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桥驿」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using HotCat
(removed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using HotCat
行 39: 行 39:
 
[[Category:地理学家]]
 
[[Category:地理学家]]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中国人]]
[[Category:625 宋及遼金元]]
 

於 2021年8月20日 (五) 00:21 的修訂

陳橋驛
出生 1923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歷史地理學家

陳橋驛(1923-2015),原名陳慶均,1923年出生,浙江紹興人,曾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終身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酈學研究泰斗。

陳橋驛積極參與了現代階段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研究實踐和學科理論建構過程,是改革開放後較早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地理學者,為中國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水經注》與酈學、寧紹地區與吳越文化、方志學與地名學等多個研究領域傾注了畢生精力。 2015年2月11日上午11時,在杭州逝世,享年92歲。

2018年,《中國國家歷史地理·陳橋驛全集》(1—14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物簡介

陳先生原名陳慶均,浙江紹興人,陳橋驛是他的筆名。

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一本風靡地理課堂的參考書《祖國的河流》,這本小冊子在4年內再版了9次,是當時最暢銷的地理書。此書的編者就是陳橋驛,他當時只有20多歲。《祖國的河流》以及另外兩本著作《淮河流域》和《黃河》,都是他研究《水經注》的初步成果。

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是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最初形態是沿革地理學,主要研究的是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中國的沿革地理學歷史最為悠久,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禹貢》。《禹貢》把華夏土地劃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的分法,至今影響着國人的地理觀。歷代學者以司馬遷《史記》中的《河渠書》和《貨殖列傳》以及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作為傳統中國歷史地理學成熟的標誌。《史記》、《漢書》之後的二十三種正史中,有十六種列有「地理志」,而歷朝歷代各種官修私撰的方志,更加蔚為大觀。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正是其中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但沿革地理學的研究視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並沒有對專題地理問題進行探討。司馬遷與酈道元採取的地理學研究方式更符合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要求,但直到近代以前,都沒有被學者們重視。而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也就一直作為歷史學的附庸,直到1909年「中國地學會」的成立,它才開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學界立足。

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進入一個更成熟的階段,是在1934年。其時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和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共同創辦了禹貢學會。禹貢學會存在時間雖短,卻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科培養了大批人才。1985年,陳橋驛的首部酈學專著《水經注研究》出版,譚其驤致信云:「《水經注研究》的出版,勢必大大推進國內酈學研究,深為酈學將進入一個新時代慶幸。」

陳橋驛先生的離世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界的一大損失。《錢江晚報》在2012年7月曾對他做過一次專訪。他10來歲就醉心《水經注》;參加過「青年遠征軍」(觀察者網註:1944年,國民黨政府派駐緬甸的一支由青年知識分子組成的軍隊),擔任英語翻譯;曾赴日本、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多所大學訪問講學——在記者採訪他時,他隨口就背誦出一段莎翁戲劇《羅密歐與茱莉亞》中的英文對白。除了歷史地理學和酈學,陳橋驛先生在地方志、地名學研究、城市研究、古都研究以及翻譯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詣。他出版了超過70部的著作,有不少被譯為外文,為世界學界所知。[1]

著作

出版著作70本,共2000萬字。有《淮河流域》、《祖國的河流》、《水經注研究》(一集、二集、三集、四集)、《酈道元評傳》、《水經注校釋》、《水經注校證》、《酈學札記》、《紹興地方文獻考錄》、《吳越文化論叢》等學術專著近30種;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中國七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都城辭典》、《浙江古今地名詞典》等書籍10餘種;另有點校古籍及外文翻譯作品10餘種,並在《中國社會科學》、《地理學報》、《歷史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文史》、《中華文史論叢》、《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各類論文200餘篇。[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