唐有吐蕃,先後在西北地區與中原王朝逐鹿爭雄,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極大破壞。另一方面,隨着中原王朝國力的強大,邊境各族人民的和睦往來和中西陸路交通的暢達,經濟文化又有過相對發展的時期。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中線由長安西行,經甘肅的涇川、平涼、定西,過蘭州,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南線由長安向西南經甘肅臨洮、臨夏地區到青海,再由青海扁都口進入河西到敦煌。靜寧縣地處「絲綢之路」東段之中線,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受到絲綢之路商旅往來的影響很大。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舉兵北伐,滅了遠在太原的北漢政權,統一了北方。但是雄踞於陝甘北部邊境的西夏政權卻與宋王朝南北對峙,始終是宋朝在北方的勁敵。地處邊境的靜寧,其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瑋在隴山外之籠干川修築隴干城(今隆德縣城),作為抵禦西夏的軍事要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准,以山外(指今六盤山)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干城為軍治。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置隴干縣於外底堡(今靜寧縣城),並將德順軍治移隴干縣,軍、縣同治一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莊浪為縣,和隆德縣同隸靜寧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縣直隸平涼府,靜寧州唯領莊浪一縣。清順治五年(1648年),莊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後靜寧無領縣。

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前明苑馬寺,將安定監六營之地併入靜寧州。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縣治移安定監,遂割安定監屬地隸通渭縣。其時,靜寧州下設二坊十二里。二坊即阜民坊、養民坊;十二里為泰安、樂土、遵教、仁和、義和、通化、廣城、勤農、務本、從政、治安、更名里。

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全縣分為5區,轄123村,隸書屬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推行保甲制度,全縣劃為6區、294保。1940年撤區,改為18個鄉鎮、164個保。1942年,靜寧南8鎮(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韓店,朱家店、寧陽和計都)劃歸莊浪縣,將莊浪縣廣盈鄉、雲翠鄉部分地區劃歸靜寧。當時靜寧有城關鎮和威戎、仁和、新民、仁當、治平、甘溝、紅寺、高界、單磑、雲翠、殷平等12個鄉鎮、105個保。

1935年9、10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紅二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長征前後途經靜寧,毛澤東和一方面軍總部在靜寧界石鋪曾作短暫停留。次年10月,紅二方面軍長征途經靜寧,在界石鋪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部分部隊會師,進入陝甘根據地。

建國以後

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進大軍,解放了靜寧,屬定西專員公署。

1950年5月25日劃歸平涼專區。

1958年11月撤莊浪縣並於靜寧縣。

1961年12月與莊浪縣分設,隸屬平涼專員公署至今。

2002年平涼專員公署撤地設市,靜寧縣隸屬平涼市。;[2]

行政區劃

全縣轄城關鎮威戎鎮界石鋪鎮八里鎮李店鎮城川鎮甘溝鎮四河鎮細巷鎮雷大鎮仁大鎮曹務鎮、司橋鄉、古城鄉、雙峴鄉、余灣鄉、賈河鄉、深溝鄉、治平鄉、新店鄉、紅寺鄉、三合鄉、原安鄉、靈芝鄉等12鎮12鄉、333個行政村、2310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委員會。2015年底,全縣總人口48.89萬人。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 。民族以漢族為主,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10人,居住較為集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嶺以東,東接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莊浪縣相依,東距平涼110公里,西至蘭州22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縣境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68.75公里,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靜寧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1600-2245米,地形為葫蘆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個,山樑總長1652公里,主要山樑有13條,以葫蘆河為界,東側是六盤山分支,西側為華家嶺余脈。地層以陸相岩層為主,部分地區有火成岩出露。土壤為黃綿土、黑壚土、紅粘土、新積土、沼澤土等六個土類,黃綿土為主要土類,占全縣土壤面積的91.18%,分布於全縣各鄉鎮的山坡和梁峁。

氣候環境

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 7.1℃ ,無霜期 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降水夏季較多,冬春季節較少,年均降水量為450.8毫米,年蒸發量為1469毫米。最熱7月,月平均氣溫19.6℃;最冷1月,月平均氣溫-7.0℃。降水分布時空不均勻,夏天較多,冬春較少,年均降水量450.8毫米,最大值在1964年為690.4毫米,最小值在1971年為228.5毫米,可靠值38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469毫米。全縣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產生,多年平均徑流深度28.1毫米,年徑流總量2.8621億立方米,其中外縣入境2.2451億立方米,該縣自產6170萬立方米。縣境以葫蘆河為幹流,其東西兩側有9條支流,從北向南陸續匯集,並且境內無天然湖泊.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靜寧縣林木有70多種,分屬236科。楊、柳、槐、椿、榆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較普遍,川區多種植加拿大楊、北京楊、鑽天楊、柳、槐,山區多植早旱柳、山楊、臭椿、白榆、槐。蘋果、梨、杏、桃、花椒為主要經濟林木。藥材主要有黨參、南沙參、黃芪、甘草等近40個品種。花卉主要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野生植物有黃花、野韭、小蒜、莧麻、野胡麻、野蕎麥等40個品種。

適宜種植的花卉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已發現的野生植物有:黃花、野韭、小蒜、莧麻、野胡麻、野蕎麥等40個品種。野生動物,在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黃羊、青羊、水狼多種。發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2000年以來,該縣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

動物資源

截至2012年,靜寧縣發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飼養動物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黃羊、青羊、水狼多種。

礦藏資源

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產有:李店鎮杜家大灣鐵礦、仁大鄉高家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受家峽鉛鋅礦、城關鎮和司橋鄉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10餘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品位較高,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截至2012年,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產有:李店鎮杜家大灣鐵礦、仁大鄉高家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受家峽鉛鋅礦、城關鎮和司橋鄉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10餘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較多。[3]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底,靜寧縣總人口48.8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2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09人,居住較為集中。

2017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36193戶,總人口484219人。

2017年末常住人口為42.6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6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0.7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25.23%,比上年提高2.16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2.77‰,比上年下降0.07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32‰,比上年下降0.3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5%。

熊玉林常委、人武部部長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1.09億元,比上年增長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04億元,增長8.9%;第二產業增加值10.09億元,下降0.4%;第三產業增加值19.96億元,下降1.7%。三次產業結構比為41.2:19.7:39.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2005元,比上年增長2.3%。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1.64萬噸,比上年增產0.42萬噸,增長1.98%。其中,夏糧產量7.85萬噸,增產0.16萬噸,增長2.08%;秋糧產量13.79萬噸,增產0.26萬噸,增長1.92%。油料產量1.23萬噸,增長0.08%;蔬菜產量13.68萬噸,增長5.08%。

2017年,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6.41萬畝,比上年減少0.4萬畝,下降0.34%;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0.2萬畝,比上年增加0.04萬畝,增長0.39%。

2017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04萬畝,比上年增加0.04萬畝,增長0.39%。年末果園面積54.06萬畝。其中,蘋果園面積52.69萬畝。水果產量達到66.38萬噸,比上年增產7.83萬噸,增長13.37%。其中,蘋果產量達到65.7萬噸,增產7.7萬噸,增長13.28%。

2017年,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0309.22噸,比上年減少268.53噸,下降2.54%。

2017年,年末大牲畜存欄15.23萬頭,比上年減少0.64萬頭,下降4.03%。牛存欄10.21萬頭,增長0.39%,出欄1.64萬頭,增長4.44%;豬存欄9.55萬頭,下降9.74%;出欄10.88萬頭,下降4.98%;羊存欄0.55萬隻,出欄0.21萬隻;雞存欄78.7萬隻,增長12.03%;出欄43.04萬隻,下降12.04%。

201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23.96萬千瓦,比上年下降53.87%。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62萬噸,下降8.76%。農村用電量10059.15萬千瓦時,增長10.41%。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6.6萬畝,保灌面積15.59萬畝。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64億元,比上年下降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億元,下降6.2%。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股份制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910萬元,下降9.3%;私營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054.9萬元,增長1.2%。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0952.6萬元,下降5.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99.1萬元,下降23.5%。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91730.2萬元,比上年下降5%;實現利稅2901.1萬元,下降27.5%。

建築業

2017年,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45億元,比上年增長4.49%。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55億元,比上年下降47.25%。其中,完成500萬元以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8.22億元,下降49.82%。

2017年,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1.53億元,下降11.73%;第二產業投資3.99億元,下降83.49%;第三產業投資28.02億元,下降38.15%。

2017年,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5.33億元,比上年下降16.43%。住宅投資3.25億元,下降41.09%。房屋施工面積53.39萬平方米,下降43.41%。房屋竣工面積6.04萬平方米,下降86.68%。商品房銷售面積8.15萬平方米,下降53.52%;商品房銷售額3.87億元,下降45.79%。

貿易

2017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59億元,比上年增長7.9%。從銷售營業情況看,批發業實現銷售額15.82億元,增長6.25%;零售業實現銷售額45.28億元,增長7.5%。住宿業實現營業額1.15億元,增長0.77%;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99億元,增長7.24%。

2017年,全年出口總額完成22397萬元,比上年增長32.8%。

旅遊

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150.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旅遊綜合收入達到7.96億元,比上年增長26%。

財政

2017年,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4464萬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2898萬元,同口徑增長4.1%。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4438萬元,與上年持平。其中:增值稅完成5499萬元,增長90.1%;營業稅完成3萬元,下降99.9%;企業所得稅完成1388萬元,下降2.5%。非稅收入累計完成8462萬元,下降6.8%。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累計337867萬元,增長6.8%。其中,包干支出160766萬元,增長5.9%;專款支出177101萬元,增長7.6%。

金融

2017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05988萬元,比上年增長11.6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37497萬元,比上年增長9.63%。儲蓄存款餘額736638萬元,比上年增加69006萬元,增長10.34%。

保險

2017年,保費總收入13988.2萬元,增長13.0%。其中,壽險收入10430萬元,增長22.7%;財產險收入3558.2萬元,增長9.92%。全年賠付各類保險金2587.42萬元。其中,壽險賠付227.3萬元,下降87.9%;財產險賠付2360.12萬元,下降5.6%。[4]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2017年,全年爭取省列科技項目3項,落實資金55萬元。年度共評出縣級科技進步獎7項,均為一等獎。授予專利權115件,其中實用新型、外觀設計100件,發明專利15件。[1]

教育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79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完全中學5所,獨立初中29所,普通小學164所,職業學校1所,幼兒園19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教學點82所。共有公辦教職工6659人,其中專任教師6599人,高中專任教師1162人,初中專任教師1734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314人,小學專任教師2673人,幼兒園及學前班專任教師695人,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21人。

2017年,全縣在校學生76250人,其中普通高中11751人,初中16760人,職業學校3813人,普通小學30640人,幼兒園及學前班13212人,特殊教育學校7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適齡學生入學率100%。

2017年,高等院校錄取學生5723人(含中職生)。2017年度全縣參加普通高考考生5588人,高職(專科)上線人數達5516人,上線率98.7%,其中一本上線1042人,上線率18.6%,二本上線1493人,上線率26.7%。

文化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各1個,鄉(鎮)文化站24個,村文化室333個。全縣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2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7.11%,有線電視傳輸幹線網絡總長3360公里,有線電視用戶15000戶。

體育事業

2017年,全縣運動員參加市級及以上各類賽事共獲獎牌24枚,其中金牌11枚,銀牌5枚,銅牌8枚。

醫療衛生

2017年,全縣共有各種衛生機構565個。其中,綜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25個(包括2個分院),個體診所(門診部)142個,村衛生室393個;實有病床位2255張;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150人,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公立醫療機構1595人,村衛生室400人,個體診所(門診部)189人。

人民生活

2017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32.1元,比上年增長8.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608.7元,比上年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27.4元,比上年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526元,比上年下降8.97%。

社會保障

2017年,年末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3.19%,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367人,比上年下降4.23%;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28553人,增長3.5%;參加城鎮職工失業保險12065人,增長0.35%;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0186人,增長0.56%。

環境保護

2017年,全縣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下降18.9%;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18微克/立方米,下降25%;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14微克/立方米,下降53.3%;縣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100%。葫蘆河靜寧出境斷面地表水水質達標率33.3%,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分別為48分貝和63分貝。

2017年,全年平均氣溫8.6℃,年降水總量447.2毫米。

安全生產

2017年,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22起,死亡15人,受傷17人,直接經濟損失207.57萬元。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0起,死亡12人、受傷16人,直接經濟損失0.6萬元。

郵電電力 2017年,全年電信業務總量21336.49萬元,比上年下降5.32%;郵政業務總量1402.49萬元,增長10.0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06萬戶,本年增加固定電話用戶0.35萬戶,增長9.43%。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4.8萬戶,減少1.63萬戶,下降4.39%。年末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達到4.16萬戶,增長24.18%。

2017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29921.23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7%。其中工業用電量5758.46萬千瓦時,下降10.3%;居民生活用電量11449.08萬千瓦時,增長16.9%。[5]

交通運輸

截至2013年底,靜寧縣農村公路總里程為3100.686公里,附屬橋樑為2630.7延米57座。農村公路中有縣道226.704公里,鄉道212.16公里,村道2661.822公里。全縣等級公路里程為1738.995公里,通村硬化路637.792公里,鄉鎮通暢率為100%,建制村通暢率為43.3%。共建成鄉鎮客運站22個,行政村停靠站153個,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行政村通班車率39%。轄區內有三級資質客運企業2戶,二級客運站1個;共有客運班線53條,客運車輛222輛,普通貨運汽車1191輛,危貨汽車23輛,出租汽車266輛。

2017年,全年貨物運輸總量348.53萬噸,比上年增長10.07%。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90280.05萬噸公里,增長16.56%;客運量631.65萬人次,增長6.44%;旅客周轉量37930.63萬人公里,增長9.09%。

歷史文化

風俗民情

居住:山區多選擇向陽、避風、背山而居,舊時多住窯;川區多房少窯。清及民國時期,富人家築堡居住。現代農村多住順水「一面坡」形土牆瓦房、磚瓦房。院內房屋布置,上房居中,與大門基本相對。飲食:舊時均以雜糧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主食小麥輔以雜糧,以麵食為主。好熬「罐罐茶」喝,有潑散祭祖習俗。陳設:農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廂、室內掛字畫中堂。婚嫁禮俗:提親、訂婚、納采、迎娶等。

民間藝術

歌謠、諺語、民間故事十分豐富。《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鳥鳥自由配成雙》、《有吃有喝心裡舒坦》等歌謠流傳較為普遍。《十杯酒》、《四大節》、《十里墩》、《送乾哥》等,曲調節奏奇特,在民歌中極為罕見。整理出的諺語約300條,涵蓋了氣象、節令、農事、思想、修養、社交、生活等方面內容。

剪紙是靜寧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裝飾藝術,每逢節日(主要是春節)或有喜慶事時,婦女用彩紙剪成各種花、鳥、蟲、魚或人物,貼在窗格上(叫窗花)、門欞上、牆壁上(叫牆花)作為裝飾。刺繡多在枕頂、襪跟、鞋頭、兜肚上,其中「繡花枕頭頂」是刺繡工藝中的精品。刺繡古雅艷麗,保留着獨特的民族藝術風趣,繡工細而不滯,圖案線條奔放自如,確為雅俗共賞之珍品。

農耕習俗

靜寧,以農耕為主,也兼營養殖、林業、園藝和家庭手工業。因之,靜寧民眾的生產習俗,是和這些生產門類的發展過程有着密切關係的。農諺云:「九九盡,開耕種」。古歷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川地、山地、塬地大都解凍,春田按時序開始播種。春播的夏田作物有麥類:小麥、大麥、青稞、旱稻;豆類:麻、白豌豆、扁豆、蠶豆、回回豆;油類:胡麻。春播的秋田作物有:高粱、玉米、糜子、穀子、洋芋、莜麥、蕎麥(苦麥)。春播的飼料作物有:苜蓿、燕麥、草秫秫等。

動農 開始播種的第一天,稱「動農」,即開始動農活,亦稱「動龍」。因二月為「龍抬頭月」,龍為水神,莊稼豐收,需要龍神澤潤,故在第一次開始播種時,要舉行簡單的「祭龍」儀式。全家人牽上耕牛,找上耬、耱、杴、枹子等勞動工具,背上種子,端上香火紙炮,酒茶來到地中心,首先架起耕牛,在地心耕一個大「田」字或一個大圓,象徵糧囤。然後,全家跪在田字或圓中心,燒香化表,奠酒潑茶,頂禮膜拜禱龍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祭祀結束,開始播種。農諺占候 農諺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經驗,總結出來的關於農事生產的一整套科學規律,反映在個農事階段。平涼農民的農諺十分豐富,他們藉助這些口承下來的生產經驗,指導完成一年的生產。

地方特產

燒雞

亦稱靜寧滷雞,是靜寧傳統名食。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陝、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饋贈親友,莫不為人稱絕,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補佳品。人們形容「聞香千里外,味從雞肉來。」

具有近百年的加工滷製歷史。選用國內27個地方優良雞種和靜寧土種雞為原料,配以各種佐料精心滷製而成。個大豐滿,肉質鮮嫩,清香味美,風味獨特。其體大肉多,色澤金黃,食而不膩,鮮嫩醇香,風味獨特,久負盛名。被授予"中華老字號"品牌和甘肅省"地方名優小吃"、"質量信得過產品"。凡到靜寧的人們都有一種不吃靜寧燒雞不足以飽口福之感,競相購買。全縣燒雞加工經營戶發展到80多戶,年加工銷售量100萬隻以上,不僅暢銷省內,而且銷往周邊省區。

蘋果

「靜寧蘋果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了市場。」王國慶說。作為富民強縣的第一大產業,靜寧蘋果讓當地老百姓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全縣果園面積達76萬畝,其中掛果園達35萬畝,全縣果品總產量達36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人均果品收入2350元,占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七成多。

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壤主要以黃綿土為主,占全縣土壤面積的91.18%。土壤中有機質含量 為0.92%,全氮含量為0.072%,速效磷為8.24PPM,速效鉀170.1PPM。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均氣溫7.1℃,無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降水夏季較多,冬春季節較少,年均降水量為450.8毫米 ,年蒸發量為1469毫米 。獨特的地域、氣溫、土壤特點,非常有利於蘋果生產,靜寧被農業部評為 「黃土高原優生蘋果最佳栽植區域」。

2003年開始,靜寧縣針對蘋果生產中滅蟲防病,施肥料標準不一,科技含量不高等狀況,制定了《綠色果品生產技術規程》,積極推廣高光效樹形、均衡施肥、疏花疏果、果實套袋、鋪反光膜等提質增效的新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果品向綠色無公害化方向邁進。在標準化生產中,靜寧縣大力推廣果、草、沼氣、節水灌溉四配套的生態果園建設模式,推廣果實套袋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杜絕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堅決把農藥殘留量控制在國際標準以下。同時,靜寧縣質監局和縣林業局制定了《靜寧縣果品市場管理辦法(試行)》,成立了縣整頓和規範果品市場協調領導小組,對全縣果品市場進行規範管理,以保護果農、客 商、經紀人的合法權益和促進靜寧蘋果產業的茁壯成長。

大餅

靜寧大餅是採用傳統工藝烤制而成的一種便於攜帶、有獨特風味的食品,以色澤細白透黃、脆酥醇香,久放不餿,入口生津的獨特風味聞名隴上。據史載,清朝同治年間,本地城區部分回漢群眾就以加工大餅為職業。晚清愛國將領左宗堂,率軍西進新疆途經靜寧。因其經久色形不變,氣味醇香,購靜寧大餅備作行軍乾糧。民國元老于右任曾把大餅做特產專門攜帶。在解放蘭州和西藏著名戰役中,靜寧縣大餅又支援大軍西進。五十年代靜寧大餅在還蘭州、北京展銷過,得到良好評價。以「翟記」「吳記」「黨記」為代表的傳統「靜寧大餅」1994年平涼崆峒旅遊節被評為「名優食品」。同年中央電視台《旅遊家》欄目組以「全國百家名優小吃『靜寧大餅』」,拍攝專題片在中央二台播出;2001年《正大綜藝》「甘肅專輯」中,將「翟記大餅」作為地方民俗名優食品介紹,分別在中央電視台一套、二套和甘肅衛視播出,反響極大。

旅遊資源

歷史遺蹟

靜寧,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燦爛的歷史,給靜寧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獨有的文化遺產。這裡有秦漢時期的成紀古城遺址、廟兒坪古文化遺址、靳寺漢墓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存146處,有明代建築群靜寧文廟、靜寧清真寺,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規模宏大的成紀文化城,有風景秀麗的西岩寺山、九龍山,有奇峰錯列、幽谷盈香的仙人峽,有紅軍勝利會師地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旅遊勝地。

文物古蹟

瓦壠紋玉琮1984年出土,系墨綠和田玉製作,瑩澤明徹,色度柔和,質地精良,為齊家文化玉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代表,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的禮器。該器高14.7厘米,孔徑6.95厘米,端徑8.2厘米,射高1.65厘米,重920克。形體呈圓角方柱,外方內圓,兩端突射,器表四面以垂直凹槽為界,在四棱轉角處琢雕寬帶,寬帶上又陰鑿平行瓦壠紋十三道,若加以間隔瓦壠紋的十一道突起陽線棱,便呈現出陰、陽疊錯的粗細線紋飾。玉琮的拋光工藝上,磨壠光潔而不留據、鑽、鑿、磋的痕跡,使得器形渾圓規整。

黑彩禾紋曲腹盆1987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通高20.8厘米,口徑30.5厘米,底徑12厘米。寬唇沿,敞口,曲腹內收,小平底。泥質紅陶,色呈桔黃。口沿下至腹部飾黑彩禾紋,紋飾與原始祈農活動相關。器物整體色彩鮮明,線條柔和,紋樣生動。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白彩圓圈紋尖底瓶1986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通高37.2厘米,口徑6.8厘米。敞口,圓肩,尖底,腹部附一雙小寬帶耳。陶質屬泥質紅陶,色呈桔黃。頸肩部飾白彩重疊圓圈和弦紋,耳以下飾細繩紋。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齊家文化大玉璧1984年出土,為一級文物。呈不規則圓形(又稱璧羨),直徑27.3厘米,大體呈綠色,為祭祀祖先的禮器,屬齊家文化。

漢代盤螭蒲紋璧1974年出土,為一級文物。內徑4.3厘米。兩面紋飾相同,分內區、外區,內區蒲作底,渦紋凸起,外區淺刻四組盤螭紋,一周繩紋分界內外區。大體呈墨綠,雜有灰白石瑕,產生於漢代。1996年9月被鑑定。

西漢漆耳杯(羽觴) 1986年出土,為一級文物。木胎,漆表呈黑、紅二色。飲酒器,又名羽觴。體形橢圓,兩側口沿處各附翼狀月牙形耳。外壁面和口沿塗黑漆,內壁塗紅漆。耳和口沿處飾曲折回紋、曲折三角紋及蟬紋。整體色澤鮮艷,輕巧精緻。

西夏銅官印1983年出土,為一級文物。方6.7×6.7平方厘米,厚1.2厘米,連直柄紐通高4厘米,重545克。印文為陰文,西夏字,九疊篆體,初步釋為「統中使印」。柄頂端刻一西夏「馬」字(即漢語「上」字),表示用印之方向。據考核,印與宋元豐七年(1081年)十月發生的宋夏靜邊塞之戰有關。

明代虎字銅火筒1983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體長37.2厘米,口徑14.1厘米,尾徑9.6厘米,重15千克。體分大碗口、前堂、藥室、尾銎等部分,筒身中鑄兩道束,筒身兩側有合范縫。身刻「虎賁衛虎字拾貳號大碗口筒重貳拾伍斤玖兩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寶源局」三十字銘文。

靜寧文廟 位於靜寧一中校園內。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原建築面積18076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坐北向南,順中軸線依次為先師廟門、戟門、大成殿,戟門內為四合院落。大成殿九脊頂,七開間,造型宏偉。戟門歇山頂,五楹。廟門作牌坊式欞星門。整個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整,造形獨特,氣勢宏偉,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1993年3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靜寧清真寺 位於靜寧縣城站院巷內,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迄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初建時規模不大,約700平方米,後來隨着穆斯林人數的不斷增多,自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來,曾三次翻修擴建。建築布局依西向東,以禮拜大殿、邦克樓、牌坊為軸線,南北兩側配有廂房。建築全貌頗為考究,傳說是聘請四川名匠仿效當年劉備金殿建造的。現存的禮拜大殿面積39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由歇山、懸山頂和兩坡卷棚連接,建築形式獨特,古建築中少見。中門上頂懸掛民國十七年(1928年)甘肅省政府主席劉郁芬贈送的「見義勇為」牌匾。對研究明代建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現為靜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物之一,又是全縣城穆斯林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三忠祠也稱鄉賢祠,是為紀念抗金名將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武穆劉錡三位鄉賢而修建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縣城東郊外建「三忠祠」,乾隆五年知州楊國瓚重修,占地10畝左右,坐北向南,祠院內北面建有大殿兩座,一為「八蜡祠」(稷神),一為「三忠祠」。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陝甘總督左宗棠西征,路過靜寧,駐蹕逾月,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吳、劉三將軍時,刻立祭碑,正面刻「功固西陲」大字,碑陰鐫有長文。祠殿門楹懸掛「三將忠魂昭青史,千載功業祀春秋」的楹聯。抗日戰爭時期,為紀念中條山戰役中靜寧籍陣亡將士李芳田、受天祐和上海戰役犧牲的賈德利3人,縣政府奉命制忠烈將士牌位3座,供於三忠祠吳、劉三將軍牌位之側,每年清明節,由地方官民舉行祭祀以示紀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關民眾在峰台山重建「三忠祠」。

五台山位於靜寧縣城南1.5公里處,原為翠屏山西峰,因山勢五疊而得名。五台山自宋元在山麓「湫池」旁始建亂石神廟起,先後建有真武廟、藥王洞、文昌閣、子孫宮、香山洞、磨針洞等處祠宇。廟宇建築造型奇特,殿宇飛檐挑角,雕樑畫棟,亭台洞窟,小巧別致,結構嚴謹。面山喬灌木盤根錯節,以丁香為主的野花遍布山坡,其它雜樹野草夾於其間,景色宜人。山間道路蜿蜒崎嶇,攀山而上,奇峰危崖,引人入勝。景區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6萬平方米,是一塊待開發的旅遊熱土。

九龍山位於靜寧縣八里鄉,海拔1998米,屬祁家大山余脈,相傳,漢劉秀起兵西行討伐隗囂曾於此避難得救。光武帝登基後欽題「救龍山」,遂得名。山體蜿蜒起伏,與西岩寺山遙遙相望,右側成環抱狀,有藏龍臥虎之勢。山上樹木茂密,廟殿亭閣較多,是旅遊、避暑的勝地。每當春回大地,九龍山上野花競放,蜂蝶飛舞,古椿百態,狀似蛟龍出水,玄鶴展翅,猶如耕農扶犁,宮娥掌燈。至秋高氣爽,登高極目,山勢開闊,阡陌縱橫,田園織綿,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真乃一處佳景。

西岩寺山 位於靜寧縣八里鄉,距縣城約三公里,山勢連綿起伏,由北向南延伸,最高峰海拔1964米。北魏時期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而得名,是靜寧最早最大的道教聖地。山上氣候宜人,草木茂盛,奇花異草遍野。已恢復修建大雄寶殿、玉皇洞、菩薩殿及塑像26尊,存有壁畫36幅,收藏部分漢磚瓦、枯木化石等重要文物,是旅遊、休閒的理想場所。

文屏山文屏山在靜寧城南1.5公里處,又稱娘娘廟山或廟山,東與峰台山相望,南和五台山毗鄰。山上建有十一殿、兩樓、兩亭、兩廟、一洞、一天梯。三月滿山青翠,玫瑰花,桃花綻放,從陡峭的山坡,沿楊柳綠綠的幽徑,彎彎曲曲的小道順山盤上。山頂和山坡上各種山花盛開,五顏六彩,蝴蝶翩飛,蜜蜂繁忙,真是鳥語花香,美不勝收。站在山下望山頂,廟宇樓亭矗立山頭;站在山頂看山下,一泓清水繞山前。每年古歷的七月十二日,是文屏山廟會之日,廟會期間,每天遊人達萬人以上,熱鬧非凡。

仙人峽 位於靜寧縣城南25公里處,葫蘆河流經峽谷,自然景致奇異,人類古蹟斑斕,極有開發前景。峽谷南北長百里,東西寬數丈,幽谷窄隘,眾壑縱橫,有天然拱橋「仙人橋」「一線天」「龍馬城」「天宇崖」等景觀,是鍾靈毓秀之聖地。仙人峽與傳說的伏羲、女媧降生地成紀水及成紀城僅一山之隔,因龍馬出、仙鶴翔而顯神奇,因伏羲女媧居處而聞名於世。仙人峽是葫蘆河流域的最大峽谷。峽谷里景致奇異,人類古蹟斑斕,而且還有無數瑰麗的神話和奇妙的傳說。

烽台山該縣充分利用烽台山地處城的優勢,把農業深度開發與觀光旅遊有機結合,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建成的集植樹造林、興水節灌、觀光農業、旅遊娛樂於一體的觀光農業示範園。該園區涉及城關、八里兩鎮3村,總面積6500畝。根據當地傳說和史料記載,結合宣傳成紀文化,建成了仿古山門、伏羲大殿及3處觀光亭,維修了古城牆,建成了烽台山莊。栽植紅富士蘋果、美國潘桃、黑寶石李子、黃金梨、凱特大接杏等果樹經濟林3450畝,直柳、雲杉、側柏等各類高檔綠化樹89萬株,配套修建了蓮花噴泉、游泳池、旱冰場等娛樂設施,增強了公園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園區建設的檔次和水平,使整個山體得到了全面綠化、美化,初步建成了四季長青、風景宜人的縣城新景點。

成紀文化城 成紀文化城位於靜寧縣城中心地帶,是靜寧縣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之一。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先生和高級建築師左國保等專家設計,占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伏羲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局、旅遊局、檔案館、八卦壇和石刻碑廊。整個建築為秦漢建築風格,高大宏偉,古樸典雅,內涵豐富,環境優美。成紀文化城已成為弘揚研究成紀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珍珠林 珍珠林位於古城鄉興隆山上,面積50多畝,景區樹木茂盛,樹種繁雜,以稀有珍珠樹為主,各種花草生長於灌木叢中,形成了典型獨特的珍珠林小氣候。建築物為隋唐時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薩洞、菩薩大殿、鐘樓、藥王殿等古建築,有大小神佛像36尊,歷來是道教、佛教活動的場所。吸引着大量前來旅遊觀光的人群,發展旅遊前景十分廣闊。

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紀念館位於靜寧縣界石鋪鎮繼紅村,緊臨國道312線,交通便捷。1935年10月,紅軍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界石鋪,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在這裡宿營,並召開群眾大會,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光輝足跡。紀念館由劉瀾濤題寫館名,占地2384平方米,建築面積272平方米,設有4個展室,陳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博古、彭德懷等長征時期珍貴圖片40餘幅,以及紅軍用過的電話機、銅燈、辦公桌等實物16件。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礎和旅遊勝地,每年有大量遊客、學生到此觀光旅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著名人物

著名人物靜寧域內天地清淑,山河錦繡。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塊沃土養育了眾多優秀的炎黃子孫,從古及今,廉能之吏,幹練之才,代不乏人。從驍勇能戰的抵夏壯士曲珍到橫戈掃虜的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從備受康熙嘉諭的慕天顏到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李世軍,從參與「公車上書」的王曜南到投身辛亥革命的受慶龍,無不光彩照人,輝映史冊。

曲珍(生卒年不詳),字君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征,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祐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曲珍率兵擊退。

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莊浪)。玠少時沉毅,有志節,工於書,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靖康初,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因功累遷涇原路副總管。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吳玠喜讀史書,通曉孫吳兵法,深謀善斷,智勇兼備,遇敵不圖小利,善於避敵之優勢而揚已之所長,靈活運用戰術,在戰爭中常處於不敗之地。

劉錡(1098年-1162年),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滬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鐘。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繼位,特授閣門宣贊舍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制。後被命為江東路副總管。長期率兵與金軍作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嘔血而亡。

吳璘(1102年-1167年),字唐卿。玠弟,少好騎射,喜讀兵書,常隨兄作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舍人。紹興三年(1133年),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節制階、文。紹興六年(1136年),為行營左右護軍統制;紹興九年(1139年)初,升為都統制,是年,加授神龍衛士廂都指揮使。乾道三年,贈太師,追封信王,諡武順。吳璘忠勇剛直,一生戎馬倥傯,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深得兵民信賴。

慕天顏(1623年-1696年),字拱極,一字鶴鳴。清靜寧州人。順治三年(1146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初,任浙江錢塘知縣,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後又任福建興化府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江蘇布政使。康熙十五年(1676年)擢任江寧巡撫,後加授兵部侍郎。

李世軍(1901年-1990年),字漢三,靜寧雙峴人。1924年加入孫中山改組後的國民黨,任北京市黨部分區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受孫中山之命,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監察院簡任一級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政治設計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4年9月受任國務院參事之職。

李國社 靜寧甘溝人 。2007年進修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 高級園藝師.2005年出版著作在百度里寫出《蘋果百科》,《名種蔬菜種植方法》,2006年出版著作《蔬菜病蟲害圖譜》,2007年出版著作《花卉學和家庭養花技術》, 2008年出版著作《園林學和各種養花技巧》,2009年出版著作《果樹栽培》,學2010年出版著作《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規劃》和《設計和某地農業生態園建設可行性報告》.

城市榮譽

2019年1月,靜寧縣被認定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相關視頻

央視新聞帶你走進靜寧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