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集思廣益(漢語詞語)

漢語詞語
圖片來自 學習力

集思廣益[jí sī guǎng yì]

集思廣益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於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集思廣益」的意思是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聯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狀語。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集思廣益
  • 拼 音:jí sī guǎng yì
  • 注音字母:ㄐㄧˊ ㄙ ㄍㄨㄤˇ ㄧˋ
  • 出 處:《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

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後人據此引申出成語「集思廣益」

成語典故

公元223年,蜀主劉備去世,臨死前,他把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丞相諸葛亮。為了履行對先主的承諾,諸葛亮殫精竭慮全心全意地輔佐後主劉禪,事必躬親任勞任怨。當時,丞相府里有一個辦理文書事務的主簿名叫楊顒,他看到諸葛亮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親自過問,覺得這樣太辛苦了,於是想勸他改變一下工作方法。

楊顒對諸葛亮說:「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上下級之間應該有不同的分工,不需要一切事情都親自過問處理。」隨後,楊顒列舉出一些歷史上著名的例子,來勸導諸葛亮改變工作方法,不要管一些瑣碎的小事,對下屬應有所分工,從而節省時間和精力着重抓國家軍政大事。

諸葛亮對楊顒的勸告和關心非常感激,但他總覺得不能有負先主的囑託,感覺重任在身,許多事情不親自處理不放心。後來楊顒病死,諸葛亮非常難過,痛哭了好幾天。為了鼓勵下屬參與政事,諸葛亮寫下了《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這篇文告,鼓勵大家主動發表政見。他在文告中寫道:「丞相府讓大家都來參與議論國家大事,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議,從而讓我知道有些事情怎麼處理效果會更好。」

成語寓意

在執政治蜀中,諸葛亮總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鼓勵下屬暢所欲言,勇於發表不同見解,在爭論中獲得正確的意見,以避免犯過錯。諸葛亮以誠摯的態度,虛懷若谷的胸懷,積極倡導「集思廣益」,為國家的治理帶來了諸多有益的意見和辦法,諸葛亮的做法揭示了一個道理:有些人恃才傲物,不願請教他人,不願承認別人比自己懂得多,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心理。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們勤學好問,對不知道、不清楚的事總願意集中群眾的智慧,吸收他人有益的意見。

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集思廣益」多用作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來指做事情不固執己見,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

該成語構詞方式是聯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1]

成語示例

  • 宋·魏了翁《跋晏元獻公帖》:「先朝一政一令必集思廣益,孰復而後行之,其審重蓋若此。」
  • 明·吳郡、何汝賓《兵錄·論將》:「主將必集思廣益,而後可以致勝。伺者?一己之見有限,眾人之智無窮。」
  •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三回:「便凡聞有奇奢異能之士,都想請來,也是集思廣益的意思。」
  • 清·王永彬《身體力行·集思廣益》:「凡事不可執於己,必集思廣益,乃罔後艱。」
  • 近代·李劫人《大波》三部八章:「今天這個會議,原本就在集思廣益;況且事到而今,還有什麼可以顧慮之處?」

常見近義詞舉例:

驚濤駭浪-波濤洶湧 堅固- 牢固 晶瑩-剔透 危險-損害

瀰漫-彌散 奇怪-稀罕 慈祥-和藹 照例-循例 喧鬧-喧譁 [2]

常見反義詞舉例:

逐漸-立刻 感動-冷漠 仍然-未曾 願意-反對 瞬間-永遠

驚慌 -鎮靜 想念-忘懷 快樂-痛苦 清醒-恍惚 周圍-中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