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陈望道

增加 9,76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 Chénwàngdào''' ),(1891.01.18-1977.10.29),男, [[ 中国 ]] 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 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 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 [[ 浙江 ]] 省义乌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 [[ 上海 ]] 大学等高校教授。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p style="text-indent:2em;"> [[ 上海 ]] 复旦大学里仍保留陈望道先生的旧居。{{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望道 | 图像 =[[File:陈望道.jpg|缩略图|居中|250px|]]| 图像说明 =[http://www.jhnews.com.cn/zzxb/attachement/jpg/site1/20110629/f04da22a8e9e0f7570391e.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3%C2%CD%FB%B5%C0&mode=1&did=4#did3 来自360网] | 出生日期 = 1891年1月1日 | 出生地点 = 浙江义乌 | 逝世日期 = 1977年1月1日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 | 职业 =教育家、语言学家 | 知名于 = 《辞海》(主编)<br>《标点之革新》<br>《修辞学发凡》 <br>}}
==人物生平==
===学习历程===
<p style="text-indent:2em;"> 民国4年(1915年)1月,赴 [[ 日本 ]] 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1]
<p style="text-indent:2em;"> 民国8年(1919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 [[ 杭州 ]][[ 浙江 ]]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 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参编刊物===
<p style="text-indent:2em;"> 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2] 。8月加入 [[ 上海 ]] 共产主义小组。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民国17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民国20年7月离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大众语运动===
<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言复兴"现象,与人一起发动了"大众语运动"。主张建立真正的"大众语"和"大众语文学",并创办《太白》半月刊,撰写多篇文章,宣传大众语运动。民国26年(1937年)6月回上海,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1938年开始,他积极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 [[ 上海 ]] 语文学会""上海语文教育学会",并撰文支持文字改革,积极从事语文运动。民国29年秋赴重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民国31年任新闻系主任、代教务长。民国35年6月,随国立复旦大学迁回上海,解放后任复旦大学第二任校长。<ref>[3http://www.fudan.edu.cn/entries/view/767/ 复旦大学校史 学校官网]</ref>
===论文发表===
<p style="text-indent:2em;"> 上个世纪30、40年代,陈望道在上海和重庆发动了中国文法革新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他先后发表了《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分别》(1938)、《"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1938)、《文法革新的一般问题》(1939)、《从分歧到统一》(1939)、《回东华先生的公开信》(1939)、《漫谈文法学的对象以及标记能记所记意义之类》(1939)、《文法革新问题答客问》(1940)、《答复对于中国文法革新讨论的批评》(1941)、《文法的研究》(1943)等1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从方法论上批判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明确地提出了用功能观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的见解。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立以来,他仍继续研究语法。1955年12月,他在复旦大学设立了"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并主持研究室的工作。在此期间,撰写了 [[ 《漫谈"马氏文通"》]](1958)、《对于主语宾语问题讨论的两点意见》(1956)等论文。
===创修辞学===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之后,他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他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1932年)一书中。其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首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该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各处任职===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9月,任 [[ 中国 ]]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同年10月,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主任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1953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3月,任 [[ 上海 ]] 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重新加入共产党。1961年后,任修订《辞海》总主编。著有《标点之革新》等。专著《修辞学发凡》在建立 [[ 中国 ]] 现代修辞学体系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
===最后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文法简论》(1978)的定稿工作。这本书共分7章,其中不少地方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一些见解的进一步发挥。书中对词类问题用了较多的笔墨,既讲了词类区分的依据,又讲了汉语的词类系统。他把汉语的实词分为体词、用词、点词、副词 4大类。体词包括名词、代词;用词包括动词、形容词、断词、衡词;点词包括数词、指词;加上副词,合为9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3类。在实词、虚词之外另立感词一类,共计13类。句法部分讲得比较简单,他把复合谓语分为并列、顺递、接合、提带4种。这本书是他继《修辞学发凡》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此外,他还有许多篇论文。他的论著均已收入四卷本《陈望道文集》中或依专题而分别收入《陈望道语文论集》、《陈望道修辞论集》等当中。 陈望道曾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指1922-<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间办学的原上海大学)、国立安徽大学、 [[ 广西 ]] 大学 中山大学等高校教授。<p style="text-indent:2em;">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不幸逝世,享年86岁。198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 [[ 上海 ]] 市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为陈望道同志骨灰盒覆盖党旗仪式。
==往事略集==
===政治活动===
<p style="text-indent:2em;">1891年陈望道出生在义乌分水塘村-个中农家庭。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 [[ 浙江 ]] 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获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返回祖国。那年6月,他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授语文课,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不久,即遭到迫害,被强扣上"非孝、废孔、共产、公妻"的罪名。反动当局责令校长经亨颐将他革职查办。此令受到一师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了著名的 [[ 浙江]]"一师风潮"。这一风潮得到全国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
<p style="text-indent:2em;"> 在这次风潮中, [[ 陈望道 ]] 通过革命烈火的磨炼受到深刻的教育。他进一步认识到,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为了传播真理,他于1919年底毅然返回故乡义乌分水塘村,着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基于坚定的信念,他在家宅旁一间破陋的柴屋里,克服寒冷等多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忙于翻译。1920年4月下旬,《共产党宣言》一书译稿终于完成,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后,于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中文全译本正式出版。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人民出版社决定重印 [[ 《共产党宣言》 ]] ,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p style="text-indent:2em;"> 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 [[ 毛泽东 ]] 同志1936年曾对斯诺说过:"有二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 鲁迅 ]] 先生也称赞陈望道说:"现在大家都在议论什么'过激主义'来了,但就没有人切切实实地把这个'主义'真正介绍到国内来,其实这倒是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望道在杭州大闹了一阵之后,这次埋头苦干,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陈望道除翻译《共产党宣言》外,于1919年至1921年问还翻译和介绍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等书,为传播真理作出重大贡献。<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4月底,陈望道应 [[ 陈独秀 ]] 之邀,到上海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年底陈独秀赴广东,陈望道遂主持《新青年》的编辑。《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的,五四运动后,由一个激进民主主义刊物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陈望道主持《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后,使它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了《 [[ 俄罗斯 ]] 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影响很大。
<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8月, [[ 中国 ]] 第-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亦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正式成立。书记为 [[ 陈独秀 ]] 。参加的成员有陈望道、李汉进、李达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望道积极参与并做了许多工作,诸如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内部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的创刊等。陈望道还一度担任劳工部长,曾帮助筹建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和邮电工会等,为积极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Infobox person | 图像 =[[File:陈望道2.jpg|缩略图|居中|250px|]]| 图像说明 =[http://www.jhnews.com.cn/zzxb/attachement/jpg/site1/20110629/f04da22a8e9e0f7570391e.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3%C2%CD%FB%B5%C0&mode=1&did=4#did3 来自360网] }}<p style="text-indent:2em;">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随之纷纷建立,促使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共产党正式诞生的标志。陈望道身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为筹备一大召开出了大力,同时也被推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一大的代表。但由于对陈独秀家长制领导作风不满,以及陈独秀根据不确实的事实,作出有损于他名誉的行为,陈望道愤而提出脱离组织的请求,因而未能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次代表大会。陈望道虽然没有出席党的-大,但当时也没有脱离党的组织。他正式离开党的组织,是在党的三大召开以后。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局要求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区执行委员会。不久,上海成立了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陈望道任第一任书记,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工作。但陈望道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为时不长、约在1922年下半年正式提出辞呈。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8月5日,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中央委员[[毛泽东]]代表中央出席指导。在会上,毛泽东曾代表中央建议:对[[邵力子]]、[[沈玄庐]]、陈望道的态度应缓和,劝他们取消退出党的意思;还建议把他们"编入小组"。中央这一建议,是针对上海的一些青年党员因不了解陈望道等人要退党的缘由,背后对他们很有过不满意的议论而发的。党组织还指定[[沈雁冰]]去对三人劝说。沈雁冰回忆说:"党组织又决定派我去向陈、邵解释,请他们不要退出党,结果邵同意,陈却不愿。他对我说:"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道我的为人。我既是反对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要退党,[[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我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p style="text-indent:2em;">从这以后,陈望道虽然暂时离开党的组织,但对党组织所交予的各项任务,仍一如既往坚韧不拔地努力去完成,从不顾及环境多么险峻,道路多么艰辛。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于1923年秋天到1927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的学校,为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和方针服务。在党的领导下,他率领全校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上海大学成为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上大师生不仅参加厂1925年的"五卅"运动,而且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组织了行动委员会,与工人一起并肩战斗。 <p style="text-indent:2em;">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浪潮。陈望道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始终走在前列。1932年1月17日,由陈望道等35人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著作者协会。该协会的纲领是:"争取自由,反抗压迫,保障生活,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以集团的力量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文化界精英茅盾、鲁迅、叶圣陶、陈望道等43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宣告"我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强加于中国配众的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以及压迫革命的群众"。并集会讨论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选举出17人组成执行委员会,陈望道被选为秘书长。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为抗日救国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国民党加紧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策动御用文人汪懋祖、许梦因等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的逆流。上海进步文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一向团结在鲁迅周围的陈望道出面邀请[[胡愈之]]、[[夏丏尊]]、[[叶绍钧]]、[[陈子展]]等十多位知名人士共同商议,决定发起-场"大众语"运动。与会者轮流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文章,不但反对提倡文言文,对当时白话文运动中出现的脱离群众语言的倾向也提出批评。同时提倡白话文应进一步接近群众的口语,"大众语"就是"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白、写得顺手"的语言,主张建立真正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文学"。为了实践大众语运动,陈望道创办了《太白》半月刊,先后发表了《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大众语论》、《这一次白话和文言的论战》等多篇文章,对"大众语"的性质以及如何建立"大众语"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不久这一讨论扩及全国,主张文言复兴的论调在强大的舆论反击下销声匿迹。当时的"大众语"运动尽管存在某种历史局限,但它给复古思潮和国民党反动的语文政策以强有力的打击,其历史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望道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同[[韦悫]]、[[郑振铎]]等人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联谊会,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为了动员民众团结一致抗日,他积极提倡拉丁化新文字,开展对新文字的系统研究,于1939年7月成立了"上海新文字研究会"。陈望道在上海孤岛从事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屡遭汪伪特务迫害,不得已离开上海。1940年秋,他取道香港,转赴抗日后方,回到当时迁校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自194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历时八年,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创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陈望道还在重庆筹建了新闻馆。新闻系成为该校民主力量最强的一个系
继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p style="text-indent:2em;">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秋 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 陈望道 之纷纷建立,促使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复旦 会在 学师生返回 上海 召开,这是共产党正式诞生 。回迁后 标志 复旦大学在教育界声誉日益提高 陈望道身为中 共产 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 筹备一大召开出 大力,同时也被推选为上海地区出席一大的代表。但由于对陈独秀家长 领导作风不满 进步学生 以及陈独秀根据 派遣 确实的事实,作出有损于他名誉的行为, 少特务。 陈望道 愤而提出脱离 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 组织 的请求 因而未能参加中 奋力支持和保护进步学生。同年,全 共产党的第-次代表大会。陈望道虽然没有出席党的-大 人民奋起抗议驻华美军暴行 但当时 复旦师生 没有脱离党的组织 举行了游行示威 他正式离 为了 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 组织,是在党 民主斗争 三大召开以后。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局 求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区执行委员会。不久 上海 成立了 中共 上海地 方委员 区大专院校教授的进步组织--"大学教授联谊 " ,陈望道 任第一任书记,积极 被选 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工作。但陈望道担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为时不长、约在1922年下半年正式提出辞呈 该组织的主席
1923年8月5日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秋后,国民党教育部策划将复旦大学迁往[[台湾]] 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 结果遭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复旦大学师生 会召开第六次会议,中央 工成立了应变 委员 毛泽东代表中央出席指导。在 毛泽东曾代表中央建议:对邵力子、沈玄庐、 陈望道 的态度应缓和 担任副主席,努力做好护校工作,以迎接解放。1949年4月 劝他们取消退出 国民 的意思;还建议把他们"编入小组"。中央这一建议 大肆逮捕屠杀爱国人士 是针对上海的一些青年党员因不了解 陈望道 等人要退党的缘由,背后对他们很有过不满意的议论而发的 被列入黑名单 复旦中共地下 党组织 还指定沈雁冰去对三人劝说 通知他即刻转移 沈雁冰回忆说:"党组织又决定派我去向 、邵解释 望道被转移到叶波澄家中 请他们不要退出党 住至5月25日 结果邵同意,陈却不愿 终于迎来了上海解放 他对我说===学者===<p style="text-indent:2em;" 你和我多年交情,你知 >陈望 我的 人。我既是反对陈独秀的 政治活动 长作风而要退党 陈独秀 家长作风依然如故,我如何又取消退党呢?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 贡献 是卓越 力量。我在党外 ;作 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从这以后 学者 陈望道虽然暂时离开党 他在学术上 组织 成就 但对党组织 同样为世 交予的各项任务 瞩目。从20世纪20年代起 仍一如既往坚韧不拔地努力去完成 他就陆续撰写了《作文法讲义》、《因明学》、《美学概论》、《修辞学发凡》等著作 从不顾及环境 亦文章学、逻辑学、美学、修辞学等 么险峻 个领域均有独到的研究。尤其是他于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莫定了现代修辞学的基础 道路多么艰辛 被后人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p style="text-indent:2em;"> 陈望道 于1923年秋天到1927年在上海 六岁时即开始读《 大学 》、《 庸》、《论语》。他有两个舅舅。一个舅舅爱写清真 章, 张文笔简练,要求文句通顺,因而希望他体会《四书》 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 《五经》中文笔的简洁通达 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 另一个舅舅是个秀才,爱写华丽的文章,讲究文字的形色声调美,并且爱喝酒,一喝酒 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 华丽 学校 辞藻就会脱口而出,摇头长吟,得意非凡 但却讲不出这些辞藻用得 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和方针服务 什么好,好在哪里 在党 [[陈望道]]小时候深受这两个舅舅 领导下 影响 他率领全校师生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上海 之后, 成为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 了外国修辞学,才知道两个舅舅所爱好 重要场所。上大师生 是两种 仅参加厂1925年 "五卅"运动 修辞手法 而且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 一种是消极修辞 组织了行动委员会,与工人 起并肩战斗 种是积极修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浪潮。 <p style="text-indent:2em;">[[ 陈望道 在抗 ]]1915年留学 救亡运动中始终走在前列。1932年1月17 本的早稻田大学是 ,由陈望道等35人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 本修辞学的摇篮。当时 作者协会 名的修辞学家坪内逍遥和他的学生岛村泷太郎(又名岛村抱月)、五十岚力都在该校执教 该协会 坪内逍遥 纲领是:"争取自由 《美辞论稿》 反抗压迫,保障生活,反帝反封建反法西斯,以集团 岛村泷太郎 《美辞学》、《新美辞学》和五十岚 量促进文化事业 发展。"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文化界精英茅盾、鲁迅、叶圣陶、陈望道等43人联合发表 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修辞学讲话 ,宣告"我们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均为日本权威性 战争,反对强加于中国配众 修辞学著作。早稻田大学校长高田早苗 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 《美辞学 方法》 日妥协,以及压迫革命的群众" 学生也有影响 并集会讨论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选举出17人组成执行委员会, 陈望道 被选为秘书长。 在早稻田大学虽不是主攻修辞学,但 对修辞学的兴趣和知识很可能是 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为抗日救国斗争作出 这时莫立 应有的贡献 基础
1934年,国民党加紧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策动御用文人汪懋祖、许梦因等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p style="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一向团结在鲁迅周围的陈望道出面邀请胡愈之、夏丏尊、叶绍钧、陈子展等十多位知名人士共同商议,决定发起text- indent:2em;" >从[[日本]]回国后,1920年9月他刚到复旦 众语"运动。与会者轮流在 学任教时便开设了修辞学课程,并开始撰写 申报·自由谈 修辞学发凡 发表文章,不但反对提倡文言文,对当时白话文运动中出现 。该书最早 脱离群众语言的倾向也提 油印本问世于1923年。到1932年正式 批评 版前,油印稿已先后修改印行过5次 同时提倡白话文应进一步接近群众的口语,"大众语"就是"大众说得出 旧稿曾由田汉 听得懂 [[冯三昧]] 看得明白 [[章铁民]] 写得顺手"的语言,主张建立真正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文学" [[熊昌翼]]等先生拿去试教 为了实践大众语运动,陈望道创办了 太白》半月刊,先后 修辞学 表了《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大众语论 、《这 次白话和文言的论战》等 书经过 篇文章,对"大众语"的性质以及如何建立"大众语"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不久这一讨论扩及全国,主张文言复兴的论调在强大的舆论 年试教、 击下销声匿迹。当时的"大众语"运动尽管存在某种历史局限,但它给 古思潮和国民党反动的语文政策以强有力的打击 修改 其历史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使之精益求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p style="text-indent:2em;"> 陈望道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 之所以要研究修辞学,是为了当时社会 领导下 需要。据他自己所说:第一 同韦悫、郑振铎等 当时西学东渐,有些 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联谊会 一味崇洋迷外,认为外国的什么都好 积极投身于抗日救 运动 什么都不行 为了动员民众团结一致抗日, 积极提倡拉丁化新 听到有人说中国语 没有规则 开展对新 比外国语 字的系统研究 低一等,非常气愤,决心驳斥这种谬论 于1939年7月成立了"上海新文字 从而决定 研究 会"。陈望道在上海孤岛从事 修辞和 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屡遭汪伪特务迫害,不得已离开上海。1940年秋,他取道香港,转赴抗日后方 回到当时迁校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 以探讨[[ 国]]语 系任教 的规则 自1943年起 第二 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历 八年 旧的被否定了 为我国 闻事业 一时还未 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立起来 陈望 许多学生确实不知 还在重庆筹建了新闻馆 白话文文章该怎么写。有的人造句时只会写"花是红的"这类句式 新闻系 因此向学生讲授作文和修辞的规律就 为该校民主力量最强的一个系 了当务之急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秋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撰写《修辞学发凡》,加深这门学科的基础 ,陈望道 随复旦大学师生返回上海。回迁后 同时还研究邻近 复旦大 相关 在教育界声誉日益提高。国民党为 科,撰写 控制进步 文章学、美学、逻辑 生,派遣不少特务 等著作 陈望道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组织 他认为 奋力支持和保护进步 修辞学与多门 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年,全 他于1921年9月26日至1922年2月13日陆续在《民 人民奋起抗议驻华 日报·觉悟》上连载了《作文法讲义》,3月底正式出版成书。此书对文章的构造、体制和 军暴行,复旦师生也举 质等问题进 行了 游行示威。为了开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民主斗争的需要 探讨 成立了上海地区 当时影响很 专院校教授的进步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陈望道被选为该组织的主席
1948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的《美学概论》,于1926 秋后,国 由上海 党教育部策划将复旦大学迁往台湾,结果遭到全校师生 智书局出版。该书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美的材料"、"美的形式"。在"美的形式"一章中所论述 坚决 " 复与齐一"、"对称与均衡"、"调和与 。复旦大 比","形式原理"等论题,为后来《修辞 师生员工成 发凡》的辞格研究确 立了 应变委员会, 美学基础。 <p style="text-indent:2em;"> 陈望道 担任副主席 的《因明学》一书 努力做好护校工 于1931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用白话文写成的第一本因明学著 作, 其中有的内容与《修辞学发凡》中的"消极修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p style="text-indent:2em;">1932年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的《修辞学发凡》,提出了新的修辞理论,发前人所未发。归纳起来主要有:调整语辞说、总结"条理"与概括"系统"说、" 迎接 语言为本位"说、表达论与理 放。1949年4月,国民党 论相结合说、修辞现象发展变化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说等。《修辞学发凡》还创建了修辞手法"两 肆逮捕屠杀爱国人士,陈望道被列入黑名单 分野"的新体系 复旦中共地下党组织通知他即刻转移 它把整个修辞现象和修辞手法一分为二 陈望道被转移到叶波澄家中 凡能使语辞呈现明白、清晰情貌的 住至5月25日 称为消极修辞;凡能使语辞呈现生动、形象情貌的 终于迎来了上海解放 称为积极修辞 。 <p style===学者=== "text-indent:2em;"> 陈望道 撰写《修辞学发凡》融古今中外先进方法 政治活动家 一炉 运用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 既批判地继承古代之精华,又批判地借鉴外国 贡献是卓越 经验,并从汉语修辞现象的实际出发,从而构建成一个科学 ;作为 修辞学理论新体系。因此,该书问世后即受到 术界的普遍重视 并产生深远影响。刘大白 《序》中赞誉《修辞 术上 发凡》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 成就 修辞学著作" 同样 并且认 世所瞩目 出版此书的1932年是我国学术界"最可纪念的一年" 从20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该书问 纪20 后短短的六七 间,我国修辞学界第一次掀 了"修辞热" 他就陆续撰 相继涌现了20本左右的修辞学著作。不少修辞学著作都在扉页中注明,在 作过程中,《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是重要参考书。游叔有在《协大艺文》第20期(1927年)所发表的 修辞学漫谈》一 法讲义 中称赞说:"能融合中西、兼该新旧,为我国修辞学专著者,其陈望道之《修辞学发凡》乎!"他还认为《发凡》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指出杨树达《中国修辞学 》、 徐梗生 因明 修辞 教程 》、 章衣萍 修辞 概论 讲话 》、 郭步陶 实用 修辞学 发凡 》等 书的问世,均为"[[陈望道]]影响之力也"。<ref>[http://www.guayunfan.com/mrgs/3596.html 陈望道简介资料_陈望道生平介绍_传奇故事,网站名称 名人故事2017-03-11 ]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50年代问世的一些修辞学 著作, 亦文章 如周振甫《通俗修辞讲话》、张照侯《现代汉语修辞》、吕景先《修词 习》 逻辑 张剑声《汉语积极修辞》等,或在辞格体例上,或在辞格分析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修辞学发凡》的影响。1963年出版的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 、美 》赞扬《发凡》对修辞方式的处理"见解精确,系统清楚"。张志公在《〈修辞 发凡〉给我的教益》一文中则称《发凡》为"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并说正因为读了《发凡》,才使他认识到" 修辞学 等多 是- 宽广的,很值得探索的 领域 ,是一门既有理论意义,又 独到 实用意义 研究 学问 尤其是他于1932 "新加坡学者郑子瑜于1965 在日本 出版的 《中国修辞学变迁》一书中说:"在中围, 《修辞学发凡》 是大家公认的独一无二的权威巨著。"{{Infobox person | 图像 =[[File:陈望道3.jpg|缩略图|居中|250px|]]| 图像说明 =[http://www.jhnews.com.cn/zzxb/attachement/jpg/site1/20110629/f04da22a8e9e0f7570391e.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3%C2%CD%FB%B5%C0&mode=1&did=4#did3 来自360网]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不仅潜心研究修辞学,而且也重视研究文法学。他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研究文法 莫定 发表论文多篇。他曾于1938年在上海语文学界发动 一场关于[[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从1938中起至1941年,历时四载。其历史背景是:"从中阴文法和两样文法学术接触之后,……大多以模仿西洋文法教科书为能事……最近十年来则因中国文法的特殊事实渐渐地发 代修辞 了,模仿体制已有难以应付裕如之苦。"因而讨论中"总的倾向就是革新《马氏文通》以来,中国文法不从中国语文的实际出发,一味机械模仿和照抄照搬外国文法的传统风气"。讨论中涉及的问题有文法学的研究对象、体制、研究方法和词类区分等。陈望道提出:"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 学的 基础 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的建议 并先后发表了《"一提议"和"炒冷饭"读 感》、《文法革新的一般问题》、《漫谈文法学的对象以及标记能记所记意义之类》等十余篇论文。他还明确提出应以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汉语文法,把组织功能作为区分词类的依据。在讨论过程中,陈望道还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倡导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求同存异,鼓励大家学术争鸣。这次学术讨论,为我国文法学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陈望道汇集所有讨论的文章编辑出版了《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一书,成为汉语文法史上很有价值的文献。== 誉为 生评价==<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先生自1920年9月到复旦大学任教起,直到1977年10月29日逝世,在复旦大学这块园地 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他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新闻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复旦实验中学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校长等职,陆续开设了修辞学、逻辑学、文法学、文艺理论、美学、新闻学等课 碑式 。他毕生热情培养学生,并鼓励他们走向社会,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人才。陈望道先生是我国共产党的发起人和党的早期成员之一,深深懂得干革命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办教育同样离不开党 领导。在他主持复旦大学行政工 期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忠诚于祖国的教育事业
陈望道六岁 <p style="text-indent:2em;">当 即开始读《大 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有关办学方针 《中庸》、《论语》。他有两个舅舅。一个舅舅爱写清真文章,主张文笔简练,要求文句通顺 重大决策和干部任免 因而希望 都提交党委集 会《四书》、《五经》中文笔的简洁通达 讨论然后作出决定 另一个舅舅是个秀才,爱写华丽 这就使学校在党委 文章 领导下 讲究文字 沿着正确 形色声调美 方向发展 ,并 且爱喝酒,一喝酒,华丽的辞藻就会脱口而出,摇头长吟,得意非凡,但却讲不出这些辞藻用 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陈望道小时候深受这两个舅舅的影响,长 之后,学了外国修辞学,才知道两个舅舅所爱好 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一种是消极修辞,一种是积极修辞 成就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办教育的过程中, 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修辞学的摇篮。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坪内逍遥和他的学生岛村泷太郎(又名岛村抱月)、五十岚力都在该 长坚持根据我国 。坪内逍遥的《美辞论稿》 育实际 岛村泷太郎的《美辞 制订 》、《新美辞学》和五十岚力 《修辞学讲话》均为日本权威性的修辞 著作 制度 早稻田大学 他担任 校长 高田早苗 初期,就遇到了如何借鉴苏联经验 《美辞学的方法》对学生也有影响。陈望道在早稻田大学虽 问题:是 顾民族特点,一味照抄照搬呢,还是以实事求 主攻修辞学 的态度 但他对修辞学的兴趣和知识很可能是在这时莫立了基础。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
从日本回国后,1920年9月他刚到复旦大 <p style="text-indent:2em;">这里举一个小的例子,五十年代初期,我们高校曾借鉴苏联的办 任教 经验,当然其中有不少好的地方,不过当 便开设 把他们的"六节一贯制"的作息制度也照搬过来 修辞 。一个上午 生要连上六节课 ,上完第四节 之后 并开始撰写《修辞 给每个 凡》 一个小面包,接着再上两节课 该书最早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不适合[[中国]]国情 油印本问世于1923年 到1932年正式 陈望道校长指 版前 :"中国的午餐时间同苏联不一样,两国学生的健康素质也有差别 油印稿已先 怎能不顾事实照搬别国的经验呢? " 修改印行过5次。旧稿曾由田汉、冯三昧、章铁民、熊昌翼等先生拿去试教。《修辞学发凡》 来这 书经 做法很快被纠正 多年试教、反复修改,使之精益求精 来了
陈望道之 <p style="text-indent:2em;">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东地区11 以要研究修辞 ,是为了当时社会 需要 有关专业调整到复旦大学 据他自己所说:第一,当 与此同 西学东渐 许多著名教授专家也一起调到复旦。起初 有些 人一味崇洋迷外,认为外国的什么都好 教授对院系调整想不通 中国什么都 情绪 稳定 他听到有人说中国语文没有规则,比外国语文低 陈望道先生针对这 实际问题 非常气愤 认真做好思想工作 决心驳斥这种谬论 促进教授间的团结 从而决定研究修辞和文法,以探讨中国语文 充分调动他们 规则 积极性 第二,当时旧的被否定 例如为 动员外文系一位教授出来担任系主任 新的 时还未建立起来。许多学生确实不知道白话文文章该怎么写。有的人 连三次登门 句时只会写"花是红的"这类句式。因此向学生讲授作文和修辞的规律就成了当务之急 访
<p style="text-indent:2em;">对中青年知识分子,他更是爱护倍至 为了撰写《修辞学发凡》 加深这门学科的基础 创造各种条件 陈望道同时还研究邻近的相关学科 使他们健康成长 撰写了文章学、美学、逻辑学等著 一旦 出成绩,又及时给予提拔 由于陈校长善于团结知识分子,热情关怀 认为 修辞学与 教授的思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安心从事教 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于1921年9月26日至1922年2月13日陆续在《民国日报·觉悟》上连载 研工作 ,并取得 《作文法讲义》,3月底正式出版 一批 此书对文章 事实证明这些教授 构造、体制和美质等问题进行 到来,壮大 探讨 复旦大学的师资队伍 当时影响很大 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陈望道的《美 ===致力 概论》,于1926年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该书用较多的篇幅探讨了风===<p style=" 美的材料text-indent:2em;" 、"美 >建设一个良好 形式"。在"美的形式" 学风,对于任何 章中 论述 大学来说,都是必要 "反 。为了使 与齐 旦有 "、"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 个好的学风 "形式原理"等论题,为后来《修辞学发凡》 陈校长在一些重要 辞格研究确立了美 场合都要谈 基础 风问题
<p style="text-indent:2em;">1963年他专门向全校师生作了学风问题的报告。 望道 校长指出:学风问题是一个综合性 问题,涉及面广,与全校一切人、一切事有关, 此要动员全校所有人都来参与 》一书 风建设。同时 于1931年由上海世界书局 他又指 版。这 :"优良学风的形成, 我国用白话文写成的第 本因明学著作,其中有 个需要长时期 内容与《修辞学 思想上启 凡》中 和行动上实践 问题。但是主要是思想先行。" 消极修辞"存 陈校长的报告 着一定的联系 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32年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的《修辞 <p style="text-indent:2em;">通过这次全校范围对 发凡》,提出了新 风问题 修辞理 发前人所未发。归纳起来主要有:调整语辞说、总结"条理"与概括"系统"说、"以语言为本位"说、表达论与理解论相结合说、修辞现象发展变化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说等。《修辞 大大促进了学校优良 发凡》还创 风的 了修辞手法"两大分野"的新体系 它把整个修辞现象和修辞手法一分 许多学生树立起 二。凡能使语辞呈现明白、清晰情貌 人民服务 思想 称为消极修辞;凡能使语辞呈现 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学 动、形象情貌的 学业基础扎实,毕业后分配到祖国各地 称为积极修辞 大都成了栋梁之才
<p style="text-indent:2em;"> 陈望道 撰写《修辞 先生不仅倡导建立优良的 发凡》融古今中外先进方法为一炉 风,而且还身体力行 积极实践。他坚持 了较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 科学 研究 方法。他既批判地继承古代之精华 和教育工作 又批判地借鉴外国的经验,并从汉语修辞现象的 主张讲究 实际 出发 从而构建成一个科学的修辞学理 反对说空话,无 新体系。因此 是办事还是写文章 该书问世后即受到 他都坚持科 术界 普遍重视,并产生深远影响。刘大白在《序》中赞誉《修辞学发凡》 实事求 我国"第一部有系统 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并且认为出版此书的1932年是我国学术界"最可纪念的一年" 态度
在该书问世后短短的六七年间 <p style="text-indent:2em;">他常说 我国修辞学界第 评价 次掀起 个人,关键在于看他做 "修辞热" 些什么 相继涌现了20本左右的修辞学著作。 少修辞学著作都在扉页中注明, 于听他说了些什么。他反对 作过程中 那种长而空的文章 《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是 强调必须注 要参考书 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 游叔有在《协大艺文》第20期(1927年)所发表 他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 《修辞学漫谈》一文中称赞说:"能融合中西、兼该新旧 研究 为我国修辞学专著者 反对人云亦云 其陈望道 《修辞 ,无论在治 发凡》乎!"他 精神方面, 认为《发凡》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指出杨树达《中国修辞学》、徐梗生《修辞学教程》、章衣萍《修辞学讲话》、郭步陶《实用修辞学》等书的问世 是文风方面 均为" [[ 陈望道 影响之力也" ]]先生都不愧为复旦人的楷模
50年代问世的一些修辞 ===重视研究===<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先生在复旦长期从事教 作, 如周振甫《通俗修辞讲话》、张照侯《现代汉语修辞》、吕景先《修词 对科 习》、张剑声《汉语积极修辞》等,或在辞格体例上,或在辞格 研究也十 析上,都不同程度 重视。他清楚 认识 《修辞 ,搞好教 发凡》 ,培养又红又专 影响。1963年出版的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 人才,是大 》赞扬《发凡》对修辞方式 处理"见解精确 一件头等大事。但是 系统清楚"。张志公在《〈修辞 如果 发凡〉给我的教益》一文中则称《发凡》为"具有里程碑性质的 校不同时 要著作",并说正因为读了《 视和 凡》 展科学研究 才使他认识到"修辞 是-个宽广的 水平就无法提高 很值得探索 培养高水平 领域,是 人才也就成了 门既有理论意义 句空话。因此 又有实用意义 陈校长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 的学 问。"新加坡 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 者郑子瑜于1965年在日本出版 术研究中 《中国修辞 变迁》一书中说:"在中围,《修辞学发凡》是大家公认的独一无二的权威巨著 态度 "
陈望道不仅潜心 <p style="text-indent:2em;">为了适应文化教育、科学 研究 修辞学 事业的需要 而且也重视研究文法 [[复旦大 。他从20世纪20年代初 ]]自1954年1起 开始 研究文法,发表论文多篇。他曾于1938年在上海语文 举行校庆科 界发动了一场关于中国文法革新的 讨论 这场讨论从1938中起至1941 通过一 ,历时四载。其历史背景是:"从中阴文法和两样文法学术接触之后,……大多以模仿西洋文法教科书为能事……最近十年来则因中国文法的特殊事实渐渐地发现了,模仿体制已有难以应付裕如之苦。"因而讨论中"总的倾向就是革新《马氏文通》以来,中国文法不从中国语文的实际出发, 味机械模仿和照抄照搬外国文法 传统风气"。讨论中涉及的问题有文法学的研究对象、体制、研究方法和词类区分等。陈望道提出:"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说,以 大型 科学 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的建议,并先后发表了《"一提议" 报告 "炒冷饭"读后感》、《文法革新的一般问题》、《漫谈文法学的对象以及标记能记所记意义之类》等十余篇论文。他还明确提出应以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汉语文法,把组织功能作为区分词类的依据。在 讨论 过程中 陈望道还做 既检阅 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倡导从团结 全校师生年来 愿望出发 科研成果 求同存异,鼓励大家学术争鸣。这次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 学术讨论 ,为我国文法学史写下了光辉 篇章。 开展<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b4272e953ae0bba?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人物|| 陈望道 汇集所有讨论的文章编辑出版了 首译 中国文法革新论丛 共产党宣言 一书,成为汉语 背后故事:历 上很有价值的文献 选中了他,网站名称 快资讯 2018-05-19 ]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这种形式,除了"文革"期间被迫停止了一段时间外,直到今天,[[复旦大学]]仍然每年都举办一次科学报告会,到1990年已举行了24届 ,参加的除文理科、科学技术外,还扩大到机关和管理部门。这种科学讨论会,按照过去陈校长的意见,要认真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他认为"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既是繁荣科学的途径,也是提高科学工作者的手段。实践证明这种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1952年起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副组长、[[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等职。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市委和校党委支持下,他在我校设立了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后来在改为语言研究室),由他亲自主持工作,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经过全体编写人员四年的辛勤劳动 ,《辞海》于1965年出版了。
<p style="text-indent:2em;">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最后竟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p style="text-indent:2em;">[[陈望道]]先生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说是"著作遍海内,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本人治学严谨,是值得后人纪念的。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望道
| 图像 =
[[File:陈望道.jpg|缩略图|陈望道]]
| 图像说明 =[http://www.jhnews.com.cn/zzxb/attachement/jpg/site1/20110629/f04da22a8e9e0f7570391e.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B3%C2%CD%FB%B5%C0&mode=1&did=4#did3 来自360网]]]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91|01|01}} <!-- 逝世用: {{Birth date|YYYY|MM|DD}} -->
| 出生地点 = 浙江义乌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7|01|01|1891|01|01}} <!-- 死亡日期在前, 出生日期在后 --> | 逝世地点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
| 职业 =教育家、语言学家
| 知名于 = 《辞海》(主编)<br>《标点之革新》<br>《修辞学发凡》 <br>
}}
== 相关视频 ==
{{#ev:youku|XMzkyNTM2Mjk0NAXMzk1NTQ3MzE4NA|alignment=left640|center|<big>陈望道故居被授予“中国民主同盟传统教育基地”</big>|frame}}== 参考资料 ==[[Category:语言学家]]
4,6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