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岱孙[1](1900.10.20 - 1997.07.27),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成就。

陈岱孙
出生 (1900-10-20)1900年10月20日
逝世 1997年7月27日(1997-07-27)(96歲)
国籍 中国
籍贯 福建省闽侯县
母校 清华大学、哈佛大学
职业 经济学家、教育家

目录

人物生平[2]

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闽侯县。1918年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学习,1920年毕业后留学美国。1922年取得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24年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任清华学校大学部经济系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商学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财政经济学院副院长。1953年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等职。其中,1954年至1984年,任系主任。1984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以来,陈岱老一直兼任经管学院的名誉教授。陈岱老于1997年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他还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六、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任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顾问、《经济科学》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等。陈岱孙-学术成就陈岱孙陈岱孙先生80多岁还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带博士生。他回顾自己的一生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其一代宗师风范,足让世人景仰。

陈岱孙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有散见于各报刊中的学本论文和1981年出版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一书。在该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历史联系,以及马克思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说的科学成果,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过程。陈岱孙撰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1981)等论文,全面地论述了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他着重研究了西方经济学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作用问题,认为既要认识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根本不同,因而,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但又要看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也确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此外,陈岱孙还主编有《政治经济学史》(上、下册,1981)。

少年立志

陈岱孙先生是清华1920级的毕业生,自1927年留学回国到母校任教以来,将其人生*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清华,不仅培养了众多经济学人才,而且为清华经济系和法学院的创办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为苦难祖国,立"经济救国"之志

陈岱孙,原名陈总,1900年10月20日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书香家庭。少年时代在家乡接受了九年半的传统私塾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史功底。1915年考入福州名校英华中学三年级;以两年半的时间读完了四年的课程。

1918年夏,陈岱孙参加了清华学校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试,考入高等科三年级。正是这一次上海之行,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是他在紧张的考试结束之后去黄埔滩散步,当要步入公园时,眼前的"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使他惊呆了,"只觉得似乎全身的血都涌向头部"。对于年轻的陈岱孙来说,"是个刺心刻骨的打击",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此萌发。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唤醒了众多学子的爱国热情,也促使陈岱孙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何以积贫积弱的原因。在参加了游行、请愿、宣传活动后,他意识到,富强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他由此产生了"经济救国"志向。

1920年夏,陈岱孙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学校毕业。这年秋天,他带着“学得一些有用的知识,回来为祖国效力”的理想,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学习经济学。1922年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金钥匙奖,之后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经济系学习。在这四年当中,他发奋苦读,终日沉浸于图书馆。除了攻读经济学专业书籍外,还常常阅读其它社会科学、哲学、历史等名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1926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治学一生陈岱孙治学如筑塔,执教清华25载

1927年,陈岱孙在游学欧洲近一年后回到祖国,9月应聘回母校经济系执教,成为学校*年轻的教授之一。此时的清华,正值改办大学不久,于1926年成立的经济系,无论从师资、教学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1928年他担任经济系主任,上任伊始,一面投身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一面致力于经济系的建设与发展。在他看来,"治学如筑塔,基础须广大,然后层层堆建上去,将来总有合尖之一日,学经济学欲求专门深造,亦应先奠广基。因此鼓励学生不仅要注重本系课程的基础,而且应注重诸如政治、历史、哲学、心理、算学等知识的基础。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经济系确定了"理论、事实及技术三者兼重"的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系的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在众多院系中,仅次于土木工程学系。

1929年,根据当时颁布的大学组织法,清华开始形成校、院、系三级组织结构,成立文、法、理三个学院,陈岱孙又就任法学院院长,同时成为教授会、校务会议、评议会成员,开始参与校务管理。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在西南联大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与师生们一道,坚守着教育、学术阵地,为国家培养了众多*学子,为抗战和国家经济建设积*建言。

1945年11月,陈岱孙和土木系教授王明之先期回到北平,组织并主持"清华校舍保管委员会"工作。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校园、被日军严重破坏的校舍,以及众多等待遣返的日军伤兵,他带领30多名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而艰难的交涉与修复工作。经过10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返校师生的安置与秋季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解放后,陈岱孙任清华第二、三、四届工会主席,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配合学校各项行政工作的开展等方面尽职尽责。1952年院系调整时,陈岱孙调往中央财经学院,任*副院长;1953年10月又调入北大经济系,任系主任至1984年。

为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

陈岱孙执教长达70年,但他从来不是一个仅仅埋*书斋的人,而是一位热爱祖国、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即怀抱"经济救国"的志向,希望运用所学的知识,培育治国经邦的人才,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面对时代的大变动,他敢于对关乎国家发展、民族独立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做出回答。1945年10月1日,他和联大10位教授联名致电蒋介石、毛泽东提出对国是的主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1948年清华园解放前夕,他挺身而出,和进步师生一道坚决抵制国民党政府将学校南迁的计划,坚持留在北京迎接清华的解放和新生。

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陈岱孙离开了清华,但他对清华的热爱之情从未改变。1980年校庆时,这位已80高龄的老人欣喜地表示,愿为新恢复的经济管理工程系"尽我们的力量,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1984年,他被聘为经管学院*批名誉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同时,自1981年清华校友总会恢复活动以来,陈岱孙先后担任副会长、名誉会长,为联络海内外清华学子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关心母校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是为母校工作服务年限*长、奉献*大的校友之一。

回顾自己的一生,陈岱孙先生曾谦虚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1997年7月27日,他平静地走完了他那97年平凡而杰出的一生。在生命的*后时刻,他对护士说:"这里是清华大学"。

终生未娶

在西南联大时,有四位名教授的单身生活是倍受师生们关注,他们是:外文系的吴宓,经济系的陈岱孙,哲学系的金岳霖,生物系的李继侗。陈岱孙未娶的原因似乎还是个谜,引得他的学生及其他人猜测至今。

陈岱孙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自1927年从哈佛归来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执教七十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也许除了兢兢业业地教学,他确实没再做过别的事,1997年7月27日陈岱孙无疾而终,享年97岁。97年的时光,陈岱孙为何宁愿独善其身,也不娶一女子来相濡以沫呢?原因究竟几何?你我也许都不便也不敢随意猜测,看看他的学生,他的亲朋是如何说的吧。

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作家唐师曾1979年就读北大国际政治系时,常在燕南园看到陈岱孙,并在后来多次拜谒陈岱孙,称岱老是位“高大、英俊、事业有成的普通人”。在《一诺千金》中唐师曾说:“学问之外,同学舌尖上的岱老是一诺千金的夕阳武士,在这个千金这诺随意打破,爱情像政治逢场作戏的世界里,简直是个亘古神话。据高年级同学讲,7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岱才和同学同时爱上一‘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双方击掌盟约,将来谁先得博士谁娶其为妻。于是两位翩翩少年同时放洋欧美。岱老在哈佛苦读四年终于获博士学位,他归以似箭,当即买船票辗转回国,可功亏一篑,人到北京才发现,‘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已被人略施小计捷足先登。据那些笃信爱情至上的学兄讲,岱才因此终身中娶,独善其身,从27岁活到97岁。”

唐师曾数次拜谒和采访岱老,虽相信陈岱孙独身的原因就这么简单,但始终没敢核实。

陈岱孙独身的原因又是另一个版本。许渊冲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按理说比唐师曾更为了解陈岱孙的事迹。

许渊冲回忆说,在西南联大教学时,陈岱孙才四十多岁,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西服笔挺,课又讲得分外生动,要言不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钻石王老五,让不少女学生怦然心动,联大不少女生谈恋爱找对象,陈岱孙就成了模子和标准。

而四十多岁的陈岱孙还没有结婚,是因为和周培源在美国留学期间同时爱上一个女同学,回国后这个女同学成了周培源的夫人,导致陈岱孙终身不娶。但陈岱孙跟周培源的友谊未变,倒成了周家的常客。周培源、冯友兰等的孩子都叫陈岱孙为“陈爸”。

据周家的女儿们回忆陈岱孙时说:“在我们眼里,陈爸总是一副模样,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稳健的步伐,慈祥深邃的目光,喜怒从不形于色。父亲常说陈爸是“gentleman”(绅士派),学问好,为人宽厚、正直。妈妈说陈爸讲故事,听的人肚子都要笑破了,而他依然平静如水,就像什么都没说过一样。我家孩子多,母亲又体弱多病,家里开销大,钱不够用,经常是陈爸慷慨解囊相助。”

而且,陈岱孙与周培源是多年的同事,自1929年始,彼此的友情确实持续了五十多年之久,只是陈岱孙和周培源是否是情敌却是有待考证的。

对此事,陈岱孙先生外甥女唐斯复以及周家的女儿们都是否认的。唐斯复曾特意撰写《失实的故事》一文澄清,认为说陈岱孙和周培源是情敌,是“文革”中的某位“天才”异想天开杜撰的“三角故事”,在北京大学的大字报上作为揭发材料披露。唐斯复说:“我母亲看了大字报回家问:大哥,这是真的吗?‘瞎说!’陈先生回答得斩钉截铁。同一时间,周培源的女儿也回家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得到的回答同样是:‘别听人瞎说!’”

对于陈岱孙为何终生未娶,唐斯复认为:“他是独子,父亲的这一房需靠他传宗接代。就他所受的渊源家学的熏陶和为人之任的传统教育,他决不可能为爱恋朋友之妻,而忘却自己的责任,而无视母亲因他未婚而终生焦虑,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的事。正因为陈岱孙先生求学、治学专心致志,性格内向、矜持、洁身自好,又强调婚姻必须两相情愿……还因为父亲逝世尽孝服丧,而失去婚姻良机等原因,致使他独自度过丝毫没有蝇苟的纯洁的一生。”

塑像揭幕陈岱孙

为陈岱孙先生塑像,是众多清华校友和师生的愿望。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友们*先发起倡议并捐款,经过学校领导的酝酿,决定在经济管理学院为陈岱老塑像。塑像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得蒂、张润垲夫妇,他们也是北京大学校内陈岱老塑像和吴晗塑像的作者。

王大中校长在塑像揭幕仪式上说:"从1927年学成归国起,陈岱老担任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长达25年。在院系调整后,他离开清华,但一直没有离开教育工作岗位,终身从事教育事业70年。他不在清华任教期间,依然关心着清华大学事业的发展,自1979年学校恢复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以及1984年经济管理学院的建立,陈岱老更是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为学校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岱老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为人、对教育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经济建设的热情参与,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今天,在这里建立陈岱老的塑像,一方面表明他的学生对他真诚的怀念和尊重,同时也昭示了今天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同1926年建立的、以陈岱老为系主任的经济系的历史渊源,一脉相承。因此,在清华建立陈岱老的塑像,意义非同寻常。"

在塑像揭幕仪式上,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郝詒纯院士、陈岱老的学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晏智杰教授讲了话。参加塑像揭幕仪式的还有陈岱老的外甥女唐斯复女士、唐立苏女士及其他家属及众多返校校友和师生。

参考资料

  1. [1] 亚东军事网
  2. [2] 陈岱孙-金库网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