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薄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青薄荷(学名:Mentha spicata Linn.),
是一种唇形科直立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 紫色或白色花,花期7-9月。
温度适应范围大,喜湿润、喜光,适宜弱酸性土壤。茎、叶经蒸馏可提取留兰香油,可入药也可食用。
分布范围
原产南欧,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苏联。
中国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栽培或逸为野生,新疆有野生。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0-130厘米,无毛或近于无毛,绿色,钝四棱形,具槽及条纹,
不育枝仅贴地生。叶无柄或近于无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
宽1-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尖锐而不规则的锯齿,
草质,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侧脉6-7对,与中脉在上面多少凹陷下面明显隆起且带白色。
轮伞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端,呈长4-10厘米、间断但向上密集的圆柱形穗状花序;
小苞片线形,长过于花萼,长5-8毫米,无毛;花梗长2毫米,无毛。
花萼钟形,花时连齿长2毫米,外面无毛,具腺点,内面无毛,5脉,不显著,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
长1毫米。花冠淡紫色,长4毫米,两面无毛,冠筒长2毫米,冠檐具4裂片,
裂片近等大,上裂片微凹。雄蕊4,伸出,近等长,花丝丝状,无毛,
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伸出花冠很多,
先端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花盘平顶。子房褐色,无毛。花期7-9月。[1]
生长习性
①温度适应范围大
当日平均气温高于5℃,土温达2℃以上时,留兰香的根、茎、鳞、芽开始萌发,生长期最适温度为25-30℃在气温高于30-40℃时也能正常生长;
立冬前后种植,地下根茎可安全越冬。
②喜湿润
留兰香在生长初期和中期需要较多水分,但在现蕾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干燥的气候,
以利于油腺细胞的增长,因此,适宜在中国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生长。
③喜光
留兰香是喜光植物,其叶片既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又是贮藏精油的主要场所。
若种植密度过大,株间通风透光不良,会导致分枝节位高,分枝少,叶片易脱落,从而影响精油产量和质量。
④适宜弱酸性土壤
留兰香对土壤要求不高,以沙质、土质松散土壤为优,酸碱度以中性土壤为宜。
由于留兰香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大,需肥量尤其是氮肥需求量大。[2]
主要价值
药用
植株含芳香油,含油率0.6-0.7%,其油称留兰香油或绿薄荷油,主要成分为香旱芹子油菇酮(含量为60-65%),
此外亦有柠檬烃、水芹香油烃等,主用于糖果、牙膏用香料,亦供医药用。
叶、嫩枝或全草亦入药,治感冒发热、咳嗽、虚劳咳嗽、伤风感冒、头痛、咽痛、神经性头痛、胃肠胀气、跌打瘀痛、目赤辣痛、鼻衄、乌疗、全身麻木及小儿疮疖。
全草(留兰香):辛、甘,微温。祛风散寒,止咳,消肿解毒。[3]
用于感冒,咳嗽,胃痛,腹胀,神经性头痛;外用于跌打肿痛,目赤红痛,小儿疮疖。
食用
嫩枝、叶常作调味香料食用。可添加于调味品中增加料理风味,个别或混合其他香药草作为提神茶,印地安人也拿薄荷来驱虫杀跳蚤。
栽培技术
开墒
降湿灭渍开墒挖沟,降低地下水位,墒墒通沟、沟沟通河,排水畅通,雨止田干,
减轻湿度消灭渍害,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
一个田块,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脱空。墒沟间距2.4米,腰沟间隔30米,
田块沟间距离50米。头茬和二茬留兰香出苗后,均要及时进行清沟埋墒。
密度
合理密植留兰香分枝力强,分枝多、节位低。头茬适宜密度,约1万株/亩,
行距为0.4毫米左右,株距为0.17米左右,二茬适宜密度为4-4.5万株/亩,
过密必须进行人工间苗或机械疏苗,以控制密度而增强通风透光。
除草
苗期气温较低,必须抓紧时机在封行前(苗高15-20厘米)松土除草2-3次。
松土时近植株浅松,行间可深些,雨后土壤板结应及时松土。此外,
在收割前还应除一次杂草,以免收割时杂草混入,影响油的质量。
施肥
留兰香生育期长达250余天,是一种需肥量较多的作物,除繁育前施足底肥以外,
必须适当追肥2-3次。第一次清明前后,苗高7厘米左右时,每亩用尿素4公斤对水施于根部,以促进幼苗生长;
第二次在5月上中旬,要氮磷并施,每亩用复合肥或硫酸铵8-10公斤或饼肥25公斤,离苗10厘米开沟条施,
以满足分枝添叶的需要;第三次在“芒种”前后,采取看苗施肥的方法,一般氮磷钾配合施用,亩施30公斤左右。
科学施肥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协调植株体内氮、磷、钾比例,
增强抗病能力。基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化学肥料以磷钾肥为主,
氮肥为辅。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有机肥料为辅;
有机肥料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氮、磷、钾比例为1:0.6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