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奇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奇猷

 

 

 

陈奇猷,著名学者,主要从事《韩非子》《吕氏春秋》研究。1917年生于广东韶关。2006年10月3日逝世于上海。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上海震旦大学文理学院、光华大学、诚明文学院教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编审。

个人简介

陈奇猷(you)先生,我们尊称他为“奇老”,他的一生是与《韩非子》、《吕氏春秋》这两部中国古代典籍联系在一起的。他1917年出生于广东韶关。父亲是前清的秀才,以教书为生,曾教他以四书五经,为他后来研究先秦诸子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入中学后,他喜好数理,尤致力于几何之学,为后来自学天文历法打下了数理基础。1936年,他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大学毕业,升入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学部深造。194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曾在京管理韶州会馆(见《广东会馆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此后,执教沪上,历任上海震旦大学文理学院、光华大学、诚明文学院等院校教授。1952年院校调整后不再执教,以为出版社审稿为业,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特约编审。

影响人物

陈先生在大学求学期间,多得名师指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孙蜀丞(人和)先生。孙先生告诉他:“治学莫若注释古籍。注释古籍最宜于促使学业增进。经、子二部,注经者多,注子者少。若选注若干种诸子,既可增进学业,又有益于文坛。

”陈奇猷领教后,即选定《韩非子》《吕氏春秋》《庄子》《淮南子》四部子书为之注释。自此起他即搜集有关四书的资料。历数年之久,大致已备,于是先整理《韩非子》。校释诸子,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先以版本及类书引文校对,然后征集前儒校说,皆条列于原文之下,再作出自己的判断。他整理注释《韩非子》,严格遵循下列几项原则:“要充分了解韩非的思想体系;尽可能以本书注本书;韩非是法家,当以法家注法家,绝不能以儒家思想强加给韩非。至于训诂、通假、补字补句、删改误文等等,不但要合于文法,通于文义,更重要的是符合韩非的思想。”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详加考校,稿经四易,定名为《韩非子集释》,于1958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1984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陈先生的又一部巨著《吕氏春秋校释》。两书出版后,获得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好评。作者的老师孙楷第(子书)有《读韩非子札记》,予他很大的启发,给他来信称赞道:“兄沈潜嗜学,力追古人,实乃东南之秀。前读所释《韩非子》,已甚佩服惊异,以为是近时人所不能企及之著作。

今又为《吕览》校释,征引书至百二十余家,较五十年前许维遹《集释》引书多近一倍,搜罗宏富,对前人释事释义之作,可谓网罗无遗。而又参伍考稽,误者正之,晦者显之。识断之精,校勘之勤,足以抗衡前哲,为《吕氏春秋》功臣。实是五十年来第一流著作。弟谓史此书出版,意味着乾嘉以来中国校勘学之复兴。不但为中国学术界、中华民族增光,亦可为近世学者之典范。”

主要成就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奇老并不满足。他仍治学不倦,并关注新资料的发现,新成果的吸收。在两书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他一直从事两书的修订工作。在他的老友王元化先生建议下,两书的修订本分别定名为《韩非子新校注》《吕氏春秋新校释》,收入由王先生倡议策划的《中华要籍集释丛书》,分别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2002年出版。


他认为,韩非之思想确是如司马迁所说:“归本于黄老”,是据老子“小国寡民”之理想社会引导出其法治之理想社会,借《老子》之文发挥其法治理论。执此韩非思想体系以注韩文,多数问题皆得迎刃而解。 为此,他对《韩非子集释》进行了重大修改。除了认识的深化之外,修改中主要吸收了《韩非子集释》出版后数十年间发现的不少新资料,如新出土的《老子》《黄帝四经》《马王堆帛书战国策》包山竹简》等。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