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元光(闽南语:Tân Goân-kong;657年-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朝将领,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县令。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父亲陈政,母亲吐万氏。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为:“唐开漳陈将军墓”。
漳州、潮汕与畲族史上的关键人物。福建漳州人与台湾和新加坡的汉族闽南漳州移民后代,均尊称其为开漳圣王(闽南语:Khai-tsiang Sìng-ông)。
生平简述
陈元光(六五七~七一一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之子。十四岁随父陈政入闽;在闽共四十二年,为开发漳州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不愧是开发漳州地区的第一人。 唐仪凤二年(六七七年),陈元光奉诏以鹰扬将军袭父职,实行屯垦耕战政策,招抚土著,安定地方。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年),诏命为漳州首任刺史,吏治严明,政绩卓著,对漳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拓、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唐景云二年(七一一年),死于征战。墓在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原葬云霄大峙原(今属漳浦县),唐贞元二年(七八六年)徙州治,奉敕移葬漳州城北石鼓山。坐西北向东南,占地一千七百平方米。墓碑刻“唐开漳陈将军墓”,碑座刻梅花,坟前有墓埕五层,每层落差一~一.二米。两旁有石虎、石羊、石望柱各一对。近旁大石上刻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一九八六年,漳州市人民政府为纪念陈元光将军开漳一千三百周年重修此墓,并种植七里香、凤凰木、柏树等绿化环境。[1]
政绩成就
实施“畿荒一德、胡越和同”的民族融合政策
陈元光自幼饱读经书,深受忠君报国、王道仁政的影响,当乃父陈政在奉诏入闽南平乱八载,惫极劳瘁而逝之后,他承父职代领戍闽唐军,就感觉到父之平乱政策带来的弊端是:“元凶既诛,余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诛之则不可胜诛……”(陈元光《请建州县表》)。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对叛乱的“蛮獠”山民,采取以抚绥为主的策略,区别首恶与胁从,重点打击首恶分子,即“落剑唯戎首,游绳系胁从”(许天正和陈元光《平潮冠诗》)。并实行“且耕且战”耕战结合的政策,在九龙江北溪浦南一带建立“唐化里”,又在云霄漳江之北建“火田村”,以开荒生产,营建村宅,安置军眷,做到粮食自给、兵不扰民。他还通过多种管道,争取大多数“蛮獠”的归附,下力气招抚流亡,于是土著群众“负耒耜皆望九龙江而耒”(《白石丁氏古谱》)。对这些归附的“蛮獠”,陈元光“抚而籍之”,并免除其赋税徭役。这一政策的实施赢得了人心,缓和了民族矛盾,使荒凉的九龙江两岸“渐成村落,拓地千里”。
为了进一步促使当地山民改变陋习,融入主流社会,促进“胡越百家,愈无罅隙”。陈元光提倡民族通婚,鼓励部将与当地女子结为秦晋之好。这些政策的施行,极大促使汉畲民族的融合,并推进了还处于部落时期的畲族的封建化进程。
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取代刀耕火耨的落后生产方式
唐初,生活于“泉潮”之间的山民仍处於氏族社会末期,其生产方式十分落后,他们“伐山而营,依山而猎”,“火田畲种无耕犊”(陈元光《龙湖集》)。针对这一现状,陈元光则积极推广铁器农具,牛耕和曲辕犁,大力提倡精耕细作,兴修水利,使用筒车提灌农田,实行双季稻生产方式。
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生产技术和措施的应用,漳州地区农业生产得到初步发展,生产力水平第一次得到提高,沿习数千年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至此画上了句号。
创办学校,化蒙昧为敦伦
作为一代儒将的陈元光,深知“兵革徒威其外,礼让乃格其心”“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在兴庠序”的道理,因此,当战乱甫定,他就向朝廷上了《请建州县表》的奏章,朝廷批准了这一奏章。垂拱二年,漳州得到正式创建,由此唐王朝各种制度法令和中原文化在这里得以推行和传播。“化蛮貉之俗为冠带之伦”使“荒陬蛮獠尽沐皇恩”。他在州郡职官中设专司教育的“文学”一职,主持乡校事宜,并在浦南唐化里创办松州书院,这是全国最早以书院命名的一所学校,被载入新近出版的《中国教育志》一书中。陈元光让其子陈王向在该书院主持讲授,聚生徒四十人,成为漳州学校教育的源头。学校的创办,不仅达到“民风移丑陋,土俗转酝醇”(陈元光《龙湖集》)之目的,而且使漳州迈进封建科举制度的轨道。
通商惠工,发展经济
建置漳州之后,陈元光十分重视发展经济,他劝农通商惠工,教育儿子和部属要“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陈元光《龙湖集》)。在他政策的感召下,官民开荒垦田,种稻种茶养蚕,发展多种经营,形成热潮,处处是“较斧开林驱虎豹,施罟截港捕鱼虾”(陈元光《龙湖集》)。在漳州大地上,呈现出:“火田黄稻俱甘旨,纲水金鱼洽醉醺”(陈元光《龙湖集》)、“农郊卜岁丰,帅阃和民悦”(陈元光《龙湖集》)的喜人景象。此外,晒盐,造船,制瓷,治陶,冶铁,织染,农机具制造等中原手工业技术也在这里得以传播。“海船近通盐”(陈元光《龙湖集》),既道出了当时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制盐业的发展和海上贸易的初步繁荣。
传承中原文化艺术,影响深远
陈元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儒将,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喜诗赋善吟咏。陈元光建漳之后,又在传承中原文化艺术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且影响深远,包括诗赋唱和、闽南方言语系的形成、戏剧艺术、饮茶文化、民俗、宗教、祭祀文化等等,都能找到与中原的渊源关系的痕迹。其中陈元光《龙湖集》诗集为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文献。该集收有陈元光诗作五十篇,除了其中七篇已收载于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全唐诗外编》之外,尚有四十三篇为珍贵的唐佚诗。[1]
参考资料
- ↑ 1.0 1.1 威廉先生小破事儿. 开漳圣王陈元光,了解漳州历史 . 每日头条. 2017-03-13 [2019-2-2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