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陆建勋(院士)

陆建勋
图片来自中国工程院网

陆建勋,通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长、中、短波及水下无线通信的研究,主持研制的特种通信系统已装备到中国海军新型舰艇中;开拓了中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主持了国家重点工程中的远程通信系统和多种通信装备的研制工作;在极低频、超低频和短波抗干扰通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陆建勋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 1929年9月11日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 籍: 浙江省杭州市

国 籍:中国

人物经历

1929年9月11日,陆建勋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

1947年9月—1951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11月—1954年12月,担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

1954年12月—1958年1月,先后担任海军司令部701厂技术股副股长、股长。

1958年1月—1961年10月,在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

1961年10月—1968年5月,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7年12月,担任六机部第七研究院706所10室研究室主任。

1977年12月—1980年1月,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副所长。

1980年1月—1983年12月,担任第七研究院722所所长所长。

1983年12月—1994年2月,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8年6月—2000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

2000年6月—2004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2007年1月,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

科学研究

技术考察

为了研制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他受组织上的委派,前往苏联进行技术考察,在深入研究苏方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后认为,这种体制抗多径能力差,误码率高,他主张不走仿制的道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研制超快速通信系统的建议和全新体制的构思、方案和技术指标。在此后获国家批准的专案工程中,他担任通信工程总体组组长,负责通信系统总体抓总,组织联合攻关。历经10年艰苦奋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停工、材料缺乏等困难,多方联系,亲自动手,整个系统终于在70年代研制成功并配套上船。与苏制系统比较,在远距离通信试验中,通信效果显著提高,当时被誉为“七朵金花”之一。超长波具有穿透海水的特殊能力,是水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岸上必须建立大功率超长波电台,投资巨大,工程复杂。早年,苏联曾提出要和中国联合建设兆瓦级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要求,这事关中国主权,周恩来总理为了解建设超长波电台的必要性和相关技术问题,指示海军派专家汇报,陆建勋奉命向周总理汇报,并一一回答了周总理的提问直到满意,不久周总理做出超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的重大决策。陆建勋的汇报无疑为周总理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创新领域

在中国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建设中,陆建勋潜心研究,在组织和主持某发射天线的设计研制中,实现了较高效率。由于建设超长波电台耗资巨大,无限增大发射功率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合算,为了提高效费比,他利用最新技术,研制了一套新型的超长波通信系统,使接收机误码率大幅降低,相当岸台功率增大若干倍,此项技术成为以后大规模应用的坚实基础。在超长波领域,他组织完成了中国某型固态超长波发信机和全半导体收信机等的研制,填补了国家空白。他还开展了极长波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创和推动了中国长波领域科研的全面进展,同时积极开拓极低频超低频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