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魯納恰爾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魯納恰爾邦
圖片來自line

阿魯納恰爾邦(अरुणाचल प्रदेश 詞源來自 अरुण「橘紅色」(指印度教中太陽的座駕清晨)與 अचल 「山」,意即「清晨之山」,Arunachal Pradesh),又譯阿魯納查爾邦阿倫納曹,是印度的一個邦,與南部的阿薩姆邦那加蘭邦接壤,與西方的不丹、東部的緬甸和北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為鄰,首府為伊塔納加爾

除了長朗縣特拉普縣等少數地區外,該邦大部份地區位於中印邊境存在主權爭議的藏南地區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均宣稱對藏南地區擁有主權,主要劃入西藏自治區錯那[1]隆子墨脫察隅四縣的管轄範圍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拒絕承認阿魯納恰爾邦的合法性,中國官媒一般以帶有引號的「阿魯納恰爾邦」來稱呼該邦。

人物

行政區劃

阿魯納恰爾邦分成東、西兩個專區,下轄25個縣。

歷史

早期歷史

阿魯納恰爾邦的歷史至今仍然未有確實文獻記載,目前可以了解其早期歷史的就只有其南部的阿豪姆王國對此地區的少量記載。一般認為大多數土著部落群體的祖先從西藏遷移到此。這一地區曾經落入門巴族門隅王國不丹吐蕃等多個國家的勢力範圍,然而直至印度獨立前,大部分地區實際仍為各部落自治。據文獻記載,中國清朝時期曾短期允許西藏地區自治,但名義上派遣中央駐藏大臣實行管理。清政府允許藏族貴族由其民族內,以宗教形式自行選擇轉世領導人授予王爵,但形式上需要受到清朝皇帝的承認。

麥克馬洪線繪製

1912年,清政府瓦解,英國為了確保商業利益,出兵占領達旺及其以東的今阿魯納恰爾邦北部地區,並建立東北邊境特區。1913年,西藏政府驅逐所有漢族滿族,宣布獨立。

1913年至1914年,中英藏三方舉行西姆拉會談。該會議旨在確立中藏與印藏邊界,及中國與西藏的關係。在會上英國全權特使威廉•亨利•麥克馬洪提出麥克馬洪線為西藏、西康省及雲南省和英屬印度(含今日的緬北克欽邦)之間的邊界,該線將藏南達旺及東段的坎底盆地(即今日之克欽邦最北的葡萄縣)、江心坡(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之間)地區等化為英國控制區。後來當時的中國政府則因反對而沒有簽字,退出談判。當日,英藏代表皆簽字批准包括麥克馬洪線在內的協議。條約共獲英藏兩方認定,中方則拒絕承認。中方的觀點是:阿魯納恰爾及其正東面的坎底江心坡地區到雲南一帶是中國和西藏的一部分,而西藏政府不具有外交權,因此西姆拉會談條約只有單方簽字(即英國),應視為無效。中國所堅持的是中印傳統線中緬傳統線

1954年,印度在該地成立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6年以來註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60年中緬(克欽邦、撣邦、克倫邦和緬甸本部於1948年分別宣布自英國獨立)重新議定邊界,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國正式明文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為中國和緬甸的國界。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邊境上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國軍隊在戰爭中大獲全勝,並控制達旺地區。戰後中國軍隊卻主動撤退,印度再次完全獲得該地控制權。

1972年印度將該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並廣設甘地銅像、醫療診所,普及國民中、小學,並設民族學院及大學。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翌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意思即為「旭日之邦」。

目前中國政府不承認該邦的合法性,該問題尚在擱置中。現時印度在本邦與鄰國緬甸的邊境佈置嚴密的軍事防守,加強機場、道路、橋梁、土木工程及自來水、電力、通信基礎建設,以國際節慶規模廣辦當地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完成,中國軍隊進入本區的速度可以加快許多,這使印軍也加強戒備,嚴陣以待;另一方面,本邦南面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和東面緬甸克欽邦北部及野人山以南的胡康河谷景頗族那加族欽族武裝獨立集團活躍,所以外人都要取得特別許可證,才可以進入本區。

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堅持不承認「阿魯納恰爾邦」的法律地位,也正因為中印雙方都認為「阿魯納恰爾」屬於本國領土,該地區長期以來成為兩國之間一個潛在的衝突點。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曾試圖在達旺附近建立一個永久性哨所,中國解放軍獲悉後也隨即開始在該地區建立自己的哨所,其後印度決定派出第五山地師到達旺進行增援。那次事件差點引發中印之間的一場戰爭。

2006年11月13日,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向印度傳媒表示中方擁有藏南地區主權,引發外交風波,阿魯納恰爾邦行政長官要求中國政府召回孫玉璽。

1959年之前,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不承認印度對藏南的主權,包括達旺。 然而,2008年6月,西藏流亡政府的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在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承認印度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權,將其排除在「大藏區」之外。

參考文獻

  1. 錯那縣,cuona